> 重点推荐 > 蓬安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蓬安县各街道乡镇情况介绍

以原相如镇建设南路社区、东风路社区、下河街社区、磨子西街社区、磨子东街社区、笔架山社区、龙角山社区、三湾堰社区、青龙街社区,以及马儿梁村、小泥溪村、牛毛漩村、中堂村、毛坝子村、双河口村、青高村、七里半村、堂房村、熊家梁村、敖家沟村、彭家沟村、龙角村、木桥沟村所属行政区域为周口街道行政区域,周口街道办事处驻红旗路77号。

2019年,撤销相如镇,设立相如街道和周口街道,以原相如镇回龙沟社区、真武山社区、城南桥社区、相如山社区、凤凰山社区、铧厂社区、团包岭社区、土祖庙社区、火车站社区,以及凤仙寨村、龙岗寨村、木耳坝村、玉龙山村、海林沟村、三星桥村、板桥院村、黄金沟村、天灯垭村、古楼沟村、清水铺村、陡滩桥村、大星寨村、龙滩桥村、黎家店村、罐子坝村、固州寨村、杨家桥村、塔子山村、檬子垭村、油坊沟村、雁坪坝村、龙王山村、团结村、藤茨沟村、帽合沟村、团包岭村、回龙沟村所属行政区域为相如街道的行政区域,相如街道办事处驻建设南路236号;。

2019年,撤销两路乡和长梁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锦屏镇管辖,锦屏镇人民政府驻内西街58号。

锦屏镇地处蓬安县西大门,与蓬安县城隔江相望,是蓬安县西部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商品物资集散地。全镇幅员面积37.1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39个社,1个居委会,总人口2539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500人)。全镇耕地面积11644亩,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生猪、禽蛋、蔬菜、水果等。

改革开放以来,锦屏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狠抓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外部投资软硬环境良好,被列为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乡镇。锦屏镇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发展优势等。

地理优势:锦屏镇距县城5公里,嘉陵江大桥的建成给锦屏的经济、物资、文化生活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西部片区一大亮点。嘉陵江环绕10个村,水利资源极为丰富,通讯发达,信息灵通,经济基础雄厚,曾被列为市级生猪基地镇、水果基地镇、无公害蔬菜基地镇、市农村经济百强乡(镇)、省级重点小城镇建设乡(镇),是蓬安县西部经济发展的缩影。

资源优势:锦屏镇以粮油、生猪、禽蛋、蔬菜、水果等作为支柱产业,尤其是柑桔、锦橙100号广柑、脐橙、苍溪雪梨等优质水果已成规模,特色显著;种植无公害蔬菜3000亩,已见成效;依托养殖业的发展优势,年出栏生猪1.7万头,饲养家禽30万只;已退耕还林800亩,新增退耕还林面积2500亩;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到位,业主开发土地经营不断增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

经济优势: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64亿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1亿元,个体工商户568户,私营企业10户,实现利税255万元,全镇粮食总产量8809万吨,财政收入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9元,外出务工2324余人,收入1955万元。随着小城镇建设,街道各类餐厅、旅馆近60家,各种娱乐场所15家,开往县城公交车5辆,全镇各类机动车187辆,水上客货船13艘,以上这些给锦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优势:嘉陵江大桥建成后,连通了东西要道,缩小了城乡差别,省道204线的南渠公路纵贯锦屏9个村,长7公里,顺蓬公路绕城而过,交通极为便利。锦屏镇东邻县城,西接马回、正源、盘龙、万和等11个乡镇,南通顺庆、南部等县(区),全镇18个行政村达到了村村通公路,70%的社已通公路。

2019年,撤销高庙乡、龙云镇、群乐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巨龙镇管辖,巨龙镇人民政府驻文化街47号。

蓬安县辖镇。1913年建盘龙乡,1986年更名巨龙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1.7万。蓬(安)南(部)公路过境。有小型水库三座。辖巨龙、双龙、光明、羊角嘴、丰收、分水岭、合作、马家嘴、东来、关家坪、观音沟、龙眼、大山岭、石鸭、金色、东岳、七一、双马18个村委会和巨龙1个居委会。镇办企业有粮油加工厂、酿酒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蚕茧、油菜子,特产柑橘。

正源镇位于蓬安县西南边,距县城19公里,距南充市42公里,辖13个村,一个居委会,3896户,13700人,9930亩耕地。全镇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森林植被好,昼夜温差大,适合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生长。

正源镇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每天有正源往返蓬安、南充两地的客运班车十多次,为了方便群众,逢场天还有集镇至各村的客运班车数趟,货运车辆更是如此。水上交通尤为繁忙,日有从南充、高坪等地开往正源的大、中、小型客、货运输汽船数艘。日客运量达1000余人,货物吞吐量8.6万吨,是南充市中部地区一个难得的“水码头”。

正源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邮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公用设施齐全。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各村,光纤闭路电视进村入户达60%。镇内建有一所占地面积19亩的新型初级中学,在校学生达700余人。同时,正在对原来的完小进行扩建,在校学生达1800余人。村上还有标准化的小学校,达到了农村适龄儿童全部上学就读。

集镇建设速度加快。2002年,镇党委、政府招来了南部县房地产开发商陆光明同志,总投资600万元,已投资125万元,建起了长324米、宽24米的光明路、文明街,现在已有100多户农民报名购地建房经商,还有10多户农民修起了一底两楼的商住楼。镇域经济飞速发展,综合经济指标在全县“十佳乡镇”之列。集镇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农副产品市场、商品贸易市场、水果蔬菜市场、建筑建材市场、水产和畜禽等市场。

经济收入十分可观。全镇有锦橙100号36万株,已开始挂果,年产量达180万公斤;大脐橙80万株,年产量达800万公斤,是南充市有名的水果基地乡镇。全镇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花生等,素有川北鱼米之乡的美誉。2002年粮食总产量540万公斤,人平390公斤,油料作物总产量108万公斤,农民人平纯收入1908元。

现有水厂、预制厂、页岩砖厂、煤砖厂、农副产品加工厂、酒厂及农贸市场等乡镇企业,年总产值2800万元,实现利税340万元。

全镇两条溪河穿过10个村,电力提灌站5处,山坪塘86口。除了高山区的旱山村外,其余村社基本能够保持灌溉。

正源镇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憨厚、朴实,思想解放,勤劳务实。欢迎广大客商来我镇投资,共谋发展。

金溪镇位于蓬安县北部的嘉陵江畔,又名斜溪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地处蓬安、营山、仪陇、南部四县交界处,镇域总面积52平方公里,辖16个村,一个居委会,109个社,总人口16389人。

金溪镇是蓬安县北部的重要商贸集镇,南充市试点小城镇建设之一,千里嘉陵江绕镇而过,水上交通快捷通畅,上溯广元,下至南充、重庆入长江;县乡公路横贯东西,建设中的金(溪)周(口)公路全长12公里,将使金溪镇与蓬安县城的联系更为紧密。随着仪陇县新县城迁址到新政镇,金溪镇的地理位置更为重要。装机容量12万千瓦,投资11亿元的金溪电站已破土动工,进一步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金溪镇商贸发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邮电、供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等公用设施齐全,新建成的人民市场、畜禽交易中心招纳八方商客,市场进一步繁荣,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外地建筑商投资800万元开发滨江大道和齐星街,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明单位、文明村、小康村。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000万元,农业产值4000万元,财政收入270万元。

金溪镇山青水秀,物产丰富,资源众多,目前已形成蚕桑、水果、养殖为骨干产业,蔬菜、建材、酒业促增收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蚕桑、畜禽养殖基地已形成规模,砂石资源极为丰富,蕴藏量约1000万立方米。特色产品金溪白酒,又名斜溪白酒,始创于明朝,清代评为蓬州贡酒,工艺独特,纯粮酿造,味香酒醇,注册品牌“金粮纯”、“金粮液”远销河北、山东,蜚声省内外。金溪石梁砣嘉陵江段的江团,更是稀有的水中珍品,为世人赞誉;金溪鲢鱼味美肉腻,绿色食品,营养丰富。

嘉陵古镇,人杰地灵,笑迎八方宾客,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徐家镇,距蓬安县城25公里,位于营(山)、蓬(安)、仪(陇)三县交界的仪北公路线上。东经仪北公路而直通华莹、重庆,南由仪北路经南充而去成都,北联仪陇而远通南江、巴中,西渡嘉陵经南部而通广元到陕西。全镇幅员面积55.6平方公里,北面多山,海拔600余米的凤凰山脉南北走向,属深丘、浅丘、平地交错的典型浅丘地貌。四季气候分明,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约1000毫升,日照约1200小时。全镇辖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51个社,7335户,31336人(其中:城镇人口1556户,5867人)。耕地面积21121亩,其中田11670亩,土9451亩。

2019年,撤销柳滩乡和开元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河舒镇管辖,河舒镇人民政府驻文化街13号。

蓬安县辖镇。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13年置河舒乡,1986年建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8公里。面积41平方公里,人口2.3万。成(都)达(川)铁路,仪(陇)北(碚)公路过境。辖燕山、唐康、龙院、茨生、锣山、桂花、尖峰、黄岭、竹林、金斗、金鹅、燕子、黄花、高笋、花园、小桥、九岭、小板桥、文星19个村委会和河舒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筑、建材、修理业等。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蚕茧、油菜子,特产柑橘、黄麻。

2019年,撤销三坝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利溪镇管辖,利溪镇人民政府驻禹王街4号。

利溪镇位于蓬安县中部,县城西南面,属浅丘地貌。镇政府所在地利溪场距县城直线距离10公里,公路距离20公里,离火车站17公里,距南充市、南充火车东站、客运站、高坪机场距离都在40公里之内,均为水泥、柏油路面,交通十分方便。嘉陵江、利溪河 穿境而过。全镇幅员面积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93亩。辖16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698人(农业人口18980人)。

利溪镇历史悠久,据史-载,南北朝(公元502--557年)、隋(581--618年)代,设相如县,其治地设在现利溪镇冯家坝村境内的“两河塘”(清溪河、河舒河交汇处)。之前,这里曾是西汉著名词赋大家司马相如生活过的地方。在两河塘及郑家坝附近,出土了不少汉代古砖和筒瓦;相如古井历经千年风雨尚存,井至今为百姓饮用;利溪镇尚有较完整的部分古建筑物,仍具有古朴、雄壮、实用和观赏的价值;利溪这块土地上还孕育出了包括古代哲学史家伍非白、近代成都十二桥革命烈士姜乾良、爱国人士伍极中等著名专家、学者和革命烈士在内的仁人志士。

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水果产业带:在利溪至河舒公路沿线,成片栽植日本丰水梨1050亩,8.4万株,锦橙100号1100亩,13.2万株,年产丰水梨200万公斤,柑桔260万公斤。春暖花开时节,利河公路两侧好一派“梨花橙花春满园,硕果累累在秋天”的秀美景象。二是蔬菜产业带:在冯家坝村种植蔬菜面积已达到1000余亩,品种30多个,年产量500万公斤以上,占县城蔬菜供应量的70%,还销往邻近县市。肖家沟、东德发村自2002年以来,栽种面积连续三年保持在1500亩以上,年产量300万公斤,仅生姜一项,两个村村民年人平收入就在650元以上。

三是生猪产业带。建立了五个生猪基地发展村,并通过它们的带动、辐射、示范,现全镇年出栏肥猪2.2万头,培育三元杂交仔猪10万头,年育肥猪外销省内外各地1.5万头,仔猪外销本县及邻县市20多个乡镇。

重点企业。一是蓬安县会龙丝绸厂,始建于1980年,固定资产1500万元,职工800余人,年产生丝120吨,织绸10万米,产品出口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2000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年创汇能力100万美元。

该镇党、政一班人坚持以党的“-”及“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第二批保持0员先进性为契机,团结奋斗,同舟共济,紧紧围绕发展的旋律,牢牢把握工作重心,推进了我镇各项工作的大发展,完成了县委、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做到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实现了经济建设持续协调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加强学习,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1、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理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部队伍的党性和政治辨别力,把握党的大政方针;2、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农村的各项政策,上级党委、政府下发的各种文件,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助农增收的本领;3、自觉学习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学习《行政许可法》、《中国0纪律处分条例》、《中国0内监条例》、《宪法修正案》等党和国家的条例法规。4、狠抓第二批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深化“三满意”活动,建立“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使全镇党员干部在思想和工作上,保持了党的先进性,保持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狠抓“三个文明建设”,促进龙蚕社会经济事业全面发展

按照县委、县政府目标要求,结合龙蚕特点,牢牢抓住党委提出的发展思路,带领全镇党员、群众、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寻找新办法,增  添新措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推进小集镇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社会事务和安全稳定工作,实现龙蚕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一)农业生产方面

1、狠抓常规农业生产。广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科技含量,动员群众种植高产优质品种,推进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大、小春,晚秋生产方面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全镇农业生产工作的开展。镇上专门安排农业服务中心负责组织优质高产的良种,推广科学种田方法,大面积实行粮杂套作,增加复种面积,抓“三早”,以早避灾,以早夺丰收。2005年我镇实现粮食总产量达1000万公斤,油料40万公斤,实现人均增产粮食30公斤,油料10公斤。

2、狠抓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扭住蚕桑产业不松手,夯实龙蚕支柱产业基础。在蚕茧市场逐步回升的情况下,我镇广泛开展宣传,大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杨家镇位于蓬安县城东南面23公里处,幅员面积37平方公里,辖14个村,113个社,总人口16280人,有耕地面积16000亩,场镇占地2平方公里。

该镇有高完中1所,完小2所,镇区常住人口6000余人,有非农户人口1200人,有个体工商户300多户。

该镇是蓬安的农业大镇,是全县生猪、蚕桑、柑桔生产的基地镇,这三项产业也是该镇的支柱产业,尤以锦橙100号千亩示范片给该镇构筑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58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09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28元。

杨家镇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发展镇域经济。公路、光纤村村社社通,水利设施建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红旗乡镇”。场镇建设不仅进度快,而且绿化、美化建设达标。光亮工程的建设使杨家场镇夜如白昼。圣旭花果山正在紧张施工建设之中。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杨家镇人杰地灵,民营企业以砖、酒、挂面闻名省内外。以生产瓷砖、红砖为主的四通建材厂、香龙曲酒厂为龙头的民营企业达300余家;杨家手工营养挂面已成为时尚馈赠特色礼品,供不应求;杨家镇的香龙曲酒远销国内各大中小城市,仅砖、酒、面年创税利达200多万元,跃入了全市民营企业先进行列。

杨家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秩序长期稳定,计划生育名列全县前茅。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了县级卫生场镇,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县、市级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村和“三百工程”先进个人。全镇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六好班子”、县“十强乡镇”、市“百强乡镇”、“先进文化特色乡镇”等荣誉称号。

2019年,撤销南燕乡和凤石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罗家镇管辖,罗家镇人民政府驻白云大街35号。

位于蓬安县东南部,素有旅游“南大门”之称的罗家镇,省级名胜风景区白云山庄、大深南海座落在境内。西距南充市区58公里,东至广安市70公里,北距蓬安县城31公里,被列为南充市旅游重镇。全镇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属高山深丘,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度,年降雨量1050毫米。全镇辖15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3500户,总人口1.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00人),耕地面积8150亩,森林覆盖率40.7%,林业绿化率96%,素有“氧吧”镇之称。

罗家镇是全县的“五强乡镇”之一,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红旗乡镇党委”,2002年度被南充市委评为“三百工程”建设先进集体。罗家镇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发展优势。

资源丰富:罗家镇森林植被好,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小,适宜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生长,粮食生产以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为主;经济作物以锦橙100号、脐橙、苍溪雪梨、红雪桃、猕猴桃居多;无公害优质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亩;干果业以大枣、核桃为主;畜牧业以生猪、牛、羊、兔为主;小家禽年出栏100万只,生猪出肥1.5万头,山羊正在大规模发展中。罗家人民憨厚朴实,思想解放,勤劳善良,涌现出了象郑柏林、胡希建等一大批以种、养殖业为主,在全市都很有名气的专重大户。

罗家镇是南充市旅游发展重点镇,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和人文优势。白云山庄山花烂漫、松涛声声,吊脚楼错落有致,掩塘荷婷婷玉立,杜鹃鸟儿卿卿耳语,弥勒佛祖笑迎宾朋,观音大士端坐莲台,庄严慈祥;南海之中碧波荡漾,岛屿缈缈,游船往来穿梭,“姜太公”悠闲垂钓,好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设施齐全:国道“318”线横穿全镇,省道河罗路南北交错,方便的交通带来无限的商机与活力。按照村道公路二级路面的标准,通过五年的交通大会战,实现了村村畅组组通,总里程达50多公里的便捷交通网。罗家镇是四川省第三批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场镇占地达3.8平方公里。现有初级中学校一所,中心小学校一所,民办幼儿园二所,中心卫生院二所,教育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实现了通讯光纤联网,联通移动网络无盲点覆盖全镇。80%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实现了24小时转播,高质量接收中央和地方台共39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2019年,撤销新河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福德镇管辖,福德镇人民政府驻禹王街9号。

福德镇地处蓬安县东南边,东与达川市(渠县新市乡)相邻,南与广安市(广安县花桥镇)接壤,北靠营山县星火镇,距县城46公里,距国道318线仅15公里,是通往广安、南充、达川的交通要道。全镇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辖12个村,143个社,总户数4347户,总人口16221人,耕地面积11842亩,是优质水果脐橙、雪梨、福寿核桃的发展基地镇,有远近闻名的名特小吃——福德酥肉、福德肥肠,是商贸云集、市场繁荣、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是蓬安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诞生之地。

福德镇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城镇带动经济共融,精神文明出成果”的三大目标,着力建设“产业特色大镇,民营经济强镇,财政收入富镇,社会事业兴镇,法制建设稳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镇经济呈现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被蓬安县委授予“红旗乡镇党委”的光荣称号。

福德镇气候适宜,适合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生长,全镇以粮油、生猪、蔬菜、果品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发展,科技示范作用日益明显。目前全镇建有优质水果基地1个,福寿核桃基地1个。畜牧业以小家禽、生猪、山羊、兔为主,小家禽年出栏2万只,生猪育肥1.5万头,草食牲畜正在大规模发展。

福德镇的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02年新培植个体企业3家,注入资金200万元,引进外地客商办砖厂2个,注入资金150万元。

福德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场镇占地2平方公里,场镇人口2100多人。有完小2所,中学1所,幼儿园5所,金融单位1个,律师事务所1个,文化中心1个,驻镇单位23个,医疗卫生、服务设施齐全,已有近1000门程控电话及一个手机移动网站,有日供水200吨的自来水厂,有小(一)型水库2座。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里程21公里;村村通有线电视,能收看到中央和地方39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场镇现有个体工商业主280户,建筑、建材、运输、餐饮娱乐、粮油加工等各类企业16家。

福德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淳朴自然。诚请各界人士关注福德,同谋发展,共铸辉煌。热忱的福德人民时刻欢迎您!.。

蓬安县银汉镇地处蓬安县最南端,与广安市(郑山镇)、岳池县(天平镇)接壤,距县城40公里。全镇幅员面积35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区,辖12个村,139个社,4037户,总人口14049人,总耕地面积11611亩。

银汉镇地处三县交界,历来为商贸的集聚地,进出经商的客户众多,极大地推动了本镇及周边乡镇的繁荣。

银汉镇幅员面积广,森林覆盖率高,土地多,昼夜温差显著,适应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生长。镇内有小二型水库一座,各型塘、河堰共计200余口,水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渔业发展迅速。休稻养鱼已形成规模,养鱼面积达2000亩,年出产各种成鱼20多万公斤。水果业稳步发展,全镇栽植优质水果达60万株以上,有效地实现了助农增收。畜牧业强力推进,以生猪、黄羊、小家禽养殖为主,年出栏肥猪2万头以上,极大地壮大了镇域经济的实力。

近年来,银汉镇始终坚持“三、四、五”的发展战略,即培植三大基地(生猪、水果、渔业),着力四大突破(集镇建设、民营经济、结构调整、财税收入),实现五大目标(建成南银柏油路,完成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把银汉场镇建成岳、蓬、广三县交界的文化、交通、商贸中心),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银汉场镇占地1.5平方公里,正在建设的来苏小区硬化街道800米,建成首尾相连的三条街道,吸引了众多的农户到场镇建房和经商。镇内有中等小学一所,乡卫生院一所;电信工程稳步发展,现已安装程控电话3000余门,村村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0%以上,预计到2005年全镇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投资60万元建成的自来水厂,能保证场镇居民用水无忧。80%的村进行了农网改造,电费实现了同网同价。

文化韵味浓厚:银汉镇来苏寺是一代文豪苏轼的隐居之地,镇内有多座巧夺天工的石拱桥,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银汉镇党委、政府抢抓发展机遇,开拓创新,正努力促进镇域经济和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银汉人民朴实、好客、性格爽快,诚邀有志之士来镇创业。

2019年,撤销海田乡、天成乡、济渡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兴旺镇管辖,兴旺镇人民政府驻兴府街1号。

该镇位于蓬安县南部,素有蓬安“南大门”之称,西距南充市区38公里,东北距蓬安县城47公里。全镇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为浅丘地形,平均海拔50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温暖,年平均气温15.6℃,年降趋势 200mm,全镇辖16个村,1个居委会,113个社,4306户,总人口17109人(其中非农人口3600人),总耕地面积12440亩,森林覆盖率达22%。

改革开放以来,兴旺镇党委、政府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狠抓经济建设,着重突出经济、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财政收入逐年提高,外部投资软硬环境日趋良好,加之兴旺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兴旺镇逐步趋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区位优势:兴旺镇位于蓬安县、岳池县和南充市高坪区三县(区)交界处,距南充市区仅半小时车程,距蓬安县城区也只有1个小时车程,交通方便、通讯发达、信息灵通,有较大批量的农产品、小家禽、牲畜交易市场。县委、县政府把兴旺镇作为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区委也把兴旺镇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排头兵。

资源优势,兴旺镇气候适宜,适合各种经济作物的栽植和生长,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大豆、花生为主。经济作物以蚕桑、柑桔、蔬菜为主,作为我镇农业支柱产业的蚕桑,最高年份产茧6000担,总产量和栽植面积均居全县第二,被南充市列为蚕桑基地镇。畜牧业从小家禽、生猪为主,草食牲畜还在发展中。我镇还拥有得天独厚的竹资源,竹业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

交通优势:国道318线纵贯全境,与两条县道互为联系和补充。村道公路建设在兴旺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兴旺人民通过三年的交通大会战,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村道公路网。

基本优势:兴旺镇是省级试点小集镇,场地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配套设施趋于完善,有中学1所,完小6所,医院2所,车站1个,自来水厂1座。全部实现了光纤通迅,各种传呼和多种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镇;30%的农户实现了有限电视,可收看中央台和地方台37套节目;全镇基本完成了农网改造,解决了农民用电难的问题,扩建了一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了300吨,使我镇的投资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兴旺镇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我镇通过大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的骨干产业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