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介于北纬26°15′-26°51′、东经117°50′-118°40′之间。东邻宁德市古田县、福州市闽清县,南接三明市尤溪县、沙县区,西倚顺昌县,北接建瓯市。东西长83公里、南北宽69公里,区域总面积2652.84平方公里,位于闽江上游建溪、沙溪、富屯溪汇合处,为闽江干流的源头。踞溪山之雄,当水陆之会,扼八闽之襟喉;是福建省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区人民政府原驻四鹤街道府前路,2005年1月1日,迁至滨江中路黄金中心大厦。
延平区地处福建山海结合部,是南接北联战略通道的中心枢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南大门。境内山体与武夷山脉相承,其旅游景点与武夷山风景区天然连成一线,形成闽北半月型旅游网络体系。境内有国家4A级景区“溪源峡谷”,有被誉为“福建庐山”“避暑胜地”的省级风景区茫荡山,还有九峰山、明翠阁、双石塔、茶洋宋窑遗址、古道三千八百坎、石佛山等名胜古迹。“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是伟大诗人郭沫若留下的对延平这座美丽山城的美好赞誉。延平城依山傍水,在水口水电站库区建成后,形成方圆96平方千米的延平湖面,湖中岛屿罗列,湖周青山对峙、柑橘成带、绿竹呈荫,景色优美,宽阔湖面也适合于建造大型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举办各种水上运动的赛场。
【交通资源】延平区交通便利,境内铁路有合福高铁、鹰厦线、外福线和横南线南北贯通,高铁到福州仅需半小时。境内公路有,205国道、316国道、京福高速、浦南高速、延顺高速,纵横交汇,距武夷山机场180千米,汽车行至省城福州仅需2个小时;下辖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水路货运码头是福建小吨位最大的内河港码头,500吨级轮船可沿闽江而下直达沿海口岸,拥有年吞吐量12万吨的集装箱中转站。
【人文荟萃】宋代为延平区古代教育鼎盛时期,英才辈出。南北宋319年间中进士者达331人之多,其中有北宋元丰五年(1083)状元黄裳。南宋初期,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名人学者荟萃延平区。“独先天下兴州学”为后人称颂,有碑记存于西山碑亭内,碑文历述山城教育之兴起、发展及形成中心的史迹。名重天下的“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曾先后在此创建书院,讲学传道,使延平区成为名闻遐迩的“东南邹鲁”、“理学名邦”。明嘉靖三十一至三十五年(1552~1556),海瑞在此任教谕,整顿地方教育政务,倡导教风,整饬学风,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开一代教育新风。 |
建阳别称潭城,辖8镇3乡5街道,194个行政村35个居委会,面积3383平方公里,人口35.7万。建国后曾两次作为地区行署驻地,历时25年。1994年撤县设市,2015年3月撤市设区。主要区情:
历史文化悠久。公元205年置县,是福建省最早设置的五县之一,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是宋代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朱熹的故里,“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和程门立雪主人公游酢的家乡。建阳是“中国建窑建盏之都”,建窑建盏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阳为宋代三大印刷中心之一,享有“图书之府”“建本之乡”的美誉。 闽北区位中心。南平市行政中心正式搬迁至建阳,建阳已成为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座能容纳60万人口的闽北新兴中心城市。建阳地处闽北区位中心,与南平市十个县(市、区)中除延平区外的8个县(市)接壤。 交通方便快捷。距武夷山机场约40公里。三条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京福高铁、横南铁路和规划建设中的温武吉快铁在此交汇,拟迁建武夷山新机场选址在建阳,成为闽浙赣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 生态环境优良。建阳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全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森林面积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6%,为全国南方重点林区。桔柚、葡萄、茶叶、食用菌等特色现代农业名扬省内外,是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全国商品粮基地、中国锥栗之乡,“建阳桔柚”“建阳白茶”“小湖杨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红色资源丰富。建阳是福建重要的老区县、中央苏区县和“红旗不倒”县。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建阳革命根据地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隶属于中共闽浙赣(赣东北)省委、闽赣省委、福建省委、闽浙赣区党委领导。抗战时期建阳书坊乡太阳山曾为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驻地,现建有太阳山革命历史纪念园等一批红色旅游点。 |
顺昌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江上游富屯溪、金溪汇合处,为“闽江起源处、顺达昌盛地”。县域面积1985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街道)、130个行政村,户籍人口23.02万人,常住人口17.91万人。城区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8.4万。主要县情特点:
【大圣祖地】顺昌大圣信俗活动源于唐末五代、兴于元明,迄今已有千年历史,文化实物遗存多达100多处,被誉为“大圣祖地”,大圣信俗活动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山石宝峰顶上的宝山寺大殿为元代全仿木砂岩石构建筑,2001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也因此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目前正在推动大圣信俗文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大圣博物馆,打造“中国西游记文旅之乡”。
【文化善地】顺昌于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建县,“以其初顺服故名,取顺而昌之意”。文化积淀丰厚,历史人才辈出,是宋代理学家杨时的祖居地,游酢、朱熹的讲学地,廖刚、廖德明、余良弼、李默、饶元等爱国名臣的故乡,被誉为“八闽善地、文献之邦”。土地革命时期就是闽西北主要游击区域,彭德怀、毛泽民、滕代远、黄克诚、罗炳辉、项南等革命先辈曾在顺昌从事革命活动,2013年被列为原中央苏区县。
【生态福地】顺昌境内千山叠翠、万木峥嵘,森林覆盖率80.34%,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首个杉木之乡、首批中国竹子之乡。近年来,顺昌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化“森林生态银行”“一元碳汇”、碳金融等绿色创新,“森林生态银行”和“一元碳汇”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福建经验”,“顺昌林业碳汇贷”入选福建省(三明市、南平市)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首批5项改革创新成果。
【兴业宝地】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顺昌布局了一批重工和军工企业,留下炼石水泥、富宝实业、榕昌化工等上世纪四、五十年的老企业和铁路运输专用线。目前,已初步形成氟新材料、新型建材、竹木生态加工、光电机械、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建有郑坊、金山、新屯、谟武、五里亭等产业平台,其中郑坊园区为省级工业园区,金山新材料产业园为全省氟化工专业园区,是各界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热土。截至目前,全县规上工业企业72家,其中亿元企业9家,规上工业产值48.37亿元。 |
浦城县地处福建省最北端,位于闽、浙、赣三省七县(市)结合部,是福建的“北大门”,分别与浙江省的江山市、龙泉市、遂昌县和江西省的广丰县接壤,与建阳、武夷山、松溪毗邻。全县现有人口42.23万人,区域面积3383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8.3℃年,总降水量1988.8毫米。县境内山水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主要以浮盖山、匡山、九石渡等为著,为全国最早的商品粮基地县和中国南方林业重点县。浦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底蕴深厚,为闽越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丹桂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剪纸)之乡,也是原中央苏区县。现辖南浦、河滨2个街道,莲塘、富岭、水北街、临江、石陂、永兴、仙阳、忠信、九牧9个镇,万安、濠村、古楼、山下、枫溪、管厝、盘亭、官路8个乡。
武夷山脉和仙霞岭在县北际会,沿县境迂回诘屈延伸,形成四面环山,岗峦罗列,从北向南倾斜,略向南开口的盆地。千米以上的山峰290座,雄峙县东北的营盘尖,海拔1664米,为群峰之冠。溪山环合。水分别流注闽浙赣三省:干流南浦溪,为闽江源头,发源于县北柘岭,县南出境,注入建溪,汇流闽江。 浦城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4℃,年平均降雨量1780.2毫米,为福建省多雨地带之一。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93.5小时。矿藏种类多。铀矿、硫铁矿储量居全省第一,铅锌矿、萤石矿品位高,瓷土资源丰富,濠村有黑色花岗岩大型石料矿床。浦城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一方令人神往的福地。 |
光泽县(古属邵武府光泽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北段,闽江上游富屯溪源头,与江西的黎川、资溪、贵溪、铅山及南平市的邵武、建阳、武夷山等七县(市)毗邻。鹰厦铁路和316国道由光泽入闽,邵光高速建成通车。全县总面积2240平方公里,下辖8个乡(镇)、90个村(居)委会。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城镇化试点县、省定产粮大县、一般转移支付县、重点老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
光泽县境内群山连绵,山高谷深,千米以上山峰有570座,有“一滩高一丈,光泽在天山”之说。光泽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盛产粮食、烟叶、药材、瓜类、甘蔗、荸荠等,水产养殖、畜牧业发展迅速。
光泽是福建省19个边界县(市)之一,是鹰厦铁路进入福建的第一个县,316国道横贯县境。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光泽县是”无废城市”建设特例县。
光泽县政府,下辖3个镇、5个乡(杭川镇、寨里镇、止马镇、鸾凤乡、崇仁乡、李坊乡、华桥乡、司前乡),有85个村民委员会、5个社区居委会。 |
松溪地处闽北浙南交界处,因古时沿河两岸多乔松,有“百里松荫碧长溪”的美景而得名。县域面积1043平方公里,辖1街2镇6乡112个村(居)16.7万人。
生态宝库。森林覆盖率75.5%,绿化程度93.3%,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素有“绿色金库”的美称,全县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68%以上,是国家生态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文化之乡。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县。春秋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在湛卢山铸就名扬天下的“湛卢宝剑”,位列中国古代五大名剑之首;宋代九龙窑青瓷工艺精湛、久负盛名,南宋朱熹曾在湛卢山设馆讲学;松溪版画秉承古代建安刻版印刷遗风,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湛卢宝剑、九龙窑瓷器、松溪版画被誉为“松溪三宝”。
红色土地。1929年6月,以松溪路下桥为中心的建(瓯)松(溪)政(和)农民暴-动,树起闽北土地革命斗争第二面红旗。1929年12月,中共松溪特支成立。1933年6月,建松政苏区划归中央苏区闽赣省。是我省“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之一。2013年,被中央党研室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县”。 |
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北纬27°03′-27°32′,东经118°33′-119°17′。邮编:353600区号:0599 拼音:Zhenghe境内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6千米。总面积173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97万人(2003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3.59万人。通行闽北方言建瓯话。
政和县地处南平、宁德及浙江丽水三市结合部,东与寿宁、周宁,西与建阳,南与建瓯、屏南,北与松溪以及浙江省的庆元等7个县相邻。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地灵人杰、物产丰富的山区农业县,辖5镇5乡3个国有农(茶)场、129个村(居)、1个管委会,22万人口,土地面积1749平方公里,县城背靠黄熊山,简称熊城。小浦线、建政线以及规划建设的宁邵高速公路贯穿全境,电力实现全省电网联网,电信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移动、联通通信覆盖全县。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构成“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形成独特的高山、平原“二元”地理气候。 人文历史悠久。五代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建关隶镇,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置关隶县。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因茶赐名为政和县,迄今已建县千年。在获得皇帝赐年号后的第8年,朝廷给政和指派了一个从江西婺源过来的县尉,这个县尉当年26岁,他带着老婆、父亲、母亲、叔父举家来到政和,这个人就是朱熹的父亲朱松。朱松到政和后,兴利除弊,治理有方,尤其兴办教育,政绩显著。朱松在政和城内创办了云根书院,并亲自授课,首开政和教育先河。有“先贤过化之乡”美称,历代人才辈出。朱熹的父亲朱松在政和任职期满5年后,调任尤溪县尉,两年后举家从政和迁往尤溪,这时候朱熹已经在母亲的肚子里快要临盆。到达尤溪一个月后的农历9月15日,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诞生。因此史书上这样记载:朱熹是孕于政和,生于尤溪,长于建瓯,游学于建阳武夷。朱熹的祖父朱森安葬于政和铁山镇凤林村后护国寺边上,祖母安葬于政和星溪乡富美村龙宫洋顶的山上。政和境内有洞宫山琅环福地、稠岭佛子岩、锦屏古银矿遗址、宝岩十景、奖山风光、镇前和杨源两地的鲤鱼溪等旅游胜地。洞宫山古人岩圈画和魏虞真人练丹升天的神话传说,宋代大儒朱熹及其父朱松曾留下20多首以政和山水风光为内容的诗篇,更引人入胜,留连忘返。 自然资源丰富。政和是中国锥栗之乡、全国最大的白茶基地,福建省重点林区、茶叶基地县、茉莉花基地县。全县山地面积223万亩,林木总蓄积量49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71.9%;全县毛竹林面积38万亩;锥栗面积14万亩,规模全国第二;茶叶面积8万亩,年产茶叶14万担,位居全省第五;全县茉莉花面积已超过6000亩,规模全省第一。矿藏资源已探明的有铁、铜、铅锌、钼银、黄金、水晶、硫磺、磷、钾、明矾、滑石、高岭土、珍珠岩、大理石、叶腊石等20余种,共有矿床、矿点和化矿点62处,宋元明三朝曾是全国重要的白银产地之一;水能资源丰富,水力蕴藏量达16.86万千瓦,可开发13.4万千瓦,目前总装机容量为3.75万千瓦。 全县境内自然风景美丽神奇,各类风景区、风景点遍布全县各地。主要风景区有:境内有洞宫山琅环福地、稠岭佛子岩、锦屏古银矿遗址、宝岩十景、奖山风光、镇前和杨源两地的鲤鱼溪等。洞宫山古人岩圈画和魏虞真人练丹升天的神话传说,更引人入迷。古代文人墨客对政和山水浏涟忘返,吟诗作赋,以述其景,以抒其怀。宋代大儒朱熹及其父朱松曾留下20多首以政和山水风光为内容的诗篇。镇前和杨源两地的鲤鱼溪,以环绕乡村的清彻溪流、游戏于流水中的鲤鱼和不捕食鲤鱼的古朴民风,三者相生相存,相映成趣,更是独具一格的旅游胜地。近年来,政和县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文化,在城关投巨资,大力开发状元峰,熊山等景地,以供人们游玩健身,是广大民众游人茶余饭后不可多得的好去处。此外,以弘扬朱子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为目的,政和县还大力建设了云根书院,堪称是政和景地的一绝,实为文人墨客必去之地政和旅游---稠岭风光。 近年来,政和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县上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心谋发展,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围绕生态优高农业县的发展定位,加快构筑“四地”(绿色食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重地、边贸物流旺地、旅游休闲避署胜地)建设,牢牢把握紧邻江浙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强化南接北联、山海协作,集中打好生态牌,大力实施工业带动战略,推进农业、旅游、劳务等方面发展,积极吸纳和主动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攻项目,做强产业,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政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
邵武市地处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史称“南武夷”,又称“铁城”,总面积2860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街道)、135个行政村,43个社区,户籍人口30.4万。1983年撤县建市,是原中央苏区县、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邵武是历史文化名城,有1700多年建县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人杰地灵,曾出过2位宰相、7位尚书、271位进士,有太极祖师张三丰、宋代名相李纲、江夏先贤黄峭、文学评论家严羽等历史名人;中原、闽越等文化汇聚交融,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并存;保留有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黄土关阻击战遗址等29处红色革命遗址,建有中央苏区纪念馆。 邵武是山水园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78.76%,城区绿化率44.5%,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级生态市、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省级森林城市,拥有和平古镇、天成奇峡、武夷温泉、云灵山漂流、金坑红色旅游景区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邵武是幸福活力之城,城市建成区25.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9.6%,是闽北工业重镇,拥有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全省首批省级化工园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1家,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400强、全国县域投资潜力400强;社会安定和谐,综治考评连续13年南平第1,2次入选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100强,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武术之乡、平安先进县(市)、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省级双拥模范城等。 |
武夷山遗产地处中国福建省西北部,江西省的东部,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27°32′36″~27°55′15″;东经117°24′12″~118°02′50″,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通用闽北方言和国语。根据区内资源的不同特征,将全区划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核心面积63575公顷,核心次面积36400公顷,同时,划定了-保护地带--缓冲区,面积27888公顷。
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东部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是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 鉴于武夷山市有上述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中国政府推荐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美景简介】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区方圆7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武夷的美感在于山。由于远古时期地壳运动,加之重力崩塌、雨水侵蚀、风化剥落的综合作用,使山体发生奇特变化:峰岩上升,沟谷下陷;山色因地热氧化而显红褐,山形因挤压而倾东。它是全国20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为典型者。地壳运动使这里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有的直插云霄,有的横亘数里,有的如屏垂挂,有的傲立雄踞,有的亭亭玉立……就武夷山的景观而言,则是神似居多,似乎更加耐人品味。 武夷的灵性在于水。武夷山麓中有众多的清泉、飞瀑、山涧、溪流。流水潺潺,如诉如歌,给武夷山注入了生机,增添了动感,孕育了灵气。其中,最具0的莫过于九曲溪。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岗山南麓,全长60公里,流经景区9.5公里,山环水转,水绕山行,自有风情。游人可自星村码头凭籍一弓形古朴的竹筏,随波逐流,饱赏山水大观,抬头可览奇峰,俯首能赏水色。“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是九曲溪传神的写照。 武夷山市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逐步形成了国内外绝无仅有的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族"文化和其后的"闽越族"文化,绵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桥板"以及占地48万m2的汉代闽越王城遗址。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首不可分割的联系。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发展。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逝,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50余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朱熹在武夷山创办的<<武夷精舍>>等书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直接在武夷山受业于朱熹的学者达200多人,许多成为著名理学家,形成有影响的理学学派。 武夷山风景区还有双竿竹、方竹、建兰等罕见的竹木、奇异的花卉、稀有的鸟兽和名贵的药材,特别是这里盛产的香浓、味醇的武夷岩茶,以其“药饮兼具”的功效,名扬四海。 |
建瓯市简称“芝”,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武夷山脉东南侧,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总人口55.54万,其中农业人口37.7万人,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是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中国竹子之乡、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根雕之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中国东南白酒名城。202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5.62亿元。
八闽首府。建瓯历史悠久,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史的省级文化名城,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汉献帝刘协设立建安县,是福建最早设立的四个县之一。福建历史上第一郡、第一州、第一府皆在建瓯。三国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吴景帝孙休在建瓯设立福建第一个郡治“建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在建瓯设立福建第一个州治“建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取福州、建州首字,设立“福建经略使”(统管全省兵务),“福建”之名由此而来、延续至今。五代十国时期,王延政在建州(建瓯)称帝,设立殷国(公元943-945年)。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赵昚(shèn)在建瓯设立福建第一个府治“建宁府”,至此福建形成一府、五州、二军(即“八闽”)格局。1913年撤建宁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撤县设市。
文化名城。建瓯是全国文化先进县、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代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是全国十八个千名进士县之一;明朝“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兢、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杰出人物都出自建瓯;朱熹幼年随父在建瓯生活7年,李纲、蔡襄、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都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现有东岳庙、建宁府孔庙、北苑御焙遗址、迪口值庆桥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儒、释、道”文化长期同城生辉,位于城东的东岳庙为全省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家宫观;城南的光孝禅寺是福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佛寺之一,被誉为“南有开元,北有光孝”;城中建宁府孔庙是全省保存最完好的府级孔庙,为全省县级市仅见。建瓯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艺文化异彩纷呈,建瓯挑幡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瓯弓鱼、唱曲子、太保信仰、福矛窖酒和高炉光饼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评为中国版画、中国根雕民间艺术之乡,文庙修缮完工并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苑茶制作技艺(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北苑茶)传承人刘成武,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美食文化别具一格,冬笋窝底、建瓯板鸭、珍珠纳底、吉阳“四宝”等口味独特、享誉四方。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先进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一级达标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科技进步先进市、省级生态市、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为第一批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被确定为“中国竹炭产业基地”和“国家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入选“特色小吃美食地标城市”名录。
人居福地。建瓯生态优美、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降雨量1673毫米。建瓯物产丰富,竹、木等农林资源总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林业用地面积525.9万亩,森林覆盖率79.8%,是全国重点林业县(市)。竹林面积132万亩,年产鲜笋30万吨,毛竹面积、立竹数、竹材和鲜笋产量全国第一,被评为“建瓯笋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有机笋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市)”;锥栗面积57.6万亩,年产锥栗4.6万吨,居全国之首,且“建瓯锥栗”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证明;茶园面积12.45万亩,年产干毛茶1.23万吨,是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历史上著名的北苑贡茶即产自建瓯,从唐朝到两宋458年均为皇家贡品,是台湾冻顶乌龙、清心乌龙的祖籍地。建成高标准农田4.94万亩,粮食播种50.4万亩。长隆智慧农业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晨曦种业等3家企业入选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游镇入选省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乡镇。北苑贡茶加工园区一期竣工,北苑贡茶获评省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聚力千亿林竹开发产业集群,举办“第三届中国笋竹产业(建瓯)高峰论坛”,推进千亩笋竹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居怡二期、竺骏户外产品生产线等项目投产,恒顺炭业参与完成2项竹炭国际标准制修订。“圣象系”百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入选省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家,圣象华宇集团入选省级工业龙头企业,明良食品等3家企业入选省科技小巨人企业,驰宇装饰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绿明生物科技等4家企业入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黄华山酿酒获评第三批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第四批省级绿色工厂和第七届省政府质量奖,双龙戏珠桐源基地竣工开酿。闽北电商快递分拨中心投入使用,申通、圆通分拨中心入驻;宏创通网络货运平台正式运营,实现南平市网络货运“零”的突破;建成鲲鹏物流园,开启“公铁海”联运;建成县乡村物流节点207个,覆盖率达95%。启动“建州”系列商标注册51件。
红色苏区。1926年夏,杨峻德等人创立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揭开了闽北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1927年7月,成立闽北临时委员会,直属中央领导。1931年5月,建(瓯)松(溪)政(和)地区成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路下桥苏维埃政府。1933年6月,建瓯中心县委及其松溪、政和两个特支由福州中心市委划归闽北分区委领导,正式进入中共中央苏区战斗序列。1934年9月,建松政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隶属闽赣省。1949年6月,新福建省委在建瓯成立,张鼎丞任书记、省政府主席;7月28日,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在东岳庙创刊。2013年7月,建瓯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
交通枢纽。为江浙入闽咽喉要地,交通便捷。京台高速公路(G3)、长深高速公路(G25)、合福高铁、峰福铁路、衢宁铁路、国道205线、237线和528线贯穿而过。合福高铁于2015年6月28日建成通车,在我市设建瓯西站。京台高速公路建瓯至闽侯段于2015年12月18日建成通车。目前,除建瓯互通口外,我市有吉阳(徐墩)、南雅、川石、东游、东峰、小桥、迪口等7个乡镇设有高速互通口。衢宁铁路建成通车,在我市水源乡设立客货两用的建瓯东站。
城乡建设。五年来,实施城乡品质提升项目71个,完成中山西路等7条道路“白改黑”、人武巷等8条背街小巷和盛海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下水南水美公园、云际山公园二期竣工。水南二桥、三江口大桥、北坪防洪堤等项目加快建设。下水南棚户区主体建成,放生池片区改造取得突破。城区新增停车位260个。古城保护修缮有序推进,完成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启动护城河保护修复、刘氏五忠祠修缮,恢复春秋朱子祭祀活动。获评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迪口镇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小桥镇、东峰镇乡村振兴示范带和吉阳镇省级商务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建设。湖头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吴大元村入选“福建省民族乡村振兴示范点”培育名录。
社会民生。五年来,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7个。社会保障体系提标扩面,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3.73万人、失业保险2.14万人、工伤保险4.63万人,新增就业1262人。成立教育、医疗奖励基金会。完成中小学改造提升项目19个,朱子学校开工建设,职业中专校外实训基地有序推进。落实“双减”政策,48所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基层综合医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构建新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182个村卫生所启用医保联网结算系统。养老服务不断提升,建成福乐家园一级护理院,孝心养老服务中心被评为南平四星级。殡葬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完成省运会3个场馆建设。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建瓯七中集中医学观察点改造完成,建成金盘山“健康驿站”,新增方舱隔离间221个;新建城市核酸检测基地,新冠疫苗两针剂全程接种37.02万人,覆盖率8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