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明宣德三年(1428)碑文记载,秦云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地处高岗之上,故名“秦家岗”,沿用至今。 |
在临淇镇淇河支流苇涧河边。因涧中有芦苇得名。明崇祯二年(1629),刘裕从孔峪迁此立村。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先人闫宾从山西迁此,见当地荒草遍野,故取名“草庄”,沿用至今。 |
据明崇祯六年(1633)曹代墓碑记载,曹林为避战乱,从辉县南林公社北东坡大队迁此建村。又据传因前有水池,传说有一凤凰从上飞过,降落池边喝水,故取名凰落池,因“凰”与“黄”谐音,后人将“凰”改为“黄”,称为黄落池村,沿用至今。 |
此村南临辉县,原名“官营”。林州《旧志》记载,清嘉庆十八年(1813),滑匪(指滑县人李文成)造反,后被清军围剿,余党逃至今辉县北部。当时,这里曾是林州官兵驻防之地。“官营”村名由此而生。因地处山区,后改称“官岭”,沿用至今。 |
据《王氏家谱》记载,明崇祯二年(1629),王家为谋生从茶店乡张大郊迁此定居,先祖为测定村庄到出山口苇涧村的距离,便从当地关爷庙起,步行下山,一直走到苇涧村东的奶奶庙,差十步不到10里,便将村名定位(欠十步)。 |
据明末年,这里水源奇缺,党氏到西南山伐木发现一山洞潮湿,即挖之,随后流出一股清水泉,群众庆喜曰:“此乃龙送之水,泉也”,故得名龙泉,后以泉名做村名,取名“龙泉村”,沿用至今。 |
据明崇祯五年(1633)孙氏墓碑记载,孙福从汲县山脉迁此建村,因地处南、北、西山沟交汇处,山洪暴发,三沟水汇合于此,故名“三共水”。后为纪念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孙占元,1953年,改为“占元”村,沿用至今。 |
据道光十四年(1894)张氏墓碑记载,因有一白土岗,岗下有一泉水,故取名白岗泉,随着时代变迁,后认为书写方便,将岗字省略,简称为白泉村,沿用至今。 |
据张氏族谱考,明崇祯十七年(1645)张乃富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此地有一古庙,此村位于古庙之江,故得名东张村,沿用至今。 |
据张氏族谱考,明崇祯十七年(1645)张乃贵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村东有一古庙,位于古庙之西,故取名西张村。 |
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五年(1408)杨樊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位于淇河南岸,故取名南河村,沿用至今。 |
据清咸丰五年(1855)杨氏墓碑记载杨明志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地形取名,因位于南山脚下,故取名南庄,沿用至今。 |
原名“清河寨”,具体建村时间待考,因位于淅河岸边而得名。后改为“后寨”,沿用至今。 |
据明弘治十年(1488),冯氏墓碑记载冯树从采桑公社北采桑树寻水到此建村,因北靠土坡,南邻淇河且村小,故取名河坡小庄,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人为书写方便,将河坡小庄简写为小庄,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