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明永乐十年(1413)蔡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所在住地位居堰地,后人根据此故名“蔡家堰”村,沿用至今。 |
清乾隆十三年(1748)“郭氏墓碑”记载:晋人郭士文从山西岳阳迁此定居,因村庄地处山坡东边,最初取名“东屯”,后因村中多数人家姓郭,改为“郭家屯”。 |
据乾隆十四年(1750)碑文记载,赵恒为从东姚赵家东沟迁此建村,因村小,又住于郭家屯西,取名小屯村,后赵氏人口渐多,改为西屯村。清朝乾隆25年(1761)修建关爷庙一座,故改为关也庙村。1966年开始,本村改为“新生村”,无人叫此名,后把关爷庙的“爷”字写成“也”字,改为“关也庙”村,沿用至今。 |
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先人张治平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见这里位于山谷沟口,地势较低,便取名“下峪口”。 |
据清宣统三年(1910)重修张佛君庙碑记载,李春潮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这里山林茂密,土地肥沃,故名“熊儿掌”,经村民口口相传为“邢儿掌”,后简写为“邢掌”,沿用至今。 |
据大清天聪四年(1631)石氏墓碑记载,石洪从茶店公社白家沟迁此建村,因当时这里荒草没膝,行人称之为“小荒河滩”,故取名荒庄,沿用至今。 |
邯郸人王郎因追捕东汉光武帝刘秀来到林州。当行至临淇盆地时,见这里山河壮丽土地肥沃,便乐不思返,在此驻守建城,“郎城”地名由此而始。东汉王朝建立后,人们嫌王郎名声不好,便取“村庄位居淇河之北”之义(古称河北为阳),改名“淇阳城”。淇阳城村民委员会时因村级行政组织改革,由村民民主选举而产生,可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西汉末年,王郎在村东南不远处的郎城驻守时,曾在这里扎过营寨。后来晋人李隋从山西迁此定居,便以姓氏取名,称为“李家寨村”,沿用至今。 |
清康熙三年(1665)候通旺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地形多为石岭、石岗,行走不便,故取名石圪垱村。2007年为了纪念最年轻的烈士王存龙,正式更名为存龙村,沿用至今。 |
据传明洪武十二年(1380)王文华从山西洪桐迁此地建村,因位于一山坡前,故取名后坡,沿用至今。 |
位于淇河北岸,原名“射书”。当地碑文记载,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到此平叛,被困在淇河南岸的龙山(今困龙山村),为摆脱困境,把求援书信绑在箭上射向淇河北岸的宋营。“射书”故事由此而生。明洪武十二年(1379),晋人郭武迁此,因这里曾是当年箭落之地,取名“射书村”。后取谐音更名“社书”。 |
清嘉庆十三年(1808)郭培文从合涧郭家屯迁此立村,因位于淅河,故名“河东”,沿用至今。 |
原名“辐村”,因该地原是“车辐社”驻地,故名。因“辐”与“付”谐音,后改为“付村”,沿用至今。 |
《族谱》记载,张氏自茶店镇翟二井村首迁此地,因村庄位于北高南低的岗坡间,故取名“张家岗村”,沿用至今。 |
清宣统二年(1910),王氏始祖王维善迁此立村。因当地梨树很多,故取名“梨林”,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