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利川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利川市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949年,属城关区(辖四个乡)。

1950年5月,全县分为七个区,属一区(城关区)。

1954年1月,为城关镇,所辖范围东街、西街、中街。

1958年12月,为城关人民公社,所辖区为原城关区、原城关镇。

1960年9月,为城市,辖东城管理区、西城管理区。

1961年10月,改为城关镇。

1984年7月,为都亭镇。

1986年9月,新成立都亭街道。

2001年,都亭街道与原西城街道合并为都亭街道。

1950年,为二区。

1951年,属八区。

1952年,属城关区,新桥随关东划入城关镇。

1955年,新桥随关东乡划回城关区。

1958年,属城关公社。

1975年8月,属元堡公社马桥、杨柳管理区,新桥随关东划归城关镇(后称都亭镇)。

1984年,属元堡区杨柳乡、马桥乡。

1986年,撤县建市,划杨柳乡、都亭镇新桥村,设立东城街道,划马桥乡设立城南街道。

1990年1月,城南街道并入东城街道,撤团堡区土桥乡,划归东城街道。

1992年8月,建立腾龙洞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原都亭街道的关东村、东城街道的岩洞寺村、王家湾村为属地。

2002年8月,腾龙洞民族旅游经济开发区与东城街道合并。

2011年4月,东城街道与湖北利川经济开发区分开。

明代时,谋道镇地属湖广施州卫施南土司,七曜山(今称齐岳山)在施南土司都会里;明正德八年(1513年),施州卫指挥使童昶在七曜山外,即距离施州城三百五十里处,建铜锣关,与万县交界。

嘉靖中,黄俊占据支罗洞寨反叛,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被官军擒获,死于狱中,其子黄中率余党投降,并被发配守关。

其后,黄中逃回支罗再次反叛,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月,湖广、四川两省会剿,次年二月,黄中向湖广方面投降。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九月,明朝将支罗新旧二寨改为守御百户所,拨施州卫所辖兵丁前往防御、给田屯种并分扼险要;当时夔州府南岸各寨头人聚集,与慈洞沟安插夷民报复仇杀,于是朝廷派员勘定夔州府、石柱土司及施州卫之间的边界,竖碑刻字为记。

清初,谋道镇仍属湖广施州卫。

图1为《康熙皇舆全览图》湖广行省西北角,图1中官渡坝即今利川城区,官庄即南坪乡,支罗所塘即今船头寨。

施州卫改土归流后,隶属于施南府利川县,乾隆十年(1745),磨刀溪因“川民控争,乃改属万县”。

但东部支罗和磁洞仍属利川,为南坪十二、十三保。

此后,磨刀溪逐渐成为发展成为万县市郭里的一大集镇。

磨刀溪之南,设有数个关隘防守:软耳箐,在磨刀溪南五里,与七曜山对峙;打杵坳、龙门坳、铁石坳、观音岩,在软耳箐右数里同一山梁;鹿鸣垭,在老鸦塘南十里;铜锣关,天生绝险;百丈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川总督赵尔丰路经磨刀溪,与绅首谈及磨刀溪命名情由,得知传说关羽在此磨刀“显圣”故名,即言:既磨刀尚武,应谋道修文,并为关庙书对联:“大丈夫磨刀垂宇宙,士君子谋道贯古今”。

于是更名为“谋道溪”。

民国时期,谋道溪、罗针田、大兴仍属四川万县,支罗、磁洞亦仍属湖北利川。

民国三十年(1941)分别设谋道溪乡、太平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科学家在万县谋道溪乡发现水杉树的消息震惊了世界,谋道也因此蜚声海外。

“名闻中外之巨树即位于街南头、路旁庙侧,庙建于树下,其四周则尽为稻田。”1949年,太平乡属汪营区。

1950年,为万县罗田区谋道乡。

1951年,改为太平区。

1954年11月,太平(第四区)并入南坪。

1955年5月19日,太平区的水田、大村、青龙、石家4乡划归四川万县;同年12月20日,四川万县的谋道、大兴、百胜3乡划归湖北利川。

1956年1月,四川万县所属谋道、大兴、百胜3乡划归利川县管辖;同年5月,对全县区划又作了调整,同时将原数字命名区改为地名命名区,新设谋道区。

1958年,为谋道公社。

1961年,复为区。

1975年,为谋道公社。

1984年,为谋道区。

1996年12月,撤区建乡改为谋道乡。

1999年9月,撤乡建镇更名为谋道镇。

2002年8月,齐岳牧业经济开发区与谋道镇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实行邻保制。

清乾隆以后,改为保甲制,属奉节县南岸第七指导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奉节县第八区。

1950年2月,划归利川县为第三区。

1958年,改为柏杨公社。

1960年,为柏杨区。

1975年,为柏杨公社。

1980年,改名柏杨坝公社。

1984年,改柏杨坝区。

1996年,撤区建镇。

民国初,名汪家营;民国时期,设过区和乡公所。

解放后,设汪营区。

1956年1月,南坪与汪营合并为汪营区。

1958年,改汪营公社。

1961年,复为汪营区。

1975年,撤区并社,为汪营公社。

1984年5月,撤社建区,石坝设镇、汪营设区公所。

1987年2月,撤销文斗区朝阳、双林、仁合,汪营区龙头4个乡。

1990年1月,撤销城南街道办事处,其行政区域并入东城办事处,办事处驻东门桥头;设立南坪区,将汪营区长乐乡、野茶乡、营上乡、南坪镇和柏杨坝区马坪乡划归南坪区管辖,区公所驻南坪;同年5月,将建南区昌金乡划汪营区。

1996年12月,撤区建乡,建南、汪营、柏杨坝、忠路4个区改为镇。

1997年1月,将汪营镇天上坪管理区的皂角岭村和手爬岩村合并为皂角岭村。

2001年3月,乡镇机构改革,调整行政区划,撤销石坝镇,划归汪营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汪营。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利川县,置建南汛向化里。

民国时期,为建南乡;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十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编查保甲,为四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建南乡。

1950年,与清源乡合为四区。

1952年,分设为第六区。

1956年,改为建南区。

1958年,改称建南公社。

1961年8月,复名建南区。

1996年,撤区设镇。

古时,为巴国地。

秦代,属黔中郡。

元朝初期,为忠路票。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入利川县,为忠路汛怀德里。

民国初期,为怀德里;民国十四年(1925年),忠路为十二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忠路区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忠路区署。

1949年11月,建立忠路区。

1996年12月,撤区建忠路镇。

民国时期,属都亭里;民国十四年(1925年),属三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二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团堡乡。

1949年,设团堡区。

1950年,并团堡、理智为二区。

1958年,成立团堡公社。

1961年,恢复区建制。

1975年,改称团堡公社。

1984年,撤社建区。

1990年,归东城街道。

1996年,改称团保乡。

1990年,建立团堡镇。

1950年,为第七区。

1953年,为十一区。

1956年,为毛坝区。

1958年,为毛坝公社。

1961年,恢复为区。

1975年,属元堡公社,余为毛坝公社。

毛坝地图(1975-1984)毛坝地图(1975-1984)1984年,建立毛坝区。

毛坝乡地图(2003年)毛坝乡地图(2003年)1997年,改区建乡。

2013年1月31日,经请示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同意利川市撤销毛坝乡,设立毛坝镇,以原毛坝乡的行政区域为毛坝镇的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毛坝。

文斗街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原名“乐义场”。

清嘉庆年间,更名为“文斗”。

民国时期,属忠路区;民国十四年(1925年),为十五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第七区。

1952年,设为第八区。

1958年,为文斗公社。

1961年,复为文斗区。

1975年,分为文斗、长顺、黄土3个人民公社。

1984年,合为文斗区。

1996年,改为文斗乡。

2020年4月,文斗乡撤乡设镇,成立文斗镇。

1949年,属一区。

1952年9月,属十区。

1975年9月,将屯上、花梨、旗杆从城关区分出,与汪营区白果3个大队合并,设凉雾公社。

1984年6月,撤社并区,凉雾与马前公社合并为凉雾区。

1996年12月,撤区建凉雾乡。

古时,为巴国地。

秦汉代,为南郡蛮地。

1958年前,为二区、一区。

1958年,属城关公社。

1984年5月,改为元堡区。

1986年9月,撤区建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汪营区。

1950年,南坪由第四区汪营划出设立第三区。

1952年9月,第三区南坪将太平划出。

1954年11月,第三区南坪又将太平并入。

1956年,南坪并入汪营区。

1975年9月,设立南坪公社。

1984年5月,撤社并区,南坪并入汪营区,其中马坪并入柏杨区。

1990年1月,重设南坪区。

1996年12月,建南坪乡。

1949年,属忠路区。

1950年,属第六区。

1951年,属五区。

1956年,沙溪乡属忠路区。

1958年,属忠路公社。

1961年,属忠路区。

1975年,成立沙溪公社。

1984年,撤社建区。

1996年12月,撤区建沙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