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其辖区为草庙集镇,且镇区有许多经商和工作的居民户口人员,故名。 |
因其辖区为原川东乡集镇,故名。 |
1928年以袁氏等三人逃出海匪绑票,踏上此土得庆更生而得名,1935年袁氏等从小海迁此,聚落初建,又名庆生村。 |
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这里有一条南北交通的土圩子,1944年11月推行新乡制时,因该村位于土圩东侧,故名。 |
因该村四周环河,特别是村南端环绕古老的竹港河,故名。 |
1947年前,因有沈姓地主在此新辟盐场子晒灰煎盐而得名新场子,故名。 |
该村原属新场村所辖,1975年从新场村划出,成立村级组织,因该村在新场村东侧,故名。 |
因该村南临川东港河,北依竹港河,辖区处两河之间,原取名川竹垦区,组建村时定名川竹村。 |
清末年间,随着海水东迁,海滩逐渐露出,变为盐碱地,当时有几户灶民由内地迁至该处建灶煎盐,出海的渔民经过此地,时常歇脚,顺口称之为东户灶,后来人们简称东灶。 |
传说很久以前,海水涨潮时,一直涨到该村所在地段,有一回随着涨潮飘来了一棵枯树,退潮后,枯树搁浅在地,时间长久后,枯树就生根发芽,长出了一棵大树,后来就称该地方为枯树洋,建村时定名为枯树洋村,2008年经上级批准改名为川洋村。 |
因古老的竹港河在该村东部由西向东再折向北,在此处留有一个河湾子,人们称之为竹港河湾子,1944年实现新乡制时,取名为竹港村。 |
旧时在古竹港河东北和西北,分别有几户灶民在此建盐亭晒灰煎盐,故分别叫东北灶和西北灶,组建村时,两处合一,便于称呼,定名北灶。 |
民国32年1月,草庙以江界河为界划为两个盐场子,江界河以北为小海盐场子,以南为丁溪盐场子,两个盐场子隶属丁海乡管辖,1945年8月,丁海乡划为丁东乡和东灶乡。当时取名丁东乡,是因为以丁溪以东地区这一地段命名的,丁东乡属小乡,撤小乡并村时,定名丁东村。 |
民国初年因有袁春和、丁如珍、吕怀胜、潘某某等四户灶民在此建灶烧盐而得名。 |
民国时期,为了明确地片名,以总为单位,一总为一里路长,统一由江界河向北推,当推至五总长时,该东西线正好在一片地势低洼地上,后来人们称该地段为五总洼子,兴修水利时又把该洼子挖成一条大沟,老百姓称为五总河,组建村时,因五总洼子和五总河出名。 |
旧时人们称该地方为沿海地区,建国后,建立村级组织时,取新中国的新和沿海的海两字组成村名,定名为新海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