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素”蒙古语意为有城堡或古城遗址的地方。 |
清初蒙民游牧于此,蒙语称其为“讨忽兔”,意为“锅形地”。 |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汉民建村于此,因此处原是蒙民游牧地,蒙语称其地为“忽惊兔”,意为“有硷的地方”,后以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汉民在此居住建村,据传蒙女巴汗苏鲁在此放牧,以人名称地名,意为“小珊瑚的住处”。意译“巴汗”为小,变音“苏鲁”为“旭吕”,故名。 |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汉民在此居住建村,据传蒙女依肯苏鲁在此放牧,以人名称地名,意为“大珊瑚的住处”。意译“依肯”为大,变音“苏鲁”为“旭吕”,故名。 |
传说原旧庙湾村的祖师庙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祖师显灵要移于此滩地新建庙宇,故称为“新庙滩”。清中叶边地开放,汉民出边垦种者日多,先后在此滩地居住。因住户分散,形成多个居民点,但对外统称“新庙滩”。 |
此地在旧时运盐大道四马路上。清嘉庆年间(1796~1820)曾在此处开店留客,因店门口有两株大树,边往人称其店为“大树店”,后传叫中转化为“大顺店”。清道光年间逐渐发展为村庄。境内有任家峁、柳家滩、王家峁、吴家峁、黄土梁5个居民点和营盘滩1个废村,对外统称“大顺店”。 |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村于白色土质的古城遗址(西夏时古城遗址)处,故得名“白城台”。 |
境内有两较大村分别为“三卜树”、场丈滩“,故名。 |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汉民在此建村,因此处原是蒙民“讨讨”居住和放牧的滩地,故得名“讨讨滩”。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
原为“元滩”、“大滩”两个连接的滩地,后合称之为“元大滩”。清乾隆初期(1736~1775)汉民逐步迁居此滩,因居住分散,形成13个小村(居民点)、1个自然村,对外统称“元大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