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西大街近现代建筑群位于西市区渔市街道办事处境内,辽河大街西段,西大街约有1300余米。我市西部地区是营口的发祥地,当时为我市政治经济中心,营口开港后,由西部逐渐向东部扩展,此区域内因靠近港口,经济活动在近现代社会非常发达,人口密集,商号鳞次栉比,虽经200余年变迁,至今仍保留一批古代和近代的庙宇、民居、商业建筑和金融建筑物等约30多处,是我市历史人文景观最多最集中的街区,从这些建筑物的建筑目的和使用功能上,可以看出我市当时经济、金融等发展情况,有的在我国经济史、金融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这些近现代建筑是我市港口城市历史沿革的佐证,是探究我市城市建设史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营口凭借海河交汇的地理优势,成为贸易往来的枢纽,于是具有服务性
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旧址位于西市区渔市街道办事处渡口社区。瑞昌成总柜设在上海,清宣统二年(1910)在营口设立分号正式开业,资金雄厚,位列营口民族工商业的前列,生意远达三江。1910年的中国,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还在苦苦支撑,而地处东北的营口,却呈现着一派繁荣景象。借以开埠半个世纪的发展,此时已是码头密布河岸,辽河船桅林立,汽笛之声不绝于耳。市区商家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就在这年,上海瑞昌成总号也不失时机来营设立分号,财东瑞康盛,经理程春园,用其姓氏加“昌盛吉祥”之意取名。上海瑞昌成总号营口分号建筑独特,回字形楼房,占地面积2802平方米,高为15米。此建筑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天井式建筑,长方形内设三层回廊,全部采用红砖砌筑。
西大庙坐落在西市区渔市街道办事处西大庙社区,本称天后行宫。在其旧址上2001年重新修建庙宇建筑,所用建筑材料为现代材料。 营口市内最早的庙宇是龙王庙,西大庙是在龙王庙的旧址上修建的,清雍正四年(1726)重修碑有确切记载。此后又有几次重修,192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进行最后一次修缮,直至1986年营口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从渔市办事处接管并迁出涂剂厂,对仅存三间大殿和一间配殿进行了修复。1996年,根据市政府决定,移交给市佛教协会管理。原西大庙供奉天后娘娘,所以庙宇以海神娘娘殿为主体,前有山门、钟鼓楼和两座角门。主殿为三楹,硬山式,左右各为三楹配殿,左配殿主祀药王,右配殿主祀龙王。东西廊还各有五楹建筑。其它还供奉有“子孙娘娘、眼光娘
火神庙旧址位于西市区渔市街道办事处渡口社区,建于1840年,是营口近代较早的庙宇建筑之一。 在铁路等现代交通工具尚未使用之前,水路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命脉,近代社会的一个时期内,辽河便成为东北地区主要交通通道。作为东北经济的大动脉,辽河河口的营口(当时叫没沟营)成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地,依靠十分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外地的多家商号来营口经商。外地资本家来营口经商约开始在1820年左右,到了1839年,营口商业议事会建成三义庙,表明当时营口的商人势力已经很强大,随着商业集镇的不断发展壮大,人口逐步增加。至1840年,营口商业议事会建成火神庙。火神庙的建立,说明营口人烟已稠密,初具了城市形态。 此庙为道教场所,庙宇建筑独具特色,占地面积为100平
山海钞关旧址位于西市区渔市街道办事处西大庙社区西大庙里40号,北距辽河约30米,是一处近现代海关建筑,代表了营口开港后海关设立的史实。因其地处营口埠内西部,又被称作“西海关”。西海关的管辖范围包括奉天府、锦州府和山海关地区,因此设有多处分局、分卡,管辖区西起喜峰口、东至皇姑屯、南到庄河(不包括日本侵占的旅大地区)。民国元年(1912),民国政府财政部在营口设立专职山海关监督,由民国大总统任命,主管西海关、监督东海关关务,到1930年12月,山海常关下设税局15处、稽查局3处、分局7处、分卡47处。铁路开通后,沿线增设若干常关税局。1900年俄军占据营口,俄国民政厅接管营口东、西海关,日俄战争后,日军占领营口期间攫取东、西海关的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