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湘阴县开始建筑北城池,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才建成完整的城垣。经历康熙二年(1663年)的重修后,这座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文星街道,坐落着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湘阴古城墙,其保存至今的部分为南古城墙及西护城堤。古城墙历经沧桑,如今仍然坚持挺立,它们不仅是湘阴县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研究清代城墙建筑技术的重要实物例证。
城墙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面貌。2023年12月,湘阴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首次发现了湘阴古城墙的残存墙体。随后,湘阴县文物保护中心展开现场保护,岳阳市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中心至现场调查。经过详细测量、文献比对、群众走访,基本判断其为清代湘阴县城南城墙。
此次发现的南古城墙位于湘江路西端北部,已勘探部分大致呈“一”字形,西南—东北走向。另发现有西护城堤,位于滨江路西侧江边,呈南北走向。清嘉庆《湘阴县志》载:“(城)高一丈五尺(约4.8米),宽一丈(约3.2米),周围共计三里七分(约2.13公里),俱系砖砌,水门外护城石堤高二丈二尺,长五十九丈二尺,面宽一丈三四五尺不等”,这些数据与现场实测基本相近。
湘阴古城墙是岳阳市罕见的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城墙遗址,它代表了清代县城城墙的建筑形式及规模,反映了当时筑城的规划设计能力和建造技艺水平,见证了湘阴古城区的发展和演变,是研究湘阴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证据,也是研究清朝县治城池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