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城遗址位于陶城村城头上村西北,以前误认为是为南唐时期屯戍之所,遗址东西宽231米,南北长280米,1968年出土成堆古陶器,1978年烧窑取土,陆续发现60余口排列有序的泥井,其中个别为石井,井0-土数百件陶器,素面黑陶居多。另有陶纺锤、磨削石凿、石斧、骨针、青铜钺、鹿角镐等原始工具,时代有新石器时代也有春秋时代产物。2012年7月至9月,为了配合周庄镇陶城村公园的建设,江阴博物馆考古部对陶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并在东部和西部各布2×10米的探沟TG1、TG2进行试掘。TG1、TG2均未发现任何遗迹现象,从出土物和地层分析,该遗址是个人工堆积的土墩,地层有流行于马家浜文化晚期至崧泽文化早期红陶釜等器物残件,可能是堆积时混入的早期陶片,主体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出土大量泥质、夹砂陶片,少量原始瓷片和硬陶片。周庄镇历来有“山(砂山)北七十二个墩”的传说,除陶城遗址南部的砂山上分布石室土墩外,至今还有近十个土墩分布在陶城遗址的周围,大多为春秋时期建于平地的土墩墓。从往年发现的大量水井和TG2出土的大量生活用器判断,陶城遗址在东周时期是当地一个重要的居住址,为太湖北部地区商周遗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