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手植藤,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沭城镇紫藤花园小区内,距今近300年历史。苍劲虬曲的主干,胸径52.4厘米,瘤纹嶙峋,表同虬龙,弯弯曲曲的侧生枝,伸条舒叶,漫天飞舞,盘附于一株胸径45.2厘米、古朴肃穆、甘当俯首孺子牛的古槐。古槐高达11.9米,绿荫蒙茸,给若大一个庭院绣装成一幅绿的天幕。
暮春三月,紫藤花开,一串串淡紫色的蝶形花挂满在“天幕”间。满院淡淡的清香,逗得蝶舞蜂飞,让人为之陶醉。这棵紫藤,就是清代沭阳知县,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诗人袁枚亲手栽植。清诗人王诩诗曰:“花种河阳簿领余,上清曾此待銮舆。齿芬麦倘徵其秀,手植藤疑学草书”。
袁枚(公元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幼有异禀,聪明好学”,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分发江南初试栗水,任知县”。其父“虑子年少,无吏才。试匿名访诸野,皆日:‘吾邑有年少袁知县,乃大好官也”’。后调江浦、沭阳,再调江宁。33岁辞官侨居“汪宁(南京)之小苍山”,号“随园”,“聚书籍,为诗古文,如是五十年,终不复仕”。袁枚仕虽为不显,“而备林泉之清福,享文章之盛名,百余年来无有及者”,著有“《小苍山诗文集》七十余卷,诗话、尺牍、说部之属,凡三十余种”。乾隆八至十年(公元1743-1745年),任沭阳知县。此时,正是所谓“乾隆盛世”时期,然沭阳民间,确是“万户萧疏,悍吏横行”,“饥口三十万,饿者不计其数”。袁枚面对这“路有饿殍,哀鸿四野”的惨状,倾吐肺腑:“纾国更纾民,终为百姓福”,“体恤民情,关心民生”。因此,到任不久,既开仓赈民,减免赋税,又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还教民众植树、饲蚕等发展经济而自救。正如他《沭阳杂兴八首》之一日:“欲仿罗池癖草莱,簿书束束亲手栽。买将桑种贻蚕妇,自制文章教秀才。胥书尽如灶下养,使君偏自日边来。可人惟有新番果,花似鸡冠一路开”。袁枚莅任三年,颇得民心。离任沭阳,吏民争相送别,依依不舍:“五步一杯酒,一步一折柳。使君乘四行,吏民攀车走”。袁枚亦感动于情,挥泪惜别。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峰庭的邀请,重返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人士曾趋前三十里迎接,袁枚面对加此拥戴他的民众感慨万千,随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其中有“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也。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重到沭阳,不仅观看任知县时的手栽藤,而且赴颜集凭吊虞姬:《过虞沟游虞姬庙》云:“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死竟成神重桑梓,魂尤舞草湿胭脂。座旁合塑乌雅马,好仿君王月下骑。”袁枚调离后,人们怀着深厚的感情,精心呵护这棵紫藤。多少年来,它吸引了无数文人游客。清代诗人吴少槎有诗吟咏这株紫藤:“随园仙游。吏解钞书官荷锸,古藤蔓作两蛟虬”。
如今这棵袁枚手植藤,历经两百多年,仍然生机勃与古槐亲密无间,紧紧相抱,相依为命。人们敬称它为袁公藤。
现在,袁枚手植藤已列入宿迁市古树名木目录,沭阳县文物保护单位。安详地为人们带来花乡,带来绿荫。年复一年,坚守遗址。春日,满架穗状花絮的紫色蝶形花如彩蝶相垂于淡绿黄花之中;夏日,硕大的荚果翩翩起舞,引逗着念珠状的槐果的跳跃,时隐时现地往返穿梭于郁郁葱葱的绿荫中,每每引人驻足瞻望,缅怀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