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基墩烈士陵园位于老洲镇桃源村境内,占地1500平米(包括广场),总投入15万元。2015年由县文明办确定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夕老洲、汤沟、横埠、陈瑶湖等周边乡镇中小生及民众约6000余人前来祭扫,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激发爱国热情。
1949年4月23日,在渡江战役中,解放军战士后勤部队准备在桂家坝拐小圩过江(先头部队已过江),木船行至江中被从重庆逃窜的国民党残余兵舰碰上,因敌众我寡,武力悬殊,我军多人伤亡,当时牺牲的战士就近掩埋在汤沟江厂村(现江厂十二烈士),该村是战地后方医院,受伤的战士抬至此救治,因当时缺医少药全部牺牲,当地群众就将他们散葬在寺基墩上(寺基墩原来是耙和尚地遗址)。当时每人墓前都标有小木牌、战士姓名等个人信息,后因年久木牌遗失。解放后每年都有中小学生清明节前来祭扫,由当时经历者左孝义老人(已故)向学生们讲解烈士们的由来,给学生们以爱国主义教育。1981年,原老湾公社通过县民政局拨款将散葬所有烈士集中重新安葬。在开棺时,发现一名战士,有一枚随身私章,叫王明义。后墓碑题名为“王明义等二十五位烈士之墓”。2010年,在县民政局的关怀下,分两次拨款将原址整体搬迁至村村通公路旁,总投资近15万元,修建了桃源村烈士陵园。随着社会发展,现广场远不能满足祭扫的需要,村再拟计划征地1500平米,扩建此广场,以便村民和学生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