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桥位于今高桥镇金桥村乡道“同仁路”上,横跨金井河,是四墩三孔的花岗岩古桥,长26米、宽4.3米、高6.9米,占地100平方米,两侧各有0.9米高的花岗岩石护栏,东南侧刻有“郭建”二字。2004年当地政府出资对该桥作了大规模维修,现桥面中心为花岗岩轴线,其余部分铺水泥。
郭桥是长沙地区保存较好、具典型清代风格的石拱桥,设计独特,工艺精细,桥墩及跨拱部分均由规格一致的方形和长扁形麻石砌成,饱经200多年风霜、洪水,仍傲然屹立,并经受现代熙熙攘攘的车辆考验,成为连接高桥集镇与金桥村的交通咽喉,对研究桥梁发展史、建筑工艺均有重要价值。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睹物思人。行走在这舒适桥面上,对郭灿200多年前的建桥义举,追根溯源,考其担当基因,不胜感概。郭灿曾祖郭金门乃岳麓书院历任55位山长之第23位。因“三藩叛乱”,岳麓书院于康熙十三年(1674)遭战火重创。康熙二十三年(1684),湖南巡抚丁思孔重修书院,聘郭金门为山长,岳麓书院再次步入快速发展轨道。郭金门为《岳麓书院试牍》作序称:“今天子好文,廷臣屡上 书-请正文体,海内力学嗜古之儒,彬彬称盛,而长沙燹冷之余,会大中丞丁公、督教姚公、郡司马赵,风起文澜,一笔一削,点墨成金,并藏岳麓。余得窥其全豹,因之有感。”
郭灿胞兄郭焌,字昆甫,少负文名,自号罗洋山人,清雍正拔贡,乾隆九年乡试第一,任国子监助教,有《罗洋文集》、《罗洋诗草》各一卷传世。《四库全书》称“焌诗天才横溢,古风尤为擅长。其诗为姚鼐、阮才生、纪昀所推崇”。诗古文外,尤关心经世致用之学。著有《罗洋文集》,其题《泼墨图》云:“我年三十走京师,耳闻其名今见之。一见使我低头拜,再见三见神魂痴。……十年足迹半天下,屈指朋游皆丈夫。淮安交得周与程,常叹老边绝代无。……如此翁者那可得,于思于思万人特。雕龙有谈信惊座,射虎若骑能杀贼。几曾将相与侯王,空尔东西与南北。外间只说边芦雁,今我披图长太息。”
郭桥另一重要特色是“闾里环桥为市”之建筑理念。即便于商贾充分利用金井河的水运条件,在沿河一带形成集市,特别是茶叶,清同光年间就盛传“四十八条秤”,即有茶庄48家,货由金井河直达汉口、上海等商埠。时有歌词曰:“湘茶船载下南京,来自金井小地名,金井河边小茶抹,巧手采出碧山春,好似织女下天庭。”盛况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