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曲靖市 > 师宗县旅游

大园子墓地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大园子墓地
大园子墓地为曲靖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园子墓地俗称杨家大园。位于师宗县漾月街道新村社区,西北距师宗县城约5000米。墓地所处区域南侧为丘陵高地,北侧地势低洼,现有湿地分布,湿地连子午河,河与南盘江支流九龙江相通,东侧为村落。墓地地势较高,上覆盖茂密林木,并分布有部分近现代坟墓。墓地外形呈近椭圆形土堆状。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高约5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

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考古调查中发现此墓地。2015年、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师宗县文物管理所等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大园子墓地进行了2次科学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清理墓葬402座,出土青铜器、玉石器等随葬品600余件(组)。

通过发掘得知,大园子墓地堆积方式独特,是由人工熟土不断堆筑而成的大型土堆状墓葬遗存。从发掘情况看,土堆内上下均瘗埋有墓葬。根据开口位置及平面布局关系,大致可分5~6层,其中最底层墓葬多开口于生土面上。发掘的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大多为西北~东南向,极少数呈西南—东北向。上层墓葬较为稀疏,但排列有一定规律。最底层墓葬数量较多,超过总数一半,因此分布密集,叠压和打破关系也较复杂。墓葬平面多呈长方形,少数略呈梯形或长条状,发掘中未见封土痕迹。发掘中没有发现大型墓葬,所清理的墓葬规模一般较小,墓坑长多在2米左右或2米以内,宽不到1米。部分墓葬中见有板灰痕迹,推测与木质葬具有关。因土壤腐蚀性强,人骨保存较差,仅在一些墓葬中发现少量肢骨和牙齿,葬式大多不明。从随葬品尤其是耳玦、手镯等遗物的位置看,被葬者头端一般朝向东南。墓地出土随葬品以铜器为主,另有玉石器以及少量木器和陶器。器类多见兵器、工具和装饰品。各层墓葬出土的随葬品风格大体相近,但组合及器形亦有一定差异,尤其是最底层墓葬变化相对更为明显,这可能和年代早晚有关。各墓所出随葬品的数量多寡不一,多的10余件,少的仅1~2件,另外还有少部分墓葬未出随葬品。兵器和工具多摆放于被葬者头顶或头部位置,也有的置于腰部或腹部附近,装饰品多位于生前佩戴位置。铜器均属青铜制品,有剑、戈、矛、锛、锄、削刀、镯、扣饰、铃、发钗、泡饰、珠子及夹状片饰等,其中有些器形和纹饰过去比较少见。剑大多为一字格剑,个别为镂空扁圆茎剑,一般沿剑身中线饰对称草叶状勾连纹。戈均为无胡戈,内部和援后部多饰牵手人物图案,也有的援部纹饰较特别,以往很少发现。矛长短不一,其中有部分曲刃矛形制颇有特点。削刀多单面范铸造,个别制作精良,柄部为镂空扁圆茎状。锄均呈叶形,竖銎,器身或宽或窄。镯往往多件甚至数十件成组出土,大部分都为条形环状,也有扁宽状的,后者外壁多镶嵌孔雀石或绿松石片。扣饰大多圆形,一种正面内凹,常镶嵌孔雀石片;另一种正面外凸,上施各种纹饰,个别呈立体的动物面具状。另有少量长方形和牛头形扣饰,其中1件长方形扣饰周围饰动物雕像,为11只猴子首尾相连造型,十分精美。玉石器主要是透闪石玉和玛瑙等制成的装饰品,有玦、镯、扣、坠、管饰、珠子等。木器较少,有镯和珠子等,多已炭化。令人惊叹的是,63号墓随葬的10余枚黑色小木珠出土时竟还散发着幽幽香味。

从墓葬形制和出土的器物看,大园子墓地具有鲜明的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夷”的风格,由于发掘中未发现铁器、五铢钱等汉式器物,初步推测所清理墓葬的年代可能主要在战国时期,下限为西汉前期,即汉武帝开西南夷之前。就整个墓地而言,准确年代还有待今后更多的考古发掘来研究和确认。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大园子墓地在文化面貌上与滇池地区的滇文化、曲靖盆地的八塔台文化以及泸西石洞村和大逸圃等墓地均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总体而言,墓地堆积和埋葬方式独特,出土器物也具有较浓厚的地方特色。因此就性质而言,可判断大园子墓地是西南夷中某一古国或部族的公共墓地。从墓地规模及堆积过程看,当时生活在师宗盆地的这一古国或古部族,势力不可小觑。根据史料记载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师宗一带在战国、秦、汉时期很可能属西南夷古国之一的漏卧国范围。据《汉书》等史籍所记载,西汉晚期,漏卧国因与夜郎、句町等国发生战争而灭亡。因此,结合地望分析,大园子墓地不排除和历史上漏卧有关的可能。墓地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滇东、黔西一带土著青铜文化的构成和内涵,以及探索西南夷有关族群的历史文化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20年7月,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漾月街道:漾月街道办辖路新、西华、漾月、新村、法雨、丰岭、捏龙7个社区、村委会,把彩云镇法块村委会划归其管理,辖区面积10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5.43万。…… 漾月街道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

·曲靖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越州古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