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武山村位于天红镇西南部,都、湖、彭三县交界线上,东邻凤鸣河港为线,南与都昌,湖口武山分水为界,西与湖口付垅、张青、大垅山脊分水,北依大港山地相连。属阿拉伯7字型半山区半丘陵地带。西南面环山,西北有70年代兴建的七房涧小(一)型水库。村内两条公路主干线通往庙前街,一条是从武山脚下通往庙前,二条是宝山献用通往庙前。计划两三年后修通高陈凉亭至杨坂环山公路。全村面积14.35平方公里,是天红镇较远而偏僻的村。
二、地名
武山是彭泽县第二座高山,海拔6753米,左有梧桐岭山,右有严家山和关财山,前有李家山,后有陈家岭山,形似莲花捧铜镜,屹立在天红境内,又好像一颗庞大的龙珠,任凭二龙戏耍。武山自古以来是军事要地,历史上朱陈大战鄱阳湖,朱元璋隐藏此山,以后沿山脊到卸衣岭练兵休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组织李庚庆、何品山、陈竹溪、冯付黄等革命先辈在武山及严家山活动频繁。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曾扬言反攻大陆,把武山作为战略重要基地。武山山清水秀,风景独好,因山名而得名武山村。村委会原驻地薛家庄,现移址在杨汊坂。
三、自然地名
陈献用(组)由陈献用、洪家黄玉湾、洪家祠堂三个自然村庄组成,位于庙前街以西9公里,李家山西向垄内,先祖陈献用于清嘉庆年间,从湖口县五里大屋陈迁此。故称陈献用。现住有20户,100余人。主姓陈,附姓有潘、吴、周、王、吴、饶、章、张、徐等。人口来自全国12省14县,主要是年轻小伙子娶媳妇都是外省占多。全组土地面积170亩,其中旱地80余亩,以农为主,粮棉兼作。洪家黄玉湾自然村在陈献用偏西上首,与湖口东涧田地交叉,距庙前街9公里,洪黄玉于清光绪年间从湖口观音山迁此。东村庄门口南向100米处有座界桥,传说这界桥有一段很好的传说,留下了县长骑马定县界的故事。洪家祠堂位于庙前街8.5公里,菜山南向山垅里,先人洪世民于清末由栎垅洪家迁来,并建有洪氏宗祠,故而得名。门口有一座石板条桥,长20米,宽2米。桥龄百年之久,1986年县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桥,于2017年重修水泥平桥。栎垅自然村(组)位于庙前街10公里,洪姓胡氏妇人携子于清初从皖东至县迁此。建村于山垅里,因山垅里满山都是栎树而得名栎垅洪家。旧时代,栎垅很兴旺,人烟不少,村庄较大,又坐落在深山垅里,外面根本看不到村庄。人们常说“走进栎垅口,秀才多似狗”。历史上栎垅曾有两所学校,现保留一所学校校址,原名为栎垅春风学校。传说有彭、湖、都三县学子都来此读书。高峰时学生达近200多名,先后有教书先生20多名,而且都是洪氏先生。时至今日仍然有熄字亭为证,这个熄字亭是学生们为纪念一位穷秀才和教书先生而建的。早年就列入彭泽县志,属彭泽县文物保护并立碑。现住有29户140人。主姓洪,附姓有童、汪、蔡、张、胡等。高陈自然村(高家小组和陈家两个小组)位于庙前街西南8公里,宝山南麓的山脚下,高家在前,陈家在(包括港西肖家)后,联为一体两个村民小组。主姓高、陈、肖、附姓有柳、唐、曹、徐、蒋、朱、吴、金、洪、潘。现有57余户,310人。(高家20户,130人,陈家37户,180人)高家高珍聘于宋代从武山金菊涧迁此,陈锡善于清嘉庆年间从本地陈献用迁此,以高、陈二姓合为村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高孟祚曾任村农会主席,1930年在本村戈家被杀害,为革命烈士。陈家,由义门陈分支而来,与德安、湖口五里大屋陈同修一谱,于清嘉庆年间从湖口五里大屋上陈迁此。说起陈族,相传过去有一年,皇帝御驾亲临,带来一百只米粑,命侍从放入在犬槽内,群犬呼而相聚,各衔一只米粑于口中,但见一条白犬,独步槽前,口叼两只米粑走了。圣上命卒尾随其后至一柴房,见有一拐脚黄犬席地而卧,白犬将米粑丢了一只给黄犬,众犬方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吃着米粑。昭宗见状,圣心大悦,称道,真义犬也!元朝文学家龚碧悟曾来义门考究,看到百犬槽丝毫未损,便写下了“异类犹同食,群贤共一门,唐朝无旧景,尚有义门陈”一首短诗抒发崇尚之情。肖家(陈家小组)位于庙前街以西梯子岭山垅把口处,白虎洞脚下,肖永庆于明初由都昌迁此。旧朝代,肖家很有名气,人口发展很快,培训武功高手人数不少光有打棍百余根,后来慢慢衰退,传说是一位风水先生所害。有一天,过路的风水先生路过肖家,说能看风水,算命运,升官发财,荣华富贵都算得到。他说道,你肖家能在门口挖一口塘更好,将来当大官的,发财的连续不断。肖氏真的听了风水先生的话,在门口挖了一口塘。哪里知道不到两年时间,100多户肖家人几乎死光了,后来才醒悟,是风水先生所害。至今只有5户人家,主姓陈、肖、吴、蒋。戈徐小组,是由老屋戈、楼下戈、东边徐、西边徐、山里洪五个自然村庄组成,位于庙前街以西偏南的山垅出口处,现总人口260余人,65户。距庙前街7公里。一条水泥公路穿村而过。屋戈坐落在山岗下,村东有竹林《戈氏宗谱》载,戈旭于明永乐年间从江苏嘉定县迁此定居,取名戈家。明末时戈姓分建村庄,此村是当地戈姓始居地,故名老屋戈。楼下戈建在小山脚下,《戈氏宗谱》载,戈旭次子于明正统年间从老屋戈迁此建房,故名楼下戈家。东边徐鸡公山嘴东向小港东边,徐延第于明末从浙江平阳县迁此,始名徐家,后分迁故更名东边徐。西边徐在鸡公山嘴东向的小港西边,徐延第次子于清初从东边徐分迁至此,2010年迁入楼下戈家新建楼房定居,老宅地还耕山里洪位于西边徐家上首山涧口,洪华荣于明弘治年间从湖北黄梅迁此,因山和姓而得名。严店(组)由下吴、上吴组成,位于庙前街西6公里山垅中,东有一座桥和五显庙,通往庙前公路途经门口。西有梧桐岭与湖口分水为界,背北有七房涧水库。严观武四子于明景泰年间从本地老屋湾严迁此。以开店为业,故而得名。下吴坐落在前湾吴家下首的小山埂下,吴继贤于明嘉靖年间,从本省丰城市迁此,始名吴村,其次子于明万历年间从下吴迁居后改名下吴村。上吴位于七房涧水库脚下,梧桐岭向东北的山垅里,吴继贤次子迁此故名上吴家。全组29户130人,主姓严、吴,附姓柯、刘、许、朱、王等。前湾吴村庄(组)位于庙前街以西6.5公里,梧桐岭东向垅内,北依棱山,湖口马迹岭东北有七房涧水库和下吴家。吴继贤三子于明万历年间由下吴村迁此,村处后湾吴的前面,故而得名前湾吴家。土地垅田占多,山坡地多,村背后毛竹四季如春,封山育林景色迷人。现居住22户,110人。主姓吴、赵,附姓有王、洪等。阳汊坂位于庙前街西4.5公里,坐落在山垅里的平坂上,明初为杨姓居地,名杨家坂,讹为阳汊坂。后村废。宋业兴于清末由河南迁此重建村。现有上坂和下坂,中间一条水泥公路从天红镇通往危家山,公路旁有70年代兴建的武山分店(现转为个体),也是村委会驻地。姓氏以杂姓为主体。宋、周、张、许、王、吴、黄、汪、徐、段、梅、雷、欧阳,现居民37户,145人。严家山位于庙前街以南偏西8公里,三面环山的山垅里,严观武后裔于明正德年间从老屋湾严迁此,新中国成立后又有蔡,吴等姓迁此。建村时只有一严独姓,而又在深山老林而得名严家山,也是武山村境内最南端的一个村庄,村庄上首有神话传说的白云洞,而且是观音大师避暑云仙洞,洞旁有一白云(岩)寺,是远近香客求神拜佛之寺,常年香火不断。70年代当地百姓在白云寺旁又修了一座小山塘水库。曰白云岩水库。山青水绿,水甜可口,水质优好,无有污染。百姓称这是观音娘娘赐给人间的甘露。现住有15户,70人。主姓严,附姓有蔡、吴,与把口庙一个小组。严家山,把口庙也是赣东北红色革命基地1927年11月,何品山、陈竹溪、冯付黄等革命先烈经常在严家山一带活动。1935年2月,中共彭泽县中心县委书记陈守华决定在武山一带创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后又根据省委书记关英,省军区司令员唐在刚指示,派田英等人立即回武山,在严家山组织成立了中共都湖鄱彭中心县委,任务是:保存革命力量,发展地方党组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巩固与扩大根据地,坚持以武山为中心的都湖鄱彭地区的游击战争。到1940年底,由于区委书记黄春发牺牲而停止活动。把口庙位于庙前街以西5公里的山垅口上,洪姓于清同治年间从本地栎垅洪家迁此,当时地方反动武装曾在此建立关口对付太平军,并在把口树下建有一座社庙,以求保佑无敌入侵,故名把口庙。现住有14户,62人,主姓洪,附姓廖、郁、李等。薛家坂位于庙前街5.5公里,坐落在李家山出口的小平坂上,该坂原无人居住,地属薛家庄而故名。1965年冬修冯山水库时,刘炳乐、刘爱军从库内移民迁此始居。现有10户,40人,主姓刘。社湾里与薛家坂一个村小组,位于庙前街西4.5公里,下倪家拐弯处,过去有社庙故名。清末有许姓住过,迁走,新中国成立后有吴,倪、王等姓由湖口及本地迁入,现有12户,67人,姓氏有吴、倪、汪、王、李等。薛家庄(组)位于庙前街5.5公里,武山北麓平坂上,背靠李家山,门口一条水泥公路直通天红镇,北连薛家坂土地毗邻。此地旧时原住薛姓而得名,后废,清末民初有蒋、宋、王、刘、钱等姓由豫、皖两省迁入重建村,地名未改。现有12户,40人。危山小组是由八房、大屋里和下黄岭组成,位于庙前街7公里的武山脚下正面。全组65户,245口人,主姓危、黄、王、蔡、胡、周等姓。八房、危家山,三面环山,危姓于明初从皖迁此,始名危家山,后曾发展到百余户,十余房,有几房迁往湖西等地落户,八房留此居住。后又迁入黄、陈、蔡、张、胡等姓。大屋里危家山上端,危姓于明初从皖迁此,当时村庄比周围村大而得名大屋里。现有黄、潘、周等共居。下黄岭位于上黄岭下端,危家山上端的武山脚下。原为上黄岭分支故名下黄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旗鼓,历史无法考究,现有百余年的三棵古枫树和柏树共守古宅。因交通不便,于2013年政府相助移民危家山。上黄岭位于武山陈家岭下端,下黄岭上端,属深山老林,古木参天的山岭中。历史上黄姓由都昌黄家分支迁入,故名上黄岭。由于战乱,该村庄早年消失,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都是武山大队林场驻地。现古迹有旗鼓、旗夹。还有200多年树龄的桂花树。陈家岭位于武山南山腰。历史上陈姓由湖口大宝陈迁此居住,由于战乱,民不聊生,无法生存,该村庄早年消失。杨屋场(组)由杨屋场、酒老垅、高家湾、邹家、下东山、新屋李组成,位于庙前街西南6公里平坂地段。此地过去曾住杨姓故名。清朝中期杨姓败落,黄、许从皖宿松迁此。酒老垅坐落在杨屋场公路以西的山垅里,清光绪年间有一位安徽人在此酿酒,传说此山垅水甘甜,出酒率高,远近闻名,故名老酒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余、夏、黄等姓分别从皖宿松、湖北黄梅迁此。高家湾历史上曾住高姓得名,高姓绝后,陈姓于清末从当地迁入。邹家明末邹姓从湖南迁此,后败落,又有邹学贤和邹士贤于清末由湖北迁来,后又因战乱而衰亡。张姓于1943年由本地迁入。下东山,坐落在杨屋杨港东的小港边,原为冯、黄二姓居地,黄姓败后,余、许、陈诸姓于民国初年从豫、鄂等地及本地迁此定居。新屋里李姓于明朝中叶从本地李家山分迁到此,得名新屋李,后衰败,钱、黄、管等姓先后从都昌、鄱阳和本县太平湖西迁此重新建村。杨屋组现有居户63户,301人。均以杂姓相居,姓氏有黄、许、江、雷、余、夏、陈、邓、危、张、管、汪、宋等。
四、居民
境内主姓有高、陈、黄、危、严、洪、徐、戈、吴,附姓有王、蔡、沈、雷、宋、许、江、刘、夏、余、张、周、钱、倪、柳、柯、汪、廖、梅、童、赵、欧阳、郁、唐、金34等姓。人口迁徙除主姓外,大多数都是旧社会和战乱时期逃难逃荒或躲反(日本侵略)而来的,也有一部分是解放初期和国家三年困难时期逃水荒或饥饿携妻儿老小来此地的,也有六十年代政府安排分配我地安置的居民,一般都是周围省份,如安徽宿松、望江、怀宁、湖北黄梅、蕲春、河南光山、寿山等地。分布在本村各村庄定居。居民住宿条件大有改善,有戏说“五六十年代土砖茅房靠山傍、七八十年代砖木结构是平房;二千年后是钢混高屋小洋楼”。现在是住洋楼、电器化、电灯、电话网络化。以车代步家庭化,个个脸上笑哈哈。方言一般主姓以本地方言和口音交流,来自全国各地的杂姓,当时都是以家乡口音交流,后又形成南腔北调,有松、河南、湖北、江西各种语言,通过几十年的随乡入俗和普通话的训化,后生辈都以本地方言和语音交流,无有差异。但是近年来外出务工的青年带回的媳妇,出现了新的南腔北调。习俗全村居民都以天红当地习俗为主要,娶亲嫁女,丧葬杂礼及礼尚往来等无有特殊。
五、沿革
武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属建安乡5保(宝山属建安乡4保),解放初武山宝山同属彭泽第五区(杨梓区)邻湖乡,1958年属太平公社。1959年从太平划出归属先锋人民公社。武山属光明大队管辖。宝山为先锋公社宝山大队。1961年武山从光明大队划出单独设立武山大队,1965年属天红人民公社,1969年成立天红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0月扩社并队、大港、宝山、武山合并为武山大队,驻地杨汊坂。1978年10月武山大队分立为宝山、大港、武山三个大队建置,建置后的武山大队驻地薛家庄,宝山大队驻地高陈老油房。1984年5月撤社建乡,属天红乡人民政府,1993年撤乡建镇,属天红镇人民政府。2004年根据行政村的设置要求,武山宝山第二次合并为武山村民委员会至今,村部驻地杨汊坂。现辖区内有13个村民小组,分别是献用、栎垅、高家、陈家、戈徐、严店、前湾、把庙、危山、杨屋、雪庄、雪坂、杨汊坂。29个自然村庄,其中宝山15个。武山原有17个村庄,现只有14个(陈家岭、上黄岭、下黄岭已经废)。全村共442户,2008人
六、经济发展
武山和宝山都属于山区、垅田多,山坡地多,历来都是水稻杂粮为主,直到80年代水改旱,旱改棉,不断地扩种棉花,全村80%的土地面积都种棉花,只在山坡荒丘上种一些杂粮。全村耕地计划面积2455亩,其中旱地面积1973亩,山林面积18000余亩,其中每年享受国家补贴的山林12300亩。武山宝山过去年代非常闭塞,经济非常滞后,大半经济来源是靠山吃山,还只能是肩挑背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的思想观念大有改变,村内居民经济发生了飞跃发展。年老的守后方家园,年轻的外出务工,真是山里的金凤凰展翅翱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在沿海一带创业成功武山籍人士有柯峰、宋继忠、刘德峰、张宁、徐宁等,他们现有资产几百万乃至千万元以上,同时也解决了家乡中青年就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家乡经济的发展。
七、文化教育
自古代以来,境内有两所颇有名气的私塾学校,一是宝山栎垅的春风学校,始建何朝何代现无人知晓,只有传说和保存的校旧址和熄字亭(《彭泽县志》载)。二是武山宋朝高姓先生在金菊涧办的私塾,多少年来至今人称“金菊公”。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由于百废待兴、读书的人也少,求学的渴望不是那么高,直到1960年左右,武山、宝山分别办了大队学校,宝山设立在戈徐(东边徐家),武山设在薛家庄。受先锋公社中心完小和大队双重领导,由民间民办教师任教,报酬由大队统筹。1970年三队拼一队(大港、宝山、武山),学校合并在大队部旁(杨汊坂)山坡地新建了一所武山村完全小学1—5个年级),民师改称赤脚老师。1979年又恢复大港、宝山、武山三村建置,学校也改散,校址复耕,各村分别新组建了村小学至今。2006年两村合并学校仍然分设两个村教学点。宝山学校校址在老村部,陈家背后山嘴旁。60年代宝山戈徐有一班采茶戏班,一般婚庆搭台唱戏,自娱自乐,到“文化大革命”时解散,1978年又重新组班唱戏,后自然解散。武山杨屋场年年正月都有游龙的习惯,每年正月初七后就出马游遍全镇各地,游缠龙,一般是7节或11节,到元宵节结束。
八、医疗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宝山栎垅有名中医洪龙光,传承人徐文唐,解放初武山危山有位老中医黄真夫至八十年代病故,宝山老中医徐文唐名誉天红及湖口边界地区,于2013年病故。五六十年代居民有个头痛脑热的都得到下埠联合诊所就诊,或请医生到家问诊。七十年代并村后大队组建了武山卫生所,并培训了三名赤脚医生,所址在杨汊坂。1979年分村后分别设立了宝山卫生所和武山卫生所至今,医生经过卫生部门培训发给合格证,负责全村卫生防疫,看病治病和农医保等工作。现在全村居民基本上都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
九、宗教信仰
部分人信仰佛教,一般是中老年人求神拜佛,祈祷平安。也有极少数人信仰基督教。本境内白云(岩)寺,长年香火不断,“文化大革命”中被毁。2000年有心人资助捐款重新修建,寺庙两边有白云洞和白云岩水库,传说观音娘娘与白云洞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宝山严店桥头五显庙,讹为五虎庙,原毁,近几年重建庙宇,传说朱元璋在五显庙求签问祸福。
十、古迹传说
熄字亭天地明代公元1368年,历史悠久,原亭于1967年毁坏,1980年修复重建恢复原貌,1986年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梧桐岭原来彭泽与湖口山颈上有一棵近千年的梧桐树,天红境内所有村组都可肉眼看到,日落时天红红霞满天,是一道绝美的自然景观,可惜近年被湖口人砍掉了。但是有碑在山脊下方,两米高一米五宽的碑立在山中,碑石下方有一块比较平展山坦,坦中有小山包,形似玉兔望月,再往下行,严店的山垅中,有形似罗汉献肚的一山包,如果闲者慢慢欣赏,真是乐在其中。界桥宝山洪家黄玉湾与湖口东涧交界地段,这座界桥曾是旧朝代湖口,彭泽两县县长骑马定界的古迹界桥,1986年彭泽县政府已立碑保护。祠堂桥原为洪家祠堂桥,何年建桥无有记载,也无法考究,估计百年之久。1986年县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桥并立碑。打鼓亭高陈南麓路边有座山,海拔200米高,约有50余亩面积,四周地势平坦,中间像凸字型。从前,山顶上面有座土地庙,每逢初一、十五附近的人都来庙上敬菩萨,山脚下有条港,港上面有座石孔桥,桥下角有一座凉亭,旧时亭内摆有锣鼓,凡是上山敬香的香客必须经过凉亭击鼓敲锣,锣声召来周围更多的香客,从古至今人们称凉亭叫打鼓亭。传说有一天,一个陌生人路过,在打鼓亭停留一下,四面张望,自言自语念道:好哇、好地方,此地山清水秀,风景独特,真是个好宝地也,这座山像个宝,应名为宝山,天长地久流传至今。
十一、昔时贤人
恩进士洪钧陶,道光庚戌年
十二、现代名人录
雷成友1969年出席江西省第一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
彰大会,时为彭泽县天红公社武山大队学习毛主席著作先进积极分子
宋继忠深圳市科特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彭泽商会副会长,彭泽驻深圳
流动党员支部书记
柯锋东莞市石碣联城五金制品厂总经理
徐永乐肇庆市医学院教授,业务副院长
高喜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书记
刘德锋深圳市幼续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宁深圳市大朗五金模具公司董事长
严剑峰南昌市南阳水运公司总经理
洪涛宝钢集团梅山钢铁有限公司工程师
十三、烈士英名录
高孟祚村农会主席,1930年参加革命,1930年在本地戈家村被敌杀害。
洪庆福独立营战士,1935年在县城被敌杀害。
十四、其他
负责人:章南钦
办公时间:法定工作日
夏令时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8:00
冬令时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7:30(法定节假日除外)
联系电话:15079252575
联系地址:天红镇武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