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前山村位于天红镇东部,南与冯山村相依,东连团结村,西邻农科所,北毗庙前村。属半丘陵地区。村委会坐落在傅家桥(一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五孔石拱桥)西北头,距天红镇2公里。南北依山,中间属平坂,中间一条横港贯穿全村通向农科所,组组、庄庄水泥路通村部连接彭乐公路。全村面积12.01平方公里。
二、地名
本村地名曾有过几次更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建安乡6保,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为团结乡,成立人民公社时,铁匠坂路边有一凉亭,到大队路边有一村庄叫梓山龙,因而得名龙亭大队。而后在1971年更名为前山大队,因境内有一前武山而得名,现为前山村民委员会,2009年将原村部设在樊家后又迁在十三坞学校内再次迁至在现在傅家桥新桥头
三、自然村地名
聂家小组,由聂家和新店两个自然村庄组成,距镇政府3公里,天乐公路南北两侧,坐落在大石板山脚沿至在聂家堰,34户,155人。聂家自然村庄坐落在聂家堰港旁边的田坂上,据聂尚德墓碑载,聂氏祖先于清康熙年间(丁丑年)从定山祠堂聂家(早废)迁此。后相继又有曾姓、王姓、扶、朱姓迁来居住。现22户,101人。下新店自然村庄周泽民于清末由福建迁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相继有蔡姓、游姓、扶姓、王姓和孙姓来此居住,12户,54人。向阳小组由黄土嘴、破屋张家两庄组成,距镇政府2公里的平坂中,东与本村傅刘100米之隔,南与村部、傅桥百步之遥,西有铁匠坂土地和农科所葡萄土地相连,北面背山毛竹郁郁葱葱,一条村级公路连接天乐公路。44户,195人。黄土嘴自然村位于一小山咀下,南有傅桥港,背靠竹山,村西有座土地庙,通往镇村公路穿村而过。欧阳氏宗谱载,欧阳耀直、欧阳耀光两兄弟于明末清初从庙前下湾阳家迁此。传说,欧阳氏兄弟迁来后人丁欠旺,几代都有寡妇,怎么办?族们一合计,提议求助风水先生,先生一看便说,你们看,村西边是前虎山,犹如饿虎扑食,哪有不吃羊(阳)的。办法有一,找一位王姓住在西边,帮欧阳挡住凶气,拦住猛虎,才能安然无恙,兴旺发达。恰好,这年有一位借住在八仙塘朱家王姓裁缝,阳门以优惠的条件,请劝王师傅来此落户。通过劝说,王开云、王开和两兄弟欣然应允,便从太平王炳珠迁来安家落户,正是两姓一庄,人丁兴旺。现有38户,127人。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有汪、魏、曾、朱和汤姓迁来安居。破屋张家紧依黄土嘴,前武山北麓,门前有港,后有塔子山,西边有土地庙。相传早年有一先辈,在此行医开药铺,传说能出80把白纸扇(古历对郎中的一种称呼),不知何故,铺败人衰,留下的是残房破屋,因而得此名。直至清道光年间,张日明从宿松迁此居住生活,后又有欧阳、周、何姓先后迁居此地。现13户,58人。傅刘小组由坂上刘家、傅家坞两个自然村庄组成,距庙前2公里,东与聂家田地共坂,南有傅家桥背后港,西与黄土嘴一路相通,北靠天乐公路,村边有一片杂树林,现在两个村庄新房几乎连结,现25户,115人。坂上刘家坐落在傅家坞门前公路以南,刘氏宗谱记载,刘道光于清光绪年间从太平城下刘家迁此。民国初期又有陈姓从福建迁来。现14户,65人。坞里傅家位于天乐公路以南的小山坞里。先辈傅景四公于元末明初由都昌傅塘湾迁此。相传傅公好交结贤友,勤耕读,俭持家,喜习武,人丁兴旺。到明朝中叶,已是百余大户的村庄,建大祠堂占地4亩,开四门,并训练出130条打棍(1966年前,傅新华还保存有两根打棍,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时失传)。坞里傅家现有11户,50人居住。傅家祖辈善做公益事业,造福桑梓,曾两次捐巨资修造傅家大桥,第一次是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初修建的傅家大桥(已倒塌的老桥)。第二次是清康熙四十五年重修,就是现存五孔石拱桥,属县级保护文物。傅家桥自然村庄(大桥小组)距庙前2公里,四周平原敞坂与本村梓山、朱联、前屋、聂家土地相连,背面有条河港,村庄紧连傅家大桥而得名。傅氏于明末从坞里傅家分支于此,同宗同修。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有刘、陈、阳、江、张、葛、计姓迁入。现45户,187人。樊家小组是由樊家、石山坞和上汪家坞三个村庄组成,距镇政府3公里,共33户,151人。樊家背靠石山,村庄沿山脚而建,形像一条龙,祖辈樊悦敏于明洪武年间从南昌秀才铺迁居乐观樊家山,其子樊再续迁于此。村庄以姓氏而定名,尔后有陈、雷、余、覃、彭姓迁此安居。石山坞镇敬老院旁,1992年有一邓姓多年居住,1992年后迁回老家河南。1999年后,樊秋政、樊华生从樊家迁此。汪家坞位于樊家对面山坞,背靠下汪家坞,汪德胜于1929年从河南光山县迁此。现3户17人。熊家自然村(熊家小组)位于庙前街东南4公里的山垅里,三面环山,北为出口,山林四季茂密,鸟语花香,村西边下首有一棵距今307年的皂角(夹)树。祖辈熊志仁于明朝初期从都昌磨刀石迁此,现有25户,99人。芦垅小组由芦家垅、石家、下汪家坞三个自然村庄组成,距庙前街4公里,房子都建在小山坡脚下,三面环山,现住有29户,137人。芦家垅自然村坐落在芦垅一山埂上,对面是竹山,山脚为地,山垅为水田。据芦氏宗谱记载,芦成高于明正统年间,从乐观乡25都(邻都)富乡坂卜居前武山寨芦家垅塘坞里迁入现14户,68人。石家自然村位于庙前街东南4公里,前垅后山,早年住石姓而得名,后石姓人亡村废。1943年雷青华、李水应、刘爱光和周汤氏等姓从本地迁来居住,现7户32人。下汪家坞自然村坐落在汪家坞下首,1929年汪姓从河南光山县迁来。八年抗日时又外迁,后有雷环德于1945年从冯山迁入,再后有朱氏迁来居住,现5户,37人。梓山垅自然村庄(小组)位于庙前街东南3公里小山坞里,东西两边小山包上植有毛竹和梓树故名,山林下首有座土墩,墩上有座古塔,传说此塔是为了镇压蟒蛇精而建,因为蟒蛇常伤害过往居民,故建此塔镇压蛇头,蛇身变成了一座山,正好围住梓山。后梓山人丁兴旺,为了纪念蟒蛇功德,将建塔基取名蟒蛇墩,亦称蟒蛇塔(修建朝代不详)。1966年被红卫兵破四旧时人为毁坏荡然无存。陈宏仁于清道光年间由鄱阳县义门陈迁入。60年代后有童姓从沈家垅迁此,现发展到31户,148人。姚家颈自然村(李家小组)位于庙前街以东4公里的石山脚下,村西北有条较长的小山埂,形如瓶颈,故此得名,村前有条公路通往团结,村旁有座六十年代兴建的抽水机站,也是天红第一座而最早的抽水机站。历史上原住姚姓,不知何故,姚姓村毁人无,到明末清初李正春(谱记二十八世)从安徽东流举家迁入,至今已繁20代,人丁兴旺。新中国成立后,有户管姓从鄱阳迁来落户,现21户,78人。前武山自然村(前武山小组)位于庙前街以南2.5公里,《水西刘氏宗谱》载,刘元伍于明洪武年间从太平关乌石山刘家迁来。相传很早年代,村庄非常繁荣兴旺,人才辈出,武官员多名,祠堂大门口竖有多对石旗夹、石鼓,至今还保存四对。后来不知何故,人凋村败。直到民国初期,有位刘氏姑娘与曾姓联姻。曾姓是从团结站垅搬迁过来,后又有徐姓两户从冯山东边山迁来。现14户,61人。船木塘自然村(小组)含王家峦位于庙前街南部3.5公里,村前有一口大池塘,形似木船,故此得名。民国十八年王昭太从鄱阳田坂楼山坞迁此。1976年后有朱砂堰单户和港坝上单户迁并船木,如今朱砂堰、港坝上迁后恢复耕地。现住有王、陈、曹、叶、戴、谢、姚等姓,共28户,128人。朱联小组由彭家坛、八仙塘朱家两自然村组成,于距庙前街3公里,村部西南的小山坡下,两个村庄隔龙相望,正是珠联合璧而得名,全组现34户,134人。八仙塘朱家自然村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小山坞里,形似坐桶。东有山梗,南与冯山下严山地相连,西有一条垅口,北有杉林,村庄周围大小八口池塘因而得名“八仙塘”。朱达德于明末清初从太平关乡大屋朱家迁此。尔后有廖姓从湖口廖家、张姓和谢姓迁来共同居住,现17户,86人。彭家坛自然村位于前武山东南角小山脚下,背后有毛竹林,门前一条长垅,环镇水泥公路穿庄而过。先辈彭贤学于明末从湖口县坝桥彭家迁此。因其为道士懂《易经》,会八卦,经常设诵经,故名彭家坛。现17户,59人。
四、居民
村内虽主姓村庄不少,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来自省内外人口来此安居乐业也不是少数。主姓有阳、傅、樊、聂、熊、彭、陈、刘、李、芦,附姓有廖、曾、王、谢、雷、张、何、汤、管、汪、戴、蔡、覃、周等24姓。住宿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主要是土砖坯茅屋房,新中国成立后是砖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后村民建房大变样,钢筋混凝小洋房,楼层一层两层更高层。社会主义给农民带来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新生活。方言和习俗全村语言以地方方言居多,少数上了年纪的老者有河南、湖口和宿松语音。风俗礼节与全镇各村大同小异,以农历节日为主。
五、沿革
民国时期属建安乡,解放初属彭泽第五区(杨梓区)团结乡。1958年在建七里红水库整体搬迁,划归太平公社,1959年正月初七七里红水库临时大坝破坝重新搬回原属,恢复先锋人民公社建置,1965年更名天红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后扩社拼队,龙亭大队、龙珠大队合并为团结大队,大队驻地横港。1972年又恢复两村建置,龙亭大队更名前山大队(因前武山而得名)。1984年撤社建乡,建置未变,1993年又撤乡建镇,成立天红镇人民政府,同年大队更名前山村村民委员会。全村辖区12个村民小组,22个自然村。362户,1541人
六、经济
前山地处丘陵地带,小山多、垅田多,只有聂家坂和铁匠坂傅刘坂属平原,全村农田2406亩,其中旱地720多亩。农业以水稻为主,兼种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水库两座,大小池塘72口,水面123亩。人工精养鱼池2口,水面110余亩。山林面积3417.9亩,主要以人工杉树居多,毛竹和其他杂树经济林次之,全村机电排灌站10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田基本上都能旱涝保收。2015年人均收入已达到8600余元。前山的群众最能接受新事物,相信科学。1963年在全公社最早购置动力轧米机,第一个告别人工碓米、碾米、砻谷的传统劳作。1964年大桥向阳领先购置了五匹马力的柴油动力抽水机,既能抗旱抽水,又能轧米、磨粉,一机多用。在经济起跑线上前山百姓一直都是走在前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一个接一个,从2000年末期开始的玄木、朱联第一个新农村建设到现在全村12个村民小组都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全部实现了住房明亮化,卫生清洁化,道路硬化、亮化、饮水自来化,休闲广场化,山林道路绿化,池塘护砌化。虽然是农村、也享受着城市市民的生活,百姓脸上个个喜笑颜开。
七、文化教育
旧社会,前山村的教育很是匮乏,只有黄土嘴一所私塾,一名教书先生。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飞速发展,1951年全乡第一所公办学校设在傅家桥祠堂,有教师汪浩然等三人,在校学生46名。1953年搬迁到洋坞,校舍5间,教师3人,学生54人。建立人民公社后迁至在庙前街新建的先锋公社完小。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学校停课闹革命,至1967年教育体制全面改革,学校遍地开花,洋坞、熊家、朱联、大桥、向阳自办了民办学校,1968年向阳、大桥、朱联三校合并,设在朱家岭上林场内,学生62人,教师6人,1969年村学校大合并,新校建在樊家村部下首,1976年村里决定将学校改建在石山坞,当时有学生130人,教师9人,直到2000年老学校又定为危房,决定重建,于2001年新建一栋三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教学楼。2011年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决定,将前山小学改建为天红镇敬老院。现在前山小学乔迁建在梓山以东的公路旁。一直以来,前山村各地文化娱乐十分活跃,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以黄土嘴阳氏三兄弟(阳松成、阳松元、阳松龙)为主要骨干的天红地方采茶戏,先后排练了三十多部古装传统戏剧。六十年代前唱遍了天红、乐观等地,演出剧本有《乌金记》《乔麦记》《五女拜寿》《赶子图》《梁山伯与祝英台》《二龙山》《天仙配》《渔王会母》《沉香劈山救母》等剧目,并传承培养组建了十多个戏班子。至“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才子佳人受批判,戏班被迫解散、烧毁剧本、毁掉服装,并把阳松元老师傅当成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型进行批斗。1968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东风指引下,向阳小组(黄土嘴)一些青年又激情满怀地学唱革命现代戏、将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改为黄梅戏唱腔,当年热血青年白天生产、晚上排练,不计报酬、不怕苦和累,唱遍了天红每个村庄,义务巡回演出100余场次。特别是庆祝天红人民公社革委会成立的那场演出,在上演《智取威虎山》第七场时,台下千余观众鼓掌喝彩,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期间,朱联的《沙家浜》、聂家的采茶戏相继出台,先进文化极大丰富着农村文化,也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
八、医疗卫生
七十年代前一直没有医疗点,处于缺医少药状态,1972年村部创办了合作医疗站,先后培养了乡村医生6名,添置了中西药柜及简易的医疗器械。医生由赤脚医生转为乡村医生,改革开放后,百姓全部实行新农合医保。
九、宗教
村内没有佛教庙宇,信佛参与大部分以老年人为主,赶庙会、庆佛节、居民们都很真诚。1987年,从安徽过来的基督教,有少部分信徒参与,一般每个礼拜活动1—2次,集中上课,唱歌,祈祷等活动。
十、古迹
傅家桥,坞里傅家曾两次主修大桥,第一次是明嘉靖三十八年初奠基傅家大桥。由于基础和质量几年后垮塌倒掉。第二次是清康熙四十五年重修,就是现在县文物保护的五孔大桥,为了保护好这座大桥,2009年村两委决定筹资在老大桥下面新建造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面大桥。镇蟒塔,位于梓山垅门口通往大桥公路下首的土地墩上,“文化大革命”中作为四旧产物被拆毁至今未重建。前武山旗夹石鼓,相传很早年前武山人才辈山、兴旺,有多名文武官员,后来不知何故,人凋村败,经过战乱和数千年的洗礼,至今保留四对旗鼓旗夹,村民把它作为古文物加以保护。
十一、村历届任职领导
党支部书记
陈月园——1953年—1962年
熊松柏——1963年—1965年
聂和龙——1966年—“文化大革命”
张国良——1969年—1972年(并村团结村)
张国良——1973年—1975年(前山村)
阳胜营——1983年—1985年天红镇志
张木喜——1986年—2001年
彭锐——2002年—现在
大队长、村委会主任
聂和龙(兼)——1965年—1966年
刘建中——1964年—1969年
钟银姣——1969年—1972年
熊松明——1973年—1982年
王玉生——1983年—1984年
王克华——1985年—1986年10月
廖学文——1986年11月—1990年10月
彭锐——1990年11月份1999年
熊洪勇——2000年—2002年
张木喜——2003年—2006年
彭锐(兼)——2007年—2008年
陈红生——2008年—现在
十二、名人录
熊松月曾任彭泽县水利局局长,享受离休待遇
付仕模曾任彭泽县人民法院副院长
熊贤文曾任九江市地税局庐山区税务局副局长
何三女曾任彭泽县林业公安局副局长
李光胜九江市政府法制办科长
聂小明曾任福州市海军审计署处长,后转业浙江舟山市纪委工作
樊文华彭泽县农牧局副局长
阳小毛彭泽县龙城镇党委副书记
廖孝军彭泽县信访局副局长
计冬水深圳市招商银行行长助理
朱爱友广州瞩鼎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江淑平温州万通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十三、革命烈士英名录
汪思明红军战士,1934年在安徽省东至县作战牺牲,时年42岁。
十四、昔时先贤
李瑞麟咸丰随军平定新疆,官至副将,封建威将军,在彭泽历史上,曾流传他有“回汉一家亲”的故事。
十五、其他
负责人:陈红生
办公时间:法定工作日
夏令时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8:00
冬令时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7:30(法定节假日除外)
联系电话:1527923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