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吴江区 > 同里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文化旅游景点

[移动版]

同里退思园

退思园,俗称任家花园,新填街234号位于同里镇古镇区,东连丽则女学,南与退思小广场、明清街相望,西邻退思广场及古戏台,北靠南濠弄。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园建筑布局,呈自西向东横向布局,即西宅东园,与通常前宅后园的纵向布局,似有观念上的突破。宅园自西向东各分为二,共为四组。整个建筑,布局紧凑,可分可合,分者各成院落,合者浑然一体。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从宅开始,到庭院结束,春夏秋冬四景的发展主线,一气呵成。主园还穿插着琴棋书画四艺的精巧构思,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退思园的主体建筑宅第分东西两组,西组建有轿厅、茶厅、花厅三进;东组内宅,建有南北两幢各五楼五底的“畹香楼”,并由东西双重廊与之贯通,俗

同里三桥

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三座桥统称三桥,是同里的桥中之宝,分别建于明、清两代。沿河青石驳岸,岸边和欢、女贞临波倒映,两岸筑有花石栏。河中船来船去、桥上人来人往,是同里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两圩。桥为梁式,小巧玲珑,桥上有联一副。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一联曰: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一联曰: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长庆桥,俗名谢家桥,跨东柳、两圩,旧名福建桥,又称广利桥。桥上有桥联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桥联表明建桥者义结同心,为民造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行街道。用时参考30分钟交

同里珍珠塔园

珍珠塔园位于吴江同里镇,即明代嘉靖年间南京河南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的府第。陈府因“珍珠塔”故事在江南家喻户晓,新修复的珍珠塔园,由仪门、轿厅、宏略堂、堂楼(陈翠娥小姐绣楼)、书楼、花厅(玉兰堂)、茹古斋以及备弄、厨房等建筑群和船坞组成。御史府的大门厅,古称仪门,门前有石雕平升三级的图案,相传人们经过时踩踏,可升官交好运。进了仪门,便是轿厅,是客人下轿之处;两边排列的执事牌,表明了主人的身份和威严。天井对面水磨砖的照墙正中是砖雕的牡丹图案,寓意吉祥富贵;四角的蝙蝠和双桃代表着福禄双全;须弥石座上浮雕着十鹿、八骏、和合二仙等图案。宏略堂是陈府的大厅,是主人接待贵宾或举办婚丧庆典的地方。宏略堂取义于“宏图伟略“之意。堂内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

松石悟园

松石悟园,简称“悟园”,即“同里镇松屏石展馆”所在地,古镇区石皮弄中,毗邻吉利、太平、长庆三桥,与珍珠塔景区一墙之隔,由富观桥南行百步即抵。全园占地1600平方米,园内草木茂盛,竹影摇曳,水彬林阴交织,百年银杏挺拔巍峨,犹如伞盖置白色办公小楼于绿阴之中,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更衬托出女儿墙的端庄灵秀,园景典雅清静,是一处极佳的藏石、赏石的洞天别院。园名出于收藏者的诗: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书,吾心静处吾悟吾心得菩提。以破译天书,感悟人生为展馆之旨要,故谓“悟园”。在悟园里陈列着一千二百余块松屏石板画精品,它是由原铁道部工程总公司设计部部长张家忻先生及其夫人王月军女士三十多年苦心收集之珍藏(现已赠同里政府),松石悟园就是同里镇政府为了永久

同里耕乐堂

耕乐堂,位于西柳圩,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由时任南京国子监学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记。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堂名取其号。朱祥曾因协助江苏巡抚周文襄公,修建宝带桥有功,授予他官职,朱祥不愿为官,决志归隐,引疾家居,一时达官敬重之。周文襄公、吴匏庵、赵半江、莫鲈乡俱有赠诗,莫又为之记。晚岁益遗世务,日与邻翁野叟徜徉山水间。耕乐堂是传统的前宅后园布局,前宅由门厅、正厅、堂楼,后园由荷花池、三曲桥、三友亭、曲廊、鸳鸯厅、燕翼楼、古松轩、环秀阁和墨香阁组成,园西还有西墙门,可通郊外,是典型的明清宅第。占地4268平方米(六亩四分)。初建时,共有五进52间,后历代兴废,已非原制。现有三进41间,有楼、园、斋、榭、厅、堂、楼、阁。前

嘉荫堂

嘉荫堂正门位于尤家弄中段,北门为长庆桥南堍,为柳炳南住宅。柳炳南祖上在北厍有一座宅第,名“绿荫堂”,民国8年(1919年)一场大火把“绿荫堂”化为一片废墟。民国11年柳炳南花白银二万两,购地一亩四分,到同里建宅,为纪念“绿荫堂”,遂将宅名取为“嘉荫堂”。嘉荫堂四进三十二间,环境静谧,建筑精巧,特别是各种雕刻,细腻精致,富丽典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嘉荫堂的正门采用石库门式的墙门,墙门用水磨青砖砌成,加以灰浆勾缝,整洁光亮。门厅的屋脊中间为“松鹤长春”砖雕。第二进即正厅,其屋脊正中,塑有福、禄、寿三星。正厅,是嘉荫堂的主建筑,为仿明建筑,俗称“纱帽厅”。厅上宫灯高悬,落地长窗、红木几椅铮铮发亮,大青方砖地面整洁光滑。桌子上方高悬“嘉荫堂

崇本堂

崇本堂(富观街18号)位于西宅别业西邻,座北朝南,面水而筑。除第三进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外,其余均为民国元年(1912年)重建。占地面积518平方米,共五进二十五间。1986年7月1日【吴政发[1986]87号】列为吴江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堂名出自“崇哉,崇人之德,本哉,乃根本也”之意。崇本堂原系西宅别业正厅之西的一组偏屋,为顾氏世居之地,后顾氏日趋衰落,则于清末时卖与商贾钱幼琴(三阳田钱家),钱氏则在此基址上除第三进楼房保存原貌外,其余于民国元年重新翻建。建国后土改时没收,1980年落实政策前三进归还钱氏,并由其房主买给法庭,为法庭所有,后二进仍属房管部门。1990年由太湖风景区建设办公室出资购买前四进,并于1991年至1

思本桥

思本桥又名思汾桥,位于同里镇西南郊潦浜村的桥港里。据同里旧志记载,为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里人叶茵建造。1995年4月被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吴江市境内现存最古老的桥之一。叶茵是宋代著名诗人,此人乐于善举,曾为里中修建多座桥梁,思本桥即其一,俗名思汾桥,思本取名“当思以民为本”之意。思本桥架于桥港里中段,东西走向,系单孔拱形桥,桥身皆用武康石砌成。桥全长22.5米,宽1.8米,桥面长5.4米,略呈弧形,桥跨度达9米,矢高4.5米,矢跨比正好为1∶2,拱券(并列砌筑,由七道平行的券石组成)呈半圆形,与水中倒影虚实相接,合成整园,波光粼粼,秀丽异常。该桥具有独特的形体结构和架桥技术:拱券分节并列砌筑,由七节平行的券石

同里务本堂

务本堂(新填地124号)位于新填地东首,习称“叶家墙门”,始建于明末,清光绪二十一年“清封通奉大夫、正三品封典”的叶仲甫重建。务本堂建筑保存较好,大体上一仍旧貌。坐北朝南,面街临河,前后共五进,占地约两千多平方米。一条深长的备弄,将几十间房厅隔为东、西两区。据传务本堂叶氏会看“风水”,此建筑群的形制,犹如一只朝南伏卧的仙鹤,居中而狭长的备弄谓之鹤颈,一进又一进的房厅即是鹤身。而备弄东西两区的建筑群,就是仙鹤的翅膀。最后为厨房和佣人住房,亦即鹤尾。东区,为门厅、轿厅、正厅、戏台、堂楼及前庭厢房。正厅北向建筑略朝后庭伸出部分,为看戏之用。该处是接待客人的关键所在,建制恢宏,雕梁画栋,气派非凡,为全镇厅堂之冠。西区,为房水廊、旱船(船厅)

中国同里影视摄制基地

同里镇具有得天独厚的水乡风貌,又保存了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十多年来,不仅吸引了数百万海内外客人,还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影视摄制基地指的是退思园附近的一块石碑和铺于地上的石刻,石刻上的文字记录了在同里拍摄的影视剧。1983年,谢铁骊导演的《包氏父子》剧组第一个踏进了同里,它是由文化部介绍来的,拍成后在苏州首映,古朴的小镇,宁静的深宅和长长的石板路给许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此,同里镇与影社结下不解之缘。1986年,中央电视台拍摄《话说运河》,在同里拍摄了整整一集,拍摄时还动用了船只和直升飞机。《话说运河》把同里镇的美名传遍了全国,影视剧组纷纷慕名而来。《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花园,《林冲》中林冲鲁智深饮酒的小楼,《家春秋》里森严的高府,《董

同里留耕堂

留耕堂(富观街35号)(含师俭堂、敦厚堂,王绍鏊纪念馆在其内)位于南旗杆中端,朝南面河。建于清末。共计房屋156间,占地面积5157平方米,建筑面积3051平方米该建筑共有房屋3组,。每组老宅之间,以备弄为界,房主都姓王,同里人将三条备弄合称为“王家三弄”。每组均为6进,东组房屋为明正统(1436--1449)时,江西右布政使何源归老之宅,称为“遗老堂”。后为居乡隐者王有庆购得,更名为“师俭堂”。中间房屋称“敦厚堂”,始创于清康熙年间。其中,第5进房厅,通面阔17.85米,通进深10.63米,总高5.21米。其对面现存门楼一座,上刻“忠厚贻谋”4字。西组房屋由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举人王文沂重建始创留耕堂。雍正七年(1729年)

富观桥

富观桥旧名庆荣桥,位于吴江市同里镇仓场弄北部。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里人宁成始建,初名为庆荣桥。明成化二年(1466)里人顾宽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里人沈敬宇募资修建,易名富观桥。清嘉庆十八年(1813)修建(桥南堍西侧桥石上镌有“大清嘉庆十有八年岁次葵酉里人募捐修建”字样)。1997年9月15日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全长34米,宽2.85米,矢高5.1米,跨径9.4米。桥面上北边桥坡中段,建有4平方米的平台,东边桥面设有坐栏(条石)供过往行人休憩。桥北直角相交着两个桥台,分别向西、北延伸,有石阶14级和15级。早先,在桥面上曾筑有木栅栏,作为防守之用。拱券中部有一“鲤鱼跳龙门”的浮雕,画面朴实无

西宅别业

西宅别业(富观街21号)位于同知衙门东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该宅朝南面河,现存5进,占地面积215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282.68平方米。1986年9月6日【同镇(86)字第64号】列为同里镇文物控制单位。1994年7月29日【吴政办[1994]字第75号】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西宅别业系明万历壬辰(1592年)进士、江西兵备道顾自植宅第。续建、修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该宅原共7进99间。其第2进五开间正厅,于1958年因属危房而拆除,现成空地。其后花园名曰:“愚园”,习称“顾家花园”,在60年代前后,由街道居委会辟为蔬菜地。“文革”期间,毁园建房,园此无存。西宅别业大部分为房管部门居

经笥堂

经笥堂(富观街48号)位于文衡第西邻,朝南面河。建于民国初年(1912--1915),系任申甫所建。原共5进38间1161平方米,现存1—4进。该堂具有中西合壁建筑风格的深宅大院。房屋的第一进是3开间的墙门间,大门外墙面用红砖扁砌而成,不粉刷,室内外地面高度差较大,大门前用三步石级,大门上方用半圆形装饰门框,风火墙上有一个做人民公社办公室时建的大五角星,旁边两间南部各带蟹眼天井一个,东部留有备弄,弄口是小石库门。第二进为3开间茶厅(大厅),厅前有轩,厅内有保存完好的雕梁画栋,棹木(官帽翅)上有人物山水雕刻,山幅云上有孔雀雕刻,大梁上凤戏牡丹雕刻,还有戏文雕刻等,该厅因50年代被同里公社做办公室时上面吊了顶,这些雕刻在“文革-”中被吊

东溪桥

东溪桥位于烂树头东首,跨东、成字两圩,桥为拱形,初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年),明永乐中李传等重建。成化三年里人丁原吉、顾昶等鉴于“东溪桥距湖不半里,风涛作时,川圯低隘,行人苦之。昶捐资六百金,移建于内(今址),改为东新桥,为镇上诸桥之冠”。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里人重建,复为东溪桥,习称大东溪桥(以别称普安桥为小东溪桥)。解放后将拱桥改为钢筋水泥搁梁平桥,曾将原来东溪桥界石碑一块横砌于北侧桥墩西向中部,界石上部雕凿“东溪桥”三字楷书,下半部分十二字较小,分列三行,每行四字,为“大明嘉靖四十年正月吉日立”。此明代石刻,虽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该桥为镇东通道,旧时,桥面上装有木栅门以资防卫。桥北堍东向沿河房舍,清代曾在此设立厘卡,

三谢堂

三谢堂(富观街52号)位于南旗杆东首。建于明末,系邵氏宅第,朝南面河。邵氏认为此处是风水宝地,要后代谢天、谢地、谢祖宗,故将此宅起名为“三谢堂”。清初曾被扩建,并将其内部墙体进行了重新分隔。该堂面阔3间,通面宽8.4米、通进深6.8米、总高4.45米。建筑面积57.12平方米。低檐口和木制柱墩是该建筑的典型特征。1986年9月6日【同镇(86)字第64号】列为同里镇文物控制单位。1994年7月29日【吴政办[1994]字第75号】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三谢堂为一般民居,内部结构均未装饰,既无斗拱,也无雕花。扩建后将其内部墙体进行了重新分隔,其后部原有墙体向前移动了1.10米,并将右厢房一分为二,隔出一条宽1.50米的走道。扩建部

陈去病故居

陈去病故居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危房。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已是青苔微绿。据载,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故居原占地二亩二分半,共有房屋42间,大门面西,房屋临河而立,故居内原有楣额“孝友旧业”四字,进门原有半亭,现已不存。宅内主要建筑有浩歌堂、百尺楼、绿玉青瑶馆、书记及家庙等。故居浩歌堂面阔三间,1920年此屋落成时,陈去病适阅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会

礼善堂

礼善堂(上元街178号)位于严家廊下东端,朝南面河。共有房屋4进51间1135平方米。其中,1、2进建于民国20年(1931),3、4进建于清光绪初(1875--1878),系任氏宅第。该堂以备弄为界分东、西两部分,且分别有3个石库门对外。东部4进,前2进是2开间楼房,后2进是平房。西部4进3开间楼房。礼善堂南部沿街第一进是5开间楼房,楼房两角上各有砌在墙中界石一块,界石上是“任礼善界”四个字,东起第二间处有条备弄,备弄东前两进是2开间楼房,后两进是平房,备弄西是四进3开间楼房。西部第一进和东部后两进是公有的墙门间及各户柴间、什杂间等。礼善堂朝南有3个石库门,分别称东石库门、西石库门和弄堂口石库门,东面第一进房后和西面前三进房后都有

中华性文化博物馆

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同里著名的旅游胜地退思园东侧,和这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只有一墙之隔。这里是1902年建立的丽则女校旧址,环境幽雅,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为建成这个博物馆,同里镇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与改建房屋,它的一部分展区是清末民初的西洋建筑风格,另一部分展区则是典型的江南古园林风格。改建后的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室内展览面积有3800平方米,室外园林面积有5200平方米。馆内展示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古代性文化实物、雕塑、图画、书籍等2000余件,其中最古老的展品距今8000多年,距今5000余年的珍稀展品则有20多件。展览内容分为:原始社会中的性、婚姻和妇女、日常生活中的性、特殊领域中的性。并设有远古文化和性崇拜、婚

蔚文堂(范烟桥故居)

蔚文堂(范烟桥故居)位于漆字圩范家埭,坐西朝东。是范葵忱(范烟桥父亲)与范剑英的祖传房产。清代早期所建,共有房屋四进34间636平方米。蔚文堂是近代名人范烟桥出生、生活和学习之所,故也称为范烟桥故居。蔚文堂的四进房屋都是3开间,第一进中间是墙门间,方砖铺地,6扇竹丝墙门对外;第二进平房东面有轩,轩内用硬木弯椽,月梁及月梁下有花纹木雕;第三进是三楼三底两边带厢房,南厢房有楼,对天井是老式落地长窗或半窗;第三进也是三楼三底两边带厢房,北厢房有楼。在一、二进的南面还有小的二楼二底和2间平房。天井里用花岗石的石板铺成,天井东有普通门楼,门楼上未见文字和雕刻。不少窗可以看出制作时是用蛎壳透光的。在抗战前蔚文堂房产归范葵忱与范剑英远房叔侄共有,

沈丹忱宅

沈丹忱宅(鱼行街196号)位于前漆字圩。朝向南,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共有房屋三进39间754平方米。沈丹忱宅第一进是5开间平房,第二进是5开间两层楼房,第三进是4开间三层楼房,其中间及北面还有一些附房。第一进东面1间有出入备弄,备弄口是小石库门,中间是墙门间,对外是大石库门,三进房屋间有两个石板天井,天井南都有门楼,现门楼上已无雕刻;前二进都是仿清代建筑,第二进楼前有轩,轩内有花草及花篮雕刻,雀替雕成竹枝状,房内也有少量木雕。第三进是中西合璧的三层建筑,室内地面与天井地面高度差达1米多,用5层条石石级通行,地板下每间都有圆形通风口,清水墙,窗洞门洞上用砖拱过墙,墙厚达50厘米,室内都用泥幔顶。沈丹忱宅初建时为旅馆用房,解放初由街道、税

同里肖甸湖森林公园

江苏省吴江肖甸湖森林公园,位于吴江市同里镇东北部。东南与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周庄为邻,西与千年文明古镇同里相连,北面和南面傍依千顷碧波的澄湖和白蚬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利,是同里与周庄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地。一九九八年五月被江苏省农林厅批准为江苏省吴江肖甸湖森林公园,公园是以生态优化,森林景观、田园景观、水网景观、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具有平原特色和内涵的森林公园。肖甸湖森林公园面积近4000亩(水面2000多亩),面积之大,绿化之好,生态之佳,江南少有。园内已初步建成水杉林、池杉林、枇杷园、香樟园、银杏园、桃园、药草园、翠梨园、竹林园、苗圃、鱼塘等旅游观光区。公园内林木茂密,荫天蔽日,黄鹂、白鹭、野兔等多种野生动物时常出没。周围湖泊辉映

同里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同知衙门西首,跨北墙门、仓场弄西市河。初建无考,重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1986年9月6日【同镇(86)字第64号】列为同里镇文物控制单位。1994年7月29日【吴政办[1994]字第75号】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该桥曾于乾隆十二年(1747)里人范景烈等重建,后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里人修建。现为梁式单孔,南北走向。系花冈石砌置,桥台累砌,栏石全,每一踏级只有15公分左右,凿有防滑槽。桥面石梁、石栏均用巨型石条架设。桥长12.14米、桥面宽2.05米、桥堍宽2.39米、矢高2.30米、跨度3.40米,为低坡小形制。东向柱石上刻有桥联“永济太平南北路,落成嘉庆廿三年”。以上二桥

同里吉利桥

吉利桥位于吴江市同里镇区,跨漆字、秵穬两圩,处太平桥的东南面、长庆桥的西南面。北宋始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里人范景烈重修。清乾隆四十八年里人又斥资重建。70年代初,因填河拆除。1988年,同里镇政府重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18米,宽2.22米,矢高3.5米,跨径4.5米。桥身两侧各有一副楹联。南侧楹联:“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邨。”北侧楹联:“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

同里长庆桥

长庆桥位于崇本堂门前,跨东柳圩、道士埭西市河。始建无考,重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1986年9月6日【同镇(86)字第64号】列为同里镇文物控制单位。1994年7月29日【吴政办[1994]字第75号】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长庆桥,旧名福建桥;明成化(1465--1487)中里人谢忱、陈镛改建,俗称谢家桥;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里人重建,一名广利桥;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里人公捐再建,名为长庆桥至今;1988年夏秋,镇政府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对该桥予以加固整修。该桥拱形单孔,南北走向,花冈石砌置。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龙门石上刻有“鲤鱼跳龙门”石雕一方。栏石全,望柱八。踏级高为15公分左右,凿有防滑槽。桥长1

同里庞氏宗祠

同里庞氏宗祠位于吴江区同里镇,年代为1924年。庞氏宗祠在同里镇珍珠塔景区内,原大门在船舫浜,后门临街面河。庞氏先世由吴江庞山分支大光乡,清初始卜居同里。族人庞庆麟系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自任上倦退,斥资兴建庞氏宗祠。民国十九年(1930),庞元润将宗祠从同里下乡移迁于此。解放前夕,地下党领导的农民自卫工作队,曾驻扎在庞氏宗祠内,作据点监视同里的地方反动武装,直至同里区人民政府成立,该支农民自卫武装奉命编组为区大队,才从庞氏宗祠撤离。解放后,宗祠改粮库屯谷之处。2003年后,成为珍珠塔景点的一部分。祠堂前后四进,依次是墙门、穿堂、享堂、寝堂,共四十余间,建筑面积871.64平方米,占地

同知衙门

同知衙门(富观街4号)位于仓场弄东侧,朝南面河。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系康熙庚辰(1700年)进士陈沂震宅。雍正九年(1731年)入官房,改建同知衙门。乾隆元年(1736),衙门移驻吴县东山。移迁后,经官发卖,为诸生王铨以纹银三千两购得整个宅地,名为“敬仪堂”。当时占地17亩8分,房屋7进计91间,分别为门厅、轿厅、大厅、仪厅、堂楼。门面为7开间,后宽17开间,东西备弄,后为花园。现存建筑4、6二进,占地面积5186.61平方米,建筑面积2514.60平方米。其中,四进大厅通面阔18.37米,通进深9.20米,总高5.72米。1986年9月6日【同镇(86)字第64号】列为同里镇文物控制单位。1994年7月29日【吴

文衡第

文衡第(富观街49号)位于三谢堂西邻,朝南面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系康熙时江西学政周爰访宅第,清代后期修建。现有房屋3进13间225平方米。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文衡第第一进是平屋3间,中间墙门间用4扇墙门对外,缩进约1米,以减少墙门的日晒雨淋;第二进是正厅,三楼三底西边带楼式厢房,房前石板天井,天井南有普通门楼1座(无雕刻);第三进是一楼一底东面带楼式厢房。该宅保存情况较好,除第二进的门楼于2002年部分倒塌而拆除外,第一、第二进都保持原貌,古式的墙门、梅花格落地长窗、半窗等未加改变。第三进房屋在1993年后,进行了装修,老式门窗全部换掉,厢房拆除,但主体仍为砖木结构。清末文

东新桥

东新桥位于新填地东端,跨东、成字两圩,在成字圩西北角,东距东溪桥半里许。该处一向无桥,仅有渡船往返。民国以后,成字圩西部工商业逐渐发展,电气公司、火油公司、电话电报局及米业工会等相继建立,架桥兴市势在必行。民国16年(1927年)兴业电气公司股东之一薛淦夫组办公益社,发起筹资倡捐建桥,桥址南端选在成字圩西北角岸边,北端选在新填地中段一杨姓染坊店后门的旷地处。桥为梯形松木梁式结构,桥梯两侧由两根上下并列的细铁管紧铆于自南至北的铁柱上以作桥栏。木桥凌空而起,东与东溪桥,西与泰来桥高度相仿,桥洞可容装运百吨米包的驳船通过。桥建成后,行人称便,商贾欢欣,简称为新桥。因梁式木桥,地处市区要冲,20世纪30年代后期,桥桩逐渐摇晃,铁栏弯曲,桥板

吴江科技农业示范园

苏州市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始建于2007年7月,规划总面积15000亩,其中位于北联村的一期核心区面积3000亩。2009年,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成为省级“万顷良田”示范工程。2007年4月,委托南京大学进行总体规划,结合现实的土地利用情况,规划建设了8000亩优质粮油生产区、3000亩特种水产养殖区、3000亩高效经济作物栽培区等三大功能区。通过对土地的集中整理,以农业“经营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环境优美化、产出高效化”为目标,加快现代装备、先进技术、优质资本投入,全力打造集推广种植有机、绿色等无污染、高附加值农产品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民利益不

吕氏旧宅

吕氏旧宅(新填街4号)位于烂树头大墙门,座北朝南。建于民国24年(1935),系吕钰生所建。大墙门内吕宅第一进是3开间平屋,原中间石库门对外,西有备弄,备弄口是小石库门。第二进是3开间楼房,两边是厢楼,中间是石板天井,天井南原有一座门楼,现门楼还在,门已砌断,雕刻全无。第三进是四楼四底,第二、三两进楼房都在后进的东厢房作楼梯间上下。第三进楼下第一架壁用轩式结构,轩内有硬木弯椽,房屋结点上有斗拱,月梁边有花纹木雕,雕有花木、童子献寿图等;楼房上多数是梅花格玻璃窗;有的是落地式长窗,有的是裙风板和半窗;山墙都是五柱落地,中间用矮柱、五架梁、三架梁。厢房对天井处有花格栏杆,楼上都是长木楼板,楼下是方砖铺地。第三进楼房后还有一个形状不规则的

金氏旧宅

金氏旧宅(新填街58号)位于大东溪桥北堍,座北朝南。建于清代,原系叶履仁宅(春晖堂)一部分,民国38年(1949)有金慎安购得作金氏诊所。该宅全是平屋,共有房屋3进14间253平方米。为老式立帖式砖木结构普通民居。第一、二进都是5开间,第一进中间原是墙门间,第三进只有西部1间。当时有墙门、石库门,窗上有花瓶、人物等雕刻。据房屋买卖契约附属装修记载:第一进墙门6扇、板壁门3堂、地板1堂、半窗2堂、东西披厢半窗2堂、库门2扇、腰门全,第二进天井口长窗1堂、半窗2堂、室内纱窗1堂、玻璃板半窗东西2堂、板壁3堂、地板2间,第三进靠西平屋长窗1堂、半窗2堂。可惜这些装修大部分已不在了,基本上都是在“文革-”“破四旧”时被毁掉的。2008年全国

泰来桥

泰来桥跨冲字、秵两圩,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里人马而锡出银五十两,建木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徐焕易石重建,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2003年,镇政府出资,将东西两块石梁置换新石梁(东石梁于1983年秋断裂,由水泥代替,西石梁于2003年3月断裂),并对桥局部进行维修。该桥是同里镇中心体形最高大的一座石桥,单孔,桥台为青石,其余为花岗石砌置,东西两侧为木栏,此桥现已--主要通道,行人由其东侧中川桥通行。此桥长30.85米,桥面宽3.43米,桥堍宽4.94米,矢高4.35米,跨高10.85米。桥墩南北内侧,均刻有“乾隆丙寅春贞徐焕章氏建”字样。柱石上有两副对联,东为“重天蝀通兰鹢,夹岸楼台护玉龙”,西为“题柱客从云表

同里敦本堂

敦本堂(东溪街79号)。位于新驳岸,朝南面河。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系宋氏旧宅。共有房屋5进37间905平方米。房屋前三进都在宋家弄边,前两进是4开间平屋,第一进东起第二间是个大墙门间,对外是6扇竹丝墙门,门口4个石级,墙门间宽4.07米、进深10.7米,单独一间建筑面积就达44平方米。第二进屋面坡度大,像庙宇的屋面,且用筒形的屋脊,较为少见。第三进是3开间楼房,该房楼下50年代由粮食部门做粮食仓库,恢复住人时大修过,已看不出原貌,楼上仍都是裙风板和蛎壳窗。后两进位置偏东,与宋家弄之间有一块较大的院地,第四进是4开间平屋,第五进是7开间平屋。敦本堂无门楼,雕刻很少,装饰很少,基本保持原貌。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

延恩堂

延恩堂(新填街110号)位于大墙门西侧,座北朝南。建于清末民初,原系金慎安宅,后为周氏购得,系周仁基宅第。延恩堂第一进原是3开间平屋,周家买下房产后,在全国解放前将平屋改成楼房,并在房后添建门楼一座,门楼上雕有“业精于勤”四个字,在“文革-”中被毁。楼下墙门向里缩进约50厘米,石库门对外。第二进也是三楼三底,由于地形原因,房屋不规则,东面一间北部少一角,成五边形,西面一间北窄南宽成梯形,楼下不隔断是一个大厅。厅前中间是石板天井,东厢房是楼房,西厢房是形状不规则八边形的平屋灶间。楼房后有一个大天井,种有许多花木,天井北还有一个柴间,共有房屋2进16间241平方米。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得春桥

得春桥位于南旗杆东起端,跨东、西两圩,初建无考。明天顺中,里人何蕃、周信重建,成化中再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项祥甫等募资重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里人王铨、王廷锦、凌学濂、陆廷聘等募资又重建。1964年移建得春桥为公园桥,为钢筋水泥桥。1999年为协调古镇风貌,政府出资重建,改水泥平桥为石板踏步桥,中间五块桥面是从原三元桥移过来的,桥宽2.9米,长7.4米,桥两侧字迹保持原样,西侧为“三元桥”,东侧为“里人重建三元桥道光乙亥”。相对于入镇口的“三元桥”,此桥又称“小三元桥”。得春桥从建桥至今约有六百年时间,先后七次重建。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澄思堂

澄思堂(富观街34号)位于南旗杆西首,石皮弄东,朝南面河。建于清末,系吴传生宅第。共有房屋3进9间195平方米。澄思堂第一进是一间墙门间,沿街对外是4扇竹丝墙门,中部原有退堂门,上方小阁上过去是家堂;第二进为一间走路间,1963年曾因屋檐塌落而大修,并隔出通道,东部做什杂间,80年代后由同里书法教师张建华辟为“寒石轩”书法室;第三进西部靠石皮弄,是3开间楼房,楼前天井东窄西宽,天井西部有一间厢房,厢房南还有一个灶间是南邻顾炳生家的。各进房屋今已无门楼和雕刻,但墙上有过去关库门用门闩洞,两个天井都用小石子铺设。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同里上元街积善堂

积善堂(上元街141号)位于严家廊下西首,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陈兆熊和徐洪甫宅第。共有房屋2进32间583平方米。积善堂东部是两进3开间楼房,第一进楼房后有一座门楼,门楼经修理保存较好,但门楼上雕刻已无。两进楼房间是个石板天井,天井两侧是厢楼,将两进楼房连在一起。两进楼房西有一条弄堂,弄堂口南靠桥、西靠河,有座1开间的小楼,小楼屋顶三面落水,成为局部庑殿式屋顶。楼北弄西是4间西边沿河平房,屋边有向河挑出的石条组成的河桥,可就近取水;弄堂北还有1个天井、2间小屋及2间平房。该堂为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王绍鏊故居纪念馆

王绍鏊纪念馆坐落在同里镇富观街35号,原名留耕堂,宅内有东、西、中三条陪弄进出,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的王绍鳌早年生活的地方。纪念馆以弘扬王绍鏊精神为主题,通过实物、绘画、图片等手段再现王绍鏊生前的光辉业绩。纪念馆一楼为专馆,陈列有关王绍鏊的文物、实物、图片、文字等,内容共分十二个部分,分别展示王绍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历。二楼为附馆,介绍同里的其他历史文物。地址: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古镇富观街35号(近中川北路得春桥)类型:名人故居纪念馆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开放时间:7:30-17:30门票信息:免费开放。包含在同里古镇门票内

新填街积善堂

积善堂(新填街64号)位于东禾会禾即圩新填地东,朝向东南,北与金氏诊所相邻,南近磨坊弄,东面街,西为民居。建于清代,该堂原是磨坊弄春晖堂房屋的一部分,后陈家向叶家购得后改称积善堂,系私产。善堂共三进,都只有1开间。第一进平屋是墙门间,原有6扇墙门。第二进是客堂间,上面有0-,两进间有天井及灶间。第三进是楼房,原楼下有暗间,暗间无窗,门与墙壁相同,上面暗藏双层屋面,很难被发现。双层屋面的中间和暗间是用来藏贵重物品的。楼房前的厢房原是楼梯间。该房屋经几次修理已难寻古迹。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同里庆善堂

庆善堂东溪街114号。位于红塔埭在永安桥北堍东侧,建于民国13年(1924年),朝南面河,共有四进62间,建筑面积1371平方米,是“同里三初”之一陈雅初与其弟陈翰秋的祖传房产,堂名“庆善”为吉祥之意,典出《易·丰》“六五:来章,有庆善,吉”之句。庆善堂的雕刻堪为精美,在后两进楼房前天井处都有木雕,花纹细密,特别是后进,楼上对天井三面均挑出约1米,挑出处檐口置有装饰花板,栏杆上布有花纹木雕,连木柱上也刻有图案,各种雕刻花式繁多。庆善堂1986年9月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2008年12月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同里世德堂

世德堂(新填街158号)位于新填地中端(新填街158号),为曹氏旧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堂名取祖辈德行世代相承之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世德堂创设“曹益隆”酱园,将沿街房屋改为店铺,其“白元酱油”和“本绍酒”制作工艺精良,风味独特,一时风靡乡镇,远近驰名。清末世德堂出售给敦仁堂钱氏,民国24年又转售给张氏。该宅原房共有六进,坐北朝南,依次为墙门、轿厅、大厅、堂楼、后楼和下房。现存房屋共五进,计44间,建筑面积1333平方米。2008年12月,世德堂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乌金桥

乌金桥跨洪字、漆字两圩,拱形,单孔,青石、花岗石构筑,全长13.4米,矢高2.4米,中宽2.15米,堍宽3.25米。始建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清康煕五十五年(1716年)募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募修。位于镇西北九里村,是苏州进同里的必经之地,也是同里古镇的重要入口。进驻同里的小股太平军,秋毫无犯,里人一夜修复此桥迎接大部队,并在桥面中心刻有“马上报喜”石雕,以预祝太平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此桥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99年,同里镇政府出资,迁移到古镇区现址。

同里普安桥

普安桥。位于新驳岸东端,亦名小东溪桥,拱形单孔,南北走向,跨后港,初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里人顾宽、沈达重建。现存之桥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建,桥全长21米多,拱券跨度为7米,由清一色的花岗石砌成,观之,甚为清隽秀丽。西侧桥身上镌有“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的对联,故当地俗称为“读书桥”。此副对联所创意境名“东溪望月”,为古同里续八景之一。普安桥1986年9月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2008年12月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亨复堂

亨复堂(新填街210号)位于中川路,明清街西出口北侧。(中川路位于新填地东首,其北侧附近为亨复堂)由任家老宅和任家新宅两部分组成。任家老宅又称任家北账房,所置年代在退思园之前;任家新宅又称任家南账房,于民国9年左右翻建。该堂房屋分布不规则,难分进数,多数房屋朝南,也有朝东和朝西。北账房中尚存一幢三楼三底的楼房,面阔14米,进深13米,楼前天井南侧有一座门楼;南账房面阔19.89米,进深9.25米。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同里升平桥

升平桥跨秵稴、洪字两圩,初建无考,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里人项祥甫等募资重建。20世纪末曾两次重建为钢筋水泥桥,单孔,石贴面,桥跨度6米,矢2.5米,宽4.8米(其中间斜坡宽1.2米,两边是踏步,各宽1.8米,这样中间便于车辆行驶,两边便于人步行)。桥东西两边各有6根方形石柱,且有石栏板护防。桥两面有两副对联,东为“风清云淡升明月,浪静波平映玉盘”,西为“南抵茶楼闻箫瑟,北去书苑看评弹”。

同里湿地公园

同里湿地公园位于同里古镇的东北部,公园占地约4000亩,栽种有水杉、池杉、毛竹、早园竹、银杏、白沙枇杷、花卉、苗木等,林地内茂密葱笼、古朴幽静自然,吸引了等多种野生动物来林地憩息。园内地势平坦,渠塘纵横,小道密布,呈方格网状,周围湖泊农田环绕,自然环境优雅。地址: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屯村社区东北部类型:植物园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电话:0512-63191209开放时间:8:30-16:30。

罗星洲

罗星洲为镇东同里湖入口的一个小岛,浮现在约四平方公里的湖面上,以烟雨景观见胜。罗星洲也是一块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圣地。游罗星洲须乘小船前往,沿途可欣赏同里湖烟波浩渺、鱼帆点点的水乡景色。而放眼望去,眼前的以烟雨景观闻名的罗星洲寺庙,则会像是浮在碧波上的仙境。罗星洲上有城隍殿、文昌阁、斗姆阁、旱船、曲桥、游庙、荷池、鱼乐池等,建筑布局紧凑,集庙宇、园林于一身。每当夕阳西下,由岛上可远望同里湖万家灯火,别有一番意境。地址: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同里湖上类型:湖泊岛屿/半岛寺庙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电话:0512-63333120门票信息:无需门票。包含在同里古镇门票内。

春晖堂又称叶家墙门

春晖堂又称叶家墙门(上元街171号)位于严家廊下中端,朝南,南接礼善堂,北连教师住宅区,东、西为民居。建于清末,系叶氏祖宅。现存房屋两进,第一进东部是5开间平房,西部是4开间楼房,两边带平厢房,房前天井用大块碎石铺设;第二进东部是4开间平房,西部是5开间楼房,房前天井也用大块碎石铺设,窗大部分是蛎壳窗。楼上朝北的还有木板窗;第二进后还有一个大院子。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王氏旧宅

王氏旧宅位于烂树头中端,座北朝南。建于清末,原系庞宅典当场,民国36年(1947)有王耐园购得。2003年,典当场内王宅尚存四楼四底和东厢房上下,为抬梁式砖木结构,三架梁、五架梁、矮柱等都完好,无雕刻、斗拱。从厢房下小石库门出入,天井中原有门楼,今门楼下大石库门还在,门楼已无,而且不能通行。现有房屋4楼4底及厢房共12间230平方米。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来复堂

来复堂(包括信复堂)(鱼行街203号)位于前漆字圩,来复堂部分,东邻沈氏旧宅,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任氏旧宅。共有房屋4进27间484平方米。信复堂部分,东邻来复堂,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任氏旧宅。该堂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共有房屋5进23间415平方米,西部共有房屋4进29间623平方米。内有“有道传家”门楼一座。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蒋家桥

蒋家桥,又名广仁桥。跨严家廊下、陆家埭西市河。梁式石桥,东西走向。清乾隆十三年(1748),里人朱东发等募资重建。此桥在“T”字形河道交汇处,紧贴民居,构成一幅完美的江南水乡画卷,誉为“小桥、流水、人家”之典范。2001年4月,由国家邮政局发行《水乡古镇》系列特种邮票,其中同里以此桥作为代表上邮票版面发行。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侍御第

侍御第新填地123号位于烂树头西首,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顾宽始建。顾宽重孙顾曾唯于嘉靖癸丑年(1553年)得中进士,后任监察御史,该宅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始称侍御第。该宅基本上均为平屋,墙门间里有斗拱,下层一只斗稍大,上层四只斗稍小,成一大斗托四小斗之形,备弄中有放灯用的龛等。1986年9月,侍御第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

杨天骥故居

杨天骥故居位于红塔埭(东溪街107号)。该宅建于清末,坐北面南,共有四进,建筑面积511.21平方米,形制似船,故名“船厅”。宅主杨天骥(1882~1958年),为同盟会会员和南社社员,系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舅父。1903年,费孝通之姐、著名蚕桑专家费达生(1903~2005年)出生于此。2005年1月,杨天骥故居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余德堂

余德堂位于吴江区同里镇成字圩,年代为1927年。该宅由周松庭于民国十六年(1927)农历五月建造,战争期间曾由军队占用,解放初为当时区政府的所在地,之后由同里供销社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其大部改为居民住宅。此宅原有东、西两路,共110间房屋,现存西路,计四进89间房屋1855平方米。余德堂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任氏宗祠

任氏宗祠(东溪街103号)。位于新驳岸始建于清初,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退思园主人任兰生出资进行修建。该祠坐北面南,中轴线上建有门厅、祭殿、享堂共三进,其祭殿面阔三间计11.98米,进深11.85米,左、右各建有三进和一进的建筑。1986年8月,任氏宗祠被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

福如堂

福如堂位于竹行埭同泰弄西端,嘉荫堂南出口。该堂东部为徐氏祖产称老宅,西部(原街道办)于清末民初翻建过称新宅。福如堂为普通老式砖木结构房屋,现存房屋5进50间1133平方米。该堂体量较大,房屋较陈旧,结构简单,无门楼和雕刻。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谷香村

谷香村(竹行街13号)位于竹行埭中段,原南北店铺,隔街相望,现仅存南店铺,座南朝北,东为点心店,西连原太湖园饭店,南临河,北面街。创办于清宣统年间(1909-1911),是驰名遐迩的名牌老店,以营销茶食糖果为主。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同里泰安桥

泰安桥跨秵、漆字圩。1997年建,钢筋水泥桥,石贴面,栋式单孔。桥跨度6米,宽2.8米,矢2米。此桥高度比周围桥低50厘米,这样便于车辆及行人过桥,但给游船带来不便,一年之中,有10天左右汛期难以行驶。桥两边有4根柱石,每根柱石雕有狮子。两边有石栏板护着。

式谷堂

式谷堂(鱼行街195号)位于前漆字圩,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范兰畹、范载与宅第。该堂以弄为界分东、西两部分,东部2进,西部4进,共有房屋40间678平方米。内有门楼一座,6扇墙门对外。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渭起堂

渭起堂(竹行街59号)位于坝基上,朝南面河。建于民国14年(1925),系同里谷香村创办人吕鉴青所建。共有房屋3进25间331平方米。该堂门楼及砖木雕刻极为精致,是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尤氏旧屋

尤氏旧屋(竹行街65号)位于闵家湾,北邻培德堂,朝南面河。建于清代,系尤培昌宅第。原有房屋4进20间307平方米,现有房屋3进16间277平方米。该宅为普通民居。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列为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同里长春桥

长春桥又名鱼行桥,跨漆字、洪字两圩,明成化初里人莫敬、周信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里人钱服周等募修。1997年政府出资重建,为单孔拱桥,跨度6米,矢2.5米,宽4米。

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

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位于吴江区同里镇富观街4号,年代为清。2014年6月30日,太湖水利同知署旧址被公布为苏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丽则女学校址

丽则女学校位于南濠弄东端,与退思园仅一墙之隔。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由退思园园主任兰生之子任传薪创办并任校长。丽则女学校址有校门、国耻纪念碑、教学大楼组成,1995年4月19日经省政府【苏政发[1995]48号】批准列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为吴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女校增设女子艺术教育,开设艺术专修课。宣统元年(1909)开设师范专科班(师范班即为丽则女子中学),专为家乡培养女师资。1915年8月丽则女校师范班停办,同时,高小部(五、六年级)收归县立,称“吴江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初小部(一至四年级)仍为丽则女校私立,1924年同里为吴江县第二学区后,初小部易名为“同里女子小学”

同里朱宅

同里朱宅位于吴江区同里镇三元街,年代为明末清初。同里朱宅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园茶社

南园茶社位于吴江区同里镇鱼行街86号,年代为清。南园茶社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世德堂

世德堂位于吴江区同里镇明清街,年代为清。世德堂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同里慎修堂

慎修堂(东溪街97号)。位于新驳岸,该堂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坐北面南,共有四进房屋。第一、二进为五开间平房,其中第二进面阔13.78米,进深6.16米,第三、四进为五开间楼房。从第二进起,每进后均置有天井,原来都有门楼,门楼上有砖雕字画和人物,“文革-”中全被砸坏。现第一进门楼处只有地下两块石条;后两座门楼下面用方砖贴面的砖柱和砖柱上下的石条还在,上部古迹无存,原第三进门楼上四个字是“呆叟贻谋”。第三进门楼东有一个花坛,花坛中种有天竹。1986年9月,慎修堂被列为吴江市级文物控制单位。

俞家湾船坊

俞家湾船坊位于吴江区同里镇叶建村,年代为清。俞家湾船坊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