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镇位于苏州城东南38公里,著名古画家吴冠中撰文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海外报刊则称“周庄为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有着近九百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蕴涵。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居周庄。周庄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乡;周庄也曾留下柳亚子、陈去病等人的足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她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难怪2001年-也特别青睐周庄,把她定为上海以外的举办地之一。若要选中国最热门的水乡古镇,周庄想必名列前茅。周庄是水的世界,自然有它独特的-形态和风味。那绝不是一两幢古建筑、三四座老石桥,就能反映出来的。那是一种活生生的-
敬业堂俗名“沈厅”,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沈万三后人沈本仁建成,共七进五门楼,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大小一百多间房屋,为典型的“前厅后堂”的建筑格局,前部是水墙门,供停靠船只、洗涤之用;中部是墙门楼、茶厅、正厅,为接送宾客,办理婚丧事及议事之处;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后厅,为生活起居之处。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大的“走马楼”。整个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雕饰华丽,精雅古朴。1986年、1990年、1996年分别进行了维修,1995年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沈厅位于周庄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布在100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2000多平方米,为江
玉燕堂原名“怡顺堂”,俗名张厅,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50),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孟清后裔所建,清初出卖给张姓人家。共六进,房屋60间,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4平方米。正厅南侧设有幽暗狭长的备弄,足有20米长,左侧可连通堂楼,右侧可进入花厅,备弄底下有一条晶莹的小河穿越水阁而去,与南湖相通,一副“桥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的建筑特色,是我国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之一,为无数古建筑家们看重。玉燕堂的正厅依然保留着殷实人家的模样。整个大厅亮堂轩敞,期间布置以红木打造成的家具,古色古香。大厅庭柱一抱粗左右,较为罕见的是该柱础是木鼓墩,这也是它为明代建筑的显著标志之处。厅上匾额两边与屋顶左右都结彩张灯,让整个厅堂沉寂中
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是由“中国塑化第一人”隋鸿锦教授及其团队倾力打造的全球唯一的生物塑化标本展览馆,2014年10月对外开放,位于“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总投资2.2亿元。现为中国解剖学会国家级科普基地。生命奥秘博物馆的可看性和科普性赢得了展览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央视一、央视十、香港阳光卫视、辽宁省和大连市电视台等众多媒体连续多年跟踪报道,亦曾被评为纽约市最值得看的十大展览项目。馆内藏品均由生命奥秘博物馆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该技术通过真空物理过程,利用活性高分子多聚物对生物标本进行浸渗,替代生物组织中的水分和脂类,使其塑化,将组织如真实活体般保存下来,它将艺术与解剖科学充分融合,每件展品犹如鬼斧神工般让人惊叹不已。塑化标本具有干燥、
澄虚道院是周庄一带有名的道观,它是一个道教圣地,道教始创于东汉,由张陵创立,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身养性,长生不老。澄虚道院始建于宋代元祐年间,已有900多年历史,原名“圣堂”,是吴江澄虚人士来此捐建,故名澄虚道院,非常不幸,由于年久失修,道院已有所破坏,1994年周庄政府出资重修,又重现了当年的面貌。进观首先看到的这一位是道教的-神王,叫做王灵官,他手拿金鞭,三目怒视,好像在警告世间一切-之人不可再为祸人间,他有三只眼睛,中间一只眼睛可以分辩好人与坏人,所以他是惩恶扬善的,他手中的鞭子是天地间最长的一根鞭子,所以做了坏事的人,千万不可有侥幸心理,无论逃到哪里,都难逃他的惩
迷楼位于贞丰桥畔,南社发起人柳亚子、陈去病等人曾在此痛饮酣歌,乘兴赋诗,慷慨吟唱,后将百余首诗编结为《迷楼集》流传于世。楼内一间房专辟成蜡像馆,柳亚子等人围桌而坐,举箸畅谈,栩栩如生。小楼依水傍桥,楼外景色迷人。迷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名德记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镇江,于清光绪末年,携眷迁徙周庄,因擅长烹调珍馐佳肴,掌勺开设酒店。夫妻俩年过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唤阿金。年长后,如阿一枝...更多迷楼位于贞丰桥畔,南社发起人柳亚子、陈去病等人曾在此痛饮酣歌,乘兴赋诗,慷慨吟唱,后将百余首诗编结为《迷楼集》流传于世。楼内一间房专辟成蜡像馆,柳亚子等人围桌而坐,举箸畅谈,栩栩如生。小楼依水傍桥,楼外景色迷人。迷楼建于清光绪年间,原名德记酒店,店主
『一稀堂博物馆』是在周庄镇政府和周庄『江南人家』的关怀、协助下,由河南省一稀堂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常州市常达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一所民办古陶瓷博物馆。始建于二00四年,建筑面积一千五百六十平方米。瓷器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创造。考古资料表明,中国人生产陶器的历史已达一万年以上。生产瓷器至少也有三千多年。本馆展示了我国人类有史以来以黄河、长江等流域为主题的原始陶器的创烧至演变到近代瓷器的全过程。共设立了史前至商朝、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元及明清为主题的六个陶瓷展厅。因展品收藏地主要在我国北方,所以展品偏重于北方窑系。无论是早期的硬陶、彩陶、彩绘陶或唐代的南方青瓷,北方白瓷及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定、均为馆内的主要展品。元明时期
•藤蔓从古老的桥身上垂下,桥头连着围着竹篱笆的人家,非常上镜。景点介绍太平桥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重建,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梁刻有莲座图案,桥身石缝里长着藤蔓,非常上镜。日本女画家桥本心泉的《周庄的某一天》画的就是太平桥,并把她自己也画了进去。站在太平桥对面的南市街上,你可以把南北市河与后港河丁字河口上的太平桥,以及太平桥桥头围竹篱笆、摆着盆栽的水乡人家一同纳入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很有味道。从桥前经过、穿过桥洞的游船也是摄影的好素材。太平桥距双桥不远,如果选好角度,你还可以拍张包含双桥的全景照。导览1991年4月,日本女画家桥本心泉慕名专程到周庄写生,她选择太平桥作为创作题材,把自己也画了进去:画
叶楚伧故居位于周庄镇西湾街,建于清末同治年间,由叶楚伧祖父修建,叶楚伧曾祖父叶杏江为清朝官吏,祖父叶原甫无意于仕途,在周庄开设叶太和酱园,家道比较富裕,修建了这栋老宅,叶楚伧故居前后五进,1100多平方,是典型的苏州庭院建筑,它的建筑特色是清砖小瓦硬山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一个仿明的格式。在周庄,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是前厅后堂的格式,因为古时“男女授受不亲”,必须分别招待,因此都是这样一个特色,叶楚伧故居也不例外,第一进门口木匾上的“叶楚伧故居”五字为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手迹,第二进为轿厅是叶家招待一般宾客的地方,墙上有一幅对联是这样的“青鞋布袜寒哉儒,内涵劲气雄万夫”,这是当年国民党-院长于右任在叶楚伧先生过世时写给他的一副挽联,在
章宅又名章厅,位于昆山市周庄镇中市街44号,坐北朝南。明末清初时期,章永廉在此开设米行,并济赈灾民,后扩建两大厅以及其他20余间房屋,后面一直至杨家潭。其重孙章腾龙,字觐韩、号箬溪,晚号绿天。早年应试不获,又入武行。后游历华南、华中多省,得益丰硕。晚年,集十年余岁月采辑里中史实,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编纂成《贞丰拟乘》。当时章腾龙编纂《贞丰拟乘》所居的堂楼叫“乐山堂”,又名“绿天书屋”,后毁于大火,只剩中间粉墙蠡窗、雕花梁木的厢房古风犹存。咸丰九年(1859),陶煦在被大火所毁的“绿天书屋”址,重建“仪一堂”,并于光绪八年(1882)前在此编撰《周庄镇志》,前后相差120多年,实属巧合。章姓后裔于解放前后将所剩厢房易主为潘姓,现
周庄画家村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位于周庄古镇游览区东侧,坐落在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富贵园内,占地500余亩,拥有具有创作采风及展示交流的写生基地、艺术工作室、当代艺术馆等功能设施,可以容纳600多位艺术家在此生活创作和交流。基于已有的独特文化产业资源,着眼于周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周庄镇党委、政府于2007年正式启动了周庄画家村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通过把闲置的商铺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完善基础功能设施,借助古镇独特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新载体。周庄画家村的定位是以学院派主流艺术引领画家村的发展,通过吸引优秀的原创画家入驻,将画家村打造成为集学术交流、艺术创作、作品展示、交易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的新的大型艺术家
沈万三水冢在镇北银子浜底。那是一条逶迤清冽的小浜。萍红藻绿,芦茭茂密。人们传说银子浜尽头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早年不枯。水下有一古墓,非常坚固。这里埋着沈万三的灵柩。河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酷似无数碎银在闪烁,笼罩着神秘色彩。传说,沈万三有一个聚宝盆。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要修筑南京城墙,他曾资助一万三千两白银,负责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工程。后来工程超支,他又捐出一万三千两。但朱元璋贪得无厌,命沈万三献出聚宝盆。沈万三不肯,将银子运回周庄,藏在银子浜下。后又携带聚宝盆远走他乡,不料被朱元璋的御林军抓住,发配云南充军。沈万三死后,灵柩运回周庄,葬于银子浜底。地址:苏州市昆山市周庄镇银子浜(近周庄古镇东出入口)类型:陵园/墓地游玩时间:建议15分
梅宅位于周庄镇梅堰浜。民国年间,澄虚道院的陆道士所建,坐北朝南,现存前后三进,砖雕门楼二座,占地面积309平方米。梅宅现已改建为蚬江渔唱渔业馆,周庄“镇为泽国”,由于地处太湖东江、松江、娄江古三江流域,湖泊、河道、湿地多,渔业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蚬江渔唱”是清代周庄八景之一,昔有“蚬江打鱼舟,载网时出没,欸乃柔舻鸣,宛转清歌发”,意境优美、襟怀宽广的诗句。2009年,梅宅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宋元佑元年(1086年),里人周迪功郎,舍宅为寺,位于白蚬湖畔。后经历代扩建,梵宫重叠,香火旺盛,成为远近闻名的寺院,即全福讲寺,于1995年重建为以水借景的寺庙园林。其主要建筑有:山门、指归阁、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整座寺庙结构严整,殿宇轩昂,黄墙露瓦,雕梁画栋,蔚为大观。借水布景,巧夺天工,楼阁殿宇,鳞次栉比。全福讲寺既有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建筑艺术的美轮美奂,园林景色,如诗如画,令游人流连忘返。地址:苏州市昆山市周庄古镇最南端的南湖岸边类型:寺庙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电话:0512-57211784开放时间:周一-周日8:00-16:30门票信息:无需门票。包含在周庄古镇门票内。
贞丰桥位于中市河西口,连接贞丰弄和西湾街,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周庄古名贞丰里,所以得名,明崇帧七年(163年)重修,清雍正四年(1726年)重建,桥长12.2米,宽2.8米,跨径44米。该桥拱洞完整,石隙里有构杞,古意盎然。•因周庄古名而得名,有三百多年历史,与迷楼相映,风光优美。景点介绍周庄古名贞丰里,贞丰桥以此得名。这是一座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单孔石拱桥,桥洞完整,磨石斑驳。桥北有迷楼,迷楼曾是南社成员柳亚子、陈去病等人聚会的地方,柳亚子曾写有“贞丰桥畔屋三间,一角迷楼夜未央”的诗句。地址:苏州市昆山市周庄镇中市河西口(周庄古镇景区内)类型:古迹桥历史建筑游玩时间:建议10分钟电话:周庄古镇电话:4008282900;05
戴宅位于中市西街贞丰桥畔,坐北朝南,三幢独立建筑沿街结贴相连,建于民国初年。三宅独立而建却又紧贴相连,成为一整体,每幢四进二厢房,共有大小房屋60余间,形成了前店有坊、下店上宅、深宅大院的水乡建筑格局。
位于苏州周庄镇西侧,长约5公里,俗称白蚬江,因江中盛产白蚬而得名。面积7.6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5米。每晚渔船归来,在江畔抛锚泊船,晾网卖鱼,唱起小曲,一派“渔舟唱晚”的情调。
双桥及沿河建筑游览周庄,双桥是不能不看的。双桥,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世德桥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资建造,永安桥由里人徐正吾出资建造。世德桥长十六米,宽三米,跨度五点九米,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人街巷;永安桥长十0三米,宽二点四米,跨度0五米,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欵乃声声的小船在桥洞穿过。桥边,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各地美术院校的师生,在全神贯注地写生,摄影爱好者则端起照相机,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站在市河一侧举目望去,钥匙形的双桥连同不远处的清代石拱桥——太平桥,一个
迮厅位于周庄古北市街。明崇祯年间,吴江望族迮文焕自莘塔迁居周庄后所建。据《迮氏家谱》记载:清道光年间,状元陆润庠曾在此启蒙。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二十日,陆润庠殿试夺魁后,欣喜地称迮厅为“大书房”。“迮厅”吴江望族迮文焕宅迮宅坐东朝西,原有前后五进,一进门厅沿街,二进为轿厅,三进为主厅又称大书房,四、五进为内堂楼,至后箬泾是后花园。现只剩后二进,占地面积534.31平方米,建筑面积207.74平方米。
全功桥位于江苏苏州市周庄镇北市街。俗称“北栅桥”。始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东西走向,跨于北市河上。桥长24.1米,宽3.06米,净跨7.35米,矢高4.6米。桥系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拱券分节并列砌置。栏杆青砖砌,上压花岗石条石。保存完整。2004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冯元堂位于周庄镇南湖街,冯季文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冯宅坐西朝东,原前后共四进,现仅存居中的冯元堂。冯元堂占地面积523.8平方米,建筑面积422.3平方米。两侧为走马楼,与后进居室楼相连。屋为两坡硬山顶,侧有观音兜。1952年,冯元堂划归为周庄中心小学校舍,后改为教师宿舍,现已空关。2009年,冯元堂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贞固堂又称沈体兰故居,系爱国教育家沈体兰先生幼年生活之处所。沈先生出生于周庄书香门第,有次他问父亲:“‘贞固堂’的‘贞固’是什么意思?”他的父亲回答说“贞固就是坚贞不移,古书说得好,‘贞固足以干事’。”贞固堂位于古镇太平桥堍,是一座高墙花窗、粉墙黛瓦的宅院式民居建筑,面街临河,环境幽雅,古色古香,别具风格。其内部建筑结构精巧,室内布置原汁原味,书香依旧,旧式家具、文物、书画珠联璧合,古朴别致。楼上楼下共拥有明清民国风格客房6间9个床位和自助厨房1间。客房装饰讲究,水乡味十足。贞固堂地址:昆山周庄全福路121号
天孝德位于周庄镇城隍埭。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代改建。古宅坐西面东,前临南北市河,背接后港,是江南仅存的前厅双后堂建筑。1992年,周庄人王龙观在此创办天孝德民间收藏馆。全馆共七进,依次是八仙楼、响尾厅、左面拾宝堂、右面六一堂、五福平屋,回环龙厅、鹤厅、内堂楼、东西厢房、后门厅小楼,大小房屋50余间,占地约1000余平方米。馆藏旧物上万件,年代跨度由新石器时代至民国。2009年,天孝德列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