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城位于县城东20余公里处的麻岔乡司城村。这座古城,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十分繁华。百姓流传,老司城分内罗城、外罗城,有纵横交错的八街十巷,人户稠密,市店兴隆,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清贡生彭施铎作《竹枝词》赞“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老司城留存遗址很多,现成为游客、专家、学者了解研究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的人文景观。主要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土司德政碑、翼南牌坊、土司地宫、土司古墓群等。地址:湖南湘西州永顺县老司城村开放时间:8:00-18:00。交通:从张家界
老司城摆手堂位于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老司城遗址内,原位于距此约500米处的紫荆山麓雅草坪。建造年代不详,传说是土司遗物。据当地人回忆,摆手堂是20世纪60年代复垦造田时移至今址的。摆手堂主体建筑三层,面阔5.63米,进深7.57米。共设六柱结构到顶支撑歇山小青瓦屋面,脊高12.8米。丰体两侧及后面有配厢,配厢为披檐结构,系一层单坡屋面。两侧配厢开间均为2.90米,进深与主体相同为7.57米。后面配厢进深3.30米,开间与主体相同为5.63米,供上下楼交通用。二楼后置木梯上三楼,梯间进澡为1.92米,中间休憩室进深4.50米,前置护栏阳台,阳台宽1.15米,系土司节庆时观摩表演、训话等活动的场所。顶层0系抬梁起扇,进深开间均为3.57米
老司城祖师殿位于永顺县老司城(今司城村)太平山南麓,距老司城约二公里。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17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修。前临灵溪河,后靠太平山,景色优美。祖师殿为当年老司城五大庙宇之一,是老司城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古建筑。主体建筑有祖师殿、皇经台和玉皇阁,三座殿堂坐落在同一条轴线上,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而上,重重叠叠,殿阁飞檐,蔚为壮观。据《永顺县志》记载,“祖师殿在旧司城,晋天福二年建正殿”,正殿祖师殿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重檐歇山式屋顶,上布小青瓦。屋角起翘较为平缓,戗脊上排列走兽。大殿面阔五间,宽16.9米,进深13.0米,脊高9.9米。明间屋架为九架抬梁式,犹以金柱和檐柱之间的乳栿、剳牵做法特殊,留有古风
老司城子孙永享牌坊位于永顺县老司城南面若云书院前的雅草坪,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上刻“子孙永享”四字,系明廷为表彰第26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而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明朝官兵对进犯东南沿海的倭寇屡战不胜,年仅18岁的土司彭冀南,受朝廷之命率五千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击倭寇。土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战,王江径一役歼敌一千九百余人,《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云。”彭翼南因此受到朝廷嘉奖,赐服三品,授昭毅将军,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历史上的土司均有数量不等的军队,俗称“土兵”,都是从勇士中精选出来的。当时还有这样的说法,“湖广土兵,永顺为上,保靖次之,其兵甚强。”明代,
土王祠位于永顺县灵溪镇老司城村。它是古代老司城中土司王宫殿的一部分,位于宫殿的最后一进,专门供奉土司王的历代先祖。土司王宫的其他建筑均已毁弃,仅存这座土王祠。现存建筑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土王祠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分为两进,前进为大门和耳房。大门全木结构,木屋架、木板壁,入口处凹进,两旁向前突出,下部木柱架空,呈吊脚楼状,长长的台阶直通大门。耳房用青砖砌筑,两层,开方形窗洞。这一部分建于清代,门窗线脚等处带有西洋风格。前进和后进之间有一狭长的横向天井,天井正中立一块石碑。碑后面为正殿。正殿高大宽敞,梁柱粗壮。进门的屋宇设有附梁,上面刻文字,记载着修建匠人的一些情况。正殿挑檐枋做法特殊,不是插入柱头,而是搭在额枋上承挑屋檐。金柱与檐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