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湖南省 > 长沙市 > 长沙县 > 开慧镇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开慧镇文化旅游景点

[移动版]

杨开慧烈士纪念园

杨开慧烈士纪念园位于长沙市东北部,地处长沙、平江、汨罗三县交界的开慧镇,距离长沙市区约55公里,修建于1966年,现为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属于长沙县委管理的一级机构,承担着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宣传教育、对外接待等功能。现由杨开慧烈士故居、杨开慧烈士陵园、杨开慧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2009年5月开始免费开放,从1996年对外开放至今,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千余万人次,2011年起年均接待人次在百万以上。杨开慧故居是一座古老的土木结构平房,分别设杨开慧生平事迹陈列室和毛岸英生平事迹陈列室,1972年9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开慧烈士陵园距故居约300米,主体占地4003平方

杨开慧故居

杨开慧故居,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县清泰乡(今开慧乡)板仓。距长沙约70余公里。始建于清末,土木结构,盖小青瓦,面垅背山,坐北朝南,前筑以防护矮墙,形成院落。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前栋为双面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三级踏步上入过厅,门额悬挂“板仓”二字横匾;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多作杂房、配房。栋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内植桂花和女贞树。院落西部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生在故居后进东头北间。1966年11月维修后开放,并复原陈设了杨开慧住房、杨昌济夫妇住房以及毛泽东、杨展等的住房。1980年修缮时,在墙缝中发现有杨开慧1928年在家居住时

长沙杨公庙

杨公庙位于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杨开慧陵园对面。杨公庙原为祭奉杨泗将军的庙宇,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末改为私塾,民国初年又改为学校。建筑由山门、戏楼、正殿、厢房、耳房等组成,为典型的民间庙宇。为四方形结构。房屋采用砖木结构建筑,上面覆盖青瓦,走廊用石柱支撑。方向为北偏东30度。整个杨公庙占地1500平方米,分为8个展厅。其中第一二三展厅展览了杨开慧生前使用过的一些物品,第四展室为杨昌济展室,第五展室为毛岸英展室,前厅陈列有杨开慧的简介和领导人的题词。整个杨公庙共有房间11间,门楼外墙上有灰塑。民船业奉杨泗将军为师祖,长沙各地均建有杨泗将军庙或泗洲庙。杨泗将军为民间传说斩孽龙的英雄。传说一条孽龙来到长沙县寻龙河里,兴风作浪。

缪伯英故居

坐落在钟灵毓秀的开慧镇飘峰村一个小山冲内的缪伯英故居,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故居坐北朝南,土木结构,为大三进两天井中间以过亭连接布局,西正房卧室4间,其余为客厅、打米房、彩步房、杂屋、厨房等,呈三合院式布局。缪伯英故居占地面积530平方米。这里距永远的骄杨——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故里仅几十里之遥,黄兴、徐特立、李维汉、田汉等著名革命者的故居也离此不远,2005年缪伯英故居按原貌修复,并对外开放。2011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缪伯英故居原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坐北朝南,西阔七间,进深三间,内有天井,占地530平米,有大小房间10间,其中正房卧室4间,其余为客厅、灶屋、杂屋等。故居现为省文保单位,由缪伯英一个侄孙代为

孙开华墓

孙开华墓位于开慧镇白沙村张家嘴,荒草中麻石横七竖八,一块残缺石碑上,“甲午六月初九日 男道仁义礼智信 孙克修义立石”等字赫然入目。村民回忆,墓地原有几亩大,全由砖石砌成。坟前是八字形的石墙,刻满古画,中有“清孙壮武公墓”等刻字,周围是石门、石栏杆。墓基有一对6米高的华表,还有石马、石虎、石羊等。墓多次被盗。石料多用于修白沙坝。孙开华(1840—1893),湖南省慈利县人。咸丰中从军,镇压太平军、捻军。转战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广东诸省间,赐号“擢勇巴图鲁”,累官至提督。光绪初,历任福建漳州镇总兵,署陆路提督。募勇成捷胜军,治厦门、台北防务,曾用兵后山地区。中法战争时,驻守台湾沪尾,大败法国侵略军,歼敌二千余。封世职,帮办台湾军务。

彭劢墓

彭劢墓位于开慧镇报母村塔(原属白沙乡)的一小包上,四周为连绵山丘。墓坐北朝南,由土冢、土围、墓碑组成。墓围长5.2米,墓宽3.6米,占地10平方米。主碑为麻石,高1.2米、宽0.5米,上刻抗日名将宋希濂所题“抗日将领彭劢之墓”。耳碑高0.9米、宽0.44米,为青石墓志铭,左边耳碑上刻“德高望重、光照后人”8个大字及立碑人、立碑时间,右边耳碑载彭劢将军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墓后另立大型青石碑,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腾冲县委员会所撰《彭劢将军碑记》。铭曰:横暴倭寇,陷我腾越,人民涂炭,两年四月。彭劢将军,挥师腾北,战略远筹,交飞雨雪。联合土司,军民团结,敌后游击,犁庭扫穴。马面关前,伏尸洒血,迂回包围,顽敌胆裂。攻克来凤,寸土寸血,

杨开慧陵园

杨开慧陵园位于开慧镇杨开慧故居右侧300米的棉花坡。1930年11月,杨开慧家的佃户、农会骨干缪佩秋等,到长沙策划劫法场、解救开慧,无奈军阀防守森严,无法施救。眼见开慧背部左右各中一枪,尚有气息;又向心脏开枪,再砍头。他们冒雪偷出烈士遗体,连夜运回板仓,葬于故居右侧的棉花坡。毛泽东后寄30块银元,以他们3个儿子的名义立碑三通。1959年修建纪念亭、纪念塔于墓前。1967年4月建陵园。1969年杨母向振熙与开慧合穴,新建合葬墓。从山脚至墓区约150米,有3级梯形平台,每级石阶百余级。墓冢位于最上层正方形平台之中,平台边长18米,石砌,混凝土结构,大理石贴面,墓长6.6米、宽5.8米、高0.4米。墓碑横置斜放,长2.7米、宽2.3米,汉

郑家溉墓

郑家溉墓位于开慧镇上华山村(原属白沙乡)塘冲里。墓冢呈圆顶形,墓顶有半圆石球,墓围前低后高,墓后正中竖青石墓碑,刻“清翰林郑公家溉大人之墓”及夫人合墓字样。墓前有八字型墓道和石砌香炉。郑家溉(1873—1944),今开慧镇上华山村塘冲里人,字从耘,号筠园,清翰林,生于官宦、私塾世家。曾祖父郑敦谨为晚清刑部尚书,有“郑青天”之称。父郑业楷,是位老秀才。郑家溉少时家贫,常将笋壳叶捶膜、留筋、扎成笔,用破瓦盆调黄泥水代墨砚,石板当纸,临帖习字。在封建科举应试中,郑家溉亦坎坷而不气馁。14岁开始,一连15次不第,直到29岁才中秀才、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取进士,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定居北京。辛亥革命后,郑家溉不满军阀割踞、政府腐败

杨昌济墓

杨昌济墓位于长沙县开慧乡开慧陵园内,系与父杨书樵之合墓,占地约50平方米,墓冢为大圆顶形,冢前有石栏和石台。墓围以花岗石建造,前向敞口,呈八字形。围绕墓冢的墓围呈腰椎形,墓碑嵌在墓围上。1983年杨昌济墓连同杨开慧墓一道,以杨开慧烈士陵园的名义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飘峰塔

飘峰塔为九级麻石浮屠,位于开慧镇飘峰山南麓的峡谷口,依山傍水,古朴典雅。相传晚清时,当地缪氏名门议论,飘峰山下的缪家洞于山川“气脉”所在,属风水宝地。为“保气脉、保财富”,遂有“缪十万”带头捐资,于清光绪元年(1875)建成此塔,为糯米饭搅砂灌浆砌成的九级六面椎体麻石建筑,通高25米。塔基高1米,直径3米,基座有雕刻,其中一幅为云龙图案,上有“点画同珍”4字。2—8层均高3米,皆六角出檐,檐角短而微翘。每层每边有3块麻石,其中转角处一块为两边共用。第2层为“化纸炉”,半圆形炉门,周围刻浮雕人物故事,神态风采栩栩如生,门上端刻“珍同画点”4字。第3层为捐资修塔碑记。第4层镌刻“飘峰塔”3字。第5层镌“敬惜字纸”4字。第6层有门,饰花草

飘风塔

飘风塔位于长沙县开慧乡飘峰村,开缪线从旁经过。飘峰塔距107国道6公里,距京珠高速辅道3公里。距杨开慧故居3.5公里。距缪伯英故居1.5公里。飘峰塔位于长沙县开慧乡双华村飘峰山狭谷江侧,故名飘峰塔。飘峰塔建于清光绪元年(一八七五),为花岗石结构,呈六角锥柱形体,高二十五米,分五级。塔基高1米,直径3米。二至九级每级均高三米,第二级为“化纸炉”,炉门为半圆形,塑有人物故事,神态风采,栩栩如生。门上端刻有“玲同画点”四字。第三级刊有捐资修塔人名碑记。第四级镌刻塔名“飘峰塔”三字。第五级有“敬惜字纸”四字,六级有门,饰有虫鱼花草,门上方有横匾,上写有“笔阵凌云”四字,两侧有对联“山问并秀,日月增辉”。所有字迹、书法苍劲有力,雕刻精美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