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隶属咸宁县金城乡十二都。
民国时期先后隶属咸宁县第一区(驻马桥)柏墩,第二区(驻柏墩)柏墩联保、柏墩乡、和顺乡、和乐乡。
1949年5月,上新屋、下新屋(与上新屋合称牌门楼)、田稼垅、老屋场、黄家垅、新屋下、畈塘、盆塘、大港下、花瓶、柏树下、胡家、港东畈余家、茶屋崽等14个村庄,老屋周、祠堂街、董家嘴、沙洲李、塘口吴、鸣水泉街(也称鸣水泉)等6个村庄,太原韩、葛藤坪、对门周、燕窝李、沟口赵、楠木坑等6个村庄,隶属咸宁县和乐乡(驻柏墩老街)山南保(驻大港下)。
同年6月,山南保隶属咸宁县马桥区(驻马桥老街福寿图)。
1950年,改保、甲制为村、闾制。
上新屋等14个村庄、老屋周等6个村庄、太原韩等6个村庄隶属马桥区山南村。
1951年,牌门楼上新屋等12个村庄、老屋周等6个村庄、太原韩等6个村庄,隶属马桥区改称的五区(驻马桥老街中段福寿图)山南乡(小乡,驻大港下)。
同年5月,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同年11月,山南乡隶属增设的六区(驻柏墩老街)。
1952年,山南乡与西关乡(小乡,驻西关)合并为西南乡(驻大港下)。
1954年,牌门楼上新屋等14个村庄组成中田四初级社,老屋周等6个村庄组成中田五初级社,太原韩等6个村庄组成中田二初级社。
同年3月,中田四、中田五、中田二3个初级社所在的西南乡,隶属五区与六区合并的五区(驻马桥老街中段福寿图)。
1955年,西南乡(驻大港下)分为西关乡(驻西关)、山南乡(驻大港下)。
1956年1月,中田四初级社升格为山南高级社(驻大港下),中田五初级社升格为鸣泉高级社(驻鸣水泉),中田二初级社升格为桂花高级社(驻葛腾坪)。
3个高级社隶属柏墩乡(驻柏墩街)。
同年6月,山南、鸣泉、桂花3个高级社隶属柏墩农村生产指导组(区级,驻柏墩老街)柏墩管理区(驻柏墩老街)。
1957年9月,山南、鸣泉、桂花2个高级社隶属二区(驻马桥老街中段福寿图)柏墩乡(驻柏墩老街)。
1958年9月,山南高级社改称山南大队,鸣泉高级社改称鸣泉大队,桂花高级社改称桂花大队。
3个大队隶属柏墩公社(区级,驻柏墩老街)柏墩管理区(驻柏墩老街)。
同年10月,山南、鸣泉、桂花3个大队隶属柏墩公社与五星公社(驻马桥新街胡家新屋)合并的马桥公社(驻马桥新街胡家新屋)下辖的柏墩管理区。
1961年4月,山南、鸣泉、桂花3个大队隶属马桥区(驻马桥街)柏墩公社。
1963年11月,山南、鸣泉、桂花3个大队隶属双城公社(驻苏家坊)与柏墩公社合并的柏墩公社(驻柏墩街)。
1965年8月,咸宁县修建鸣水泉水库,鸣水泉街为淹没区,700多人迁往四面八方:一部分迁往今桂花镇鸣水泉村老屋周对门山公路边,被称为新村,编为东方红大队9队。
一部分迁往今鸣水泉村葛藤坪、柏树下、胡家、塘口。
一部分迁往今桂花镇郭晏村塘下。
一部分迁往今桂花镇石城村大屋雷。
一部分迁往今桂花镇柏墩村陈李湾。
一部分迁往今咸安区大幕乡桃花尖村飞鸡等。
一部分迁往今大幕乡大幕村外屋舒、山垴周。
一部分迁往今大幕乡东源村章贵、余章堡、胡家山。
一部分迁往今大幕乡西山下村贺家口。
一部分迁往今大幕乡南山村张冉。
一部分迁往今咸安区汀泗桥镇古田村佘家。
1966年3月,山南、鸣泉2个大队合并改称为东方红大队,隶属柏墩公社。
1971年3月,东方红大队9队新村农民陆续迁走。
一部分迁往董家嘴,一部分迁往老屋周,一部分迁往塘口吴。
9队新村消失。
1975年3月,撤区并社。
东方红、桂花2个大队隶属桂花公社(驻柏墩街)。
1981年5月,东方红大队更名鸣水泉大队。
1984年起,原从新村迁往塘口、董家嘴、老屋周3个村庄的农民,陆续迁往鸣水泉水库库尾,被称为新村,组成鸣水泉大队12队。
同年1月,撤销公社,恢复区、乡建制。
鸣水泉、桂花2个大队隶属马桥区桂花乡(驻柏墩新街)。
同年7月,鸣水泉、桂花2个大队隶属桂花乡与柏墩镇合并的桂花镇(驻柏墩新街)。
1985年7月,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改称村、组。
鸣水泉大队改称鸣水泉村,桂花大队改称桂花村。
同年12月,花瓶所有群众到同组大港下建房居住,花瓶无人居住。
1987年9月,鸣水泉、桂花2个村隶属撤销区建制的桂花镇。
1990年10月,因规模较大,原鸣水泉村3组田家垅一分为二,分为3组、13组。
2001年3月,鸣水泉、桂花2个村隶属南川乡与桂花镇合并的桂花镇(驻柏墩街睏龙山北坡山脚下)。
2005年3月,桂花、鸣水泉2个村合并为鸣水泉村(驻大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