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汉川市 > 刘家隔镇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刘家隔镇历史沿革

[移动版]

五代周世宗显德五年(前958)汊川县迁于此,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迁于长城(今城关),汉川县治设于此达400余年。

古代曾称金鼓城、大赤、郧城、义川、汊川、城隍台、鼓楼台等。

刘家隔起始居民不过数十家,由于古有襄水、郢水、涢水、汉水、臼水五派合流为一区,使之发展较快,至明宣德正统时期成为一定规模的大镇。

至明崇祯时期,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率军两次攻陷刘家隔,使此编民七里,拥有居民2.7万人的古城被焚毁。

清末至民国得以一定程度的恢复。

刘家隔明、清时期称大赤乡。

相传曹操乌林之败鸡鸣出走至此天已大赤,故名。

清宣统二年称刘隔区民国初沿袭清制。

1929年为第六区称刘隔镇。

1938年汉川沦陷后属第六联乡。

抗战胜利后为刘隔镇。

1948年12月,汉川县爱国民主政府将刘隔划为城北区。

1949年解放后仍称城北区。

1951年至1954年6月为第九区。

同年8月九区改为第二区。

1956年1月,二区改为刘隔区,当年4月,撤销区建制,改为乡建制,称刘隔乡,至1957年恢复区建制,为刘隔区。

1958年6月,以区成立公社,为刘隔公社。

同年10月改为红旗公社。

1959年公社恢复原名。

1961年,恢复区建制,成立小公社,属刘隔区刘隔、麻河、高阁、神灵、太平、凉亭(10月并入麻河)公社。

1975年2月,撤区并社,由刘隔、汈北2个公社合并为刘隔公社。

1978年12月,公社扩大,下设管理区,杨水湖公社合并,为刘隔、三龙、杨水湖、汈北、虾子地、民乐、寿北管理区。

1984年镇社分开,撤销公社,恢复区镇建制,为刘隔区,辖刘隔、三龙、杨水湖、汈北、民乐、寿北等乡。

并设立刘隔镇(县辖)。

1987改为刘家隔镇,2001年与原杨水湖乡合并设为刘家隔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