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市东10公里豫龙镇有个兴国寺,寺边有个村,村以寺定名。据《荥阳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据传,当时佛教盛行,洛阳白马寺的慧悟禅师到各地云游,来到豫龙镇,见此处北枕檀山,南临须水源,且有五条河汊蜿蜒伸向这里,状似五条巨龙,当地有“五龙朝圣”之说,便决定在这里建寺,取“上有天命,尊佛兴国”之意,定名“兴国寺”。建寺初期规模宏大,前后三座院落,有天王殿、前佛殿、阎王殿、大佛殿等,整个寺院占地200亩。宋太平兴国年间进行大修,现存有重修石碑一通。寺前原有古槐二株,相传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战于北邙。刘邦率众路过这里时,既无村庄,也无寺院,只有一座小庙。庙门东西有两株碗口粗的槐树,刘邦曾系马歇于树下。汉朝建立后,众人呼
关帝庙遗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关帝庙村南300米。遗址的时代为商代,面积约69000平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普查时发现。2006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2006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遗址进行发掘。房子为半地穴式,墓葬为圆扁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二层台、腰坑等,灰坑、窖穴壁较规则,斜直壁外张,口小底大,呈覆斗形。遗迹有灰坑、墓葬等,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少量青铜器,陶器代表器物为鬲,圆唇、仰折沿、盘口,绳纹较粗,鬲足内勾。墓葬为圆扁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二层台、腰坑等。陶器代表器物为鬲,圆唇、仰折沿、盘口,绳纹较粗,鬲足内勾。石器代表为石镰、石刀等,皆为磨制。骨器代表为骨簪,圆锥形,个别首端刻鸟首形,磨制。蚌器代
原武温穆王壁画墓位于荥阳市豫龙镇瓦屋孙村东南,是一座砖结构墓。墓主人是明太祖的八世孙朱朝埨和夫人张太妃。1953年被雨水冲出,河南省博物院组织进行发掘。墓室距地表7米,坐北朝南,青砖砌成,墓门正面建有仿木结构门楼,门高2.18米,宽1.30米,有石门两扇,可自由开启。墓室长6.30米,宽3米,高3米,平面呈长方型,顶为圆券。墓室北壁有一盗洞。靠近墓室后壁处有停棺的石棺床,供桌棺床周边均刻有连续缠枝纹花卉图案。墓室后壁中央绘有释迦牟尼佛像,两旁绘有护法灵禽、麒麟、大象,东西两壁绘有帝王和王妃画像及其亲人、侍者以及亭台楼阁和各种乐器等,墓顶绘日月星象。壁画构图和谐,色彩鲜明,代表了明代绘画的极高水准。墓室壁画丰富,墓顶为天空景象。北壁绘
石柱岗经幢位于郑州市荥阳市豫龙镇石柱岗村西,又名《朱氏宗族图记》,通高6米余,座高1.4米,为八棱柱形,每面宽0.26米,基础为须弥座,座刻覆莲狮子。经幢四面刻-,另四面刻“朱氏宗族图记”6个大字,其余小字漫漶不清,落款隐约有“大金”字样。经幢上刻八角流苏华盖,华盖之上刻仰莲并立四方柱,其三面各刻一佛,幢顶仿屋檐,其上有四节云盘基火焰宝珠顶光。经幢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经幢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佛像等,呈八棱形。石柱岗经幢保存较好,能真实反映经幢的特性。第七
蒋寨遗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蒋寨村南部。该遗址东西长850米,南北宽4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2004年8月发现,遗址时代为西周。以前修索河路曾发掘了一部分。在公路的两边断崖上发现有文化遗迹和遗物,2004年12月发掘,试掘5×5探方一个。遗迹有墓葬、灰坑,遗物有陶鬲、陶盆、陶罐等。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红陶较少,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可辨器形有鬲、盆、罐等。石器较少,有石斧、石锛等,磨制器。该遗址为一处大型西周早期文化遗址,西周时期遗址在郑州地区较少见,蒋寨遗址文化层堆积较厚,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第五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商隐墓位于荥阳市豫龙镇二十里铺行政村苜蓿洼自然村东南约500米,墓冢东低西高,呈棺木状,东西长10.4米,南北宽约10,米,高约4米,周长45米,墓冢西南的基部有一窄洞,仅可容身,看似墓道,实际是上个世纪中叶,当地百姓为躲避战乱而依墓冢挖下的隐身之洞。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多反映现实生活,揭露封建统治者昏聩腐败、勾心斗角,此墓对研究晚唐社会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