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村[Zhìfùcūn]位于向阳镇政府东南3公里处。东面靠山,西北与建国村相接,南面为拉林河,北依山。东经127°27′24″;北纬44°37′11″。现有居民503户,户籍人口2 168人。耕地面积2 950亩,其中水田1 620亩。
致富村在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时与丰产村合并,几个自然屯都沿拉林河北岸分布,河南即是吉林省舒兰市的金马镇。合并后村名为致富,此名是人民公社时期所起。管辖丰收、大崴子、畜牧场、砍椽沟、庆丰营5个自然屯。村委会驻地庆丰营屯。
庆丰营屯
庆丰营屯[Qìnɡfēnɡyínɡtún]位于向阳镇政府所在地东南3公里处。东面靠着摩天岭,西与建国村向阳山屯隔山为邻,南与舒兰市金马镇隔河相望,北面是山。东经127°27′24″;北纬44°37′11″。现有居民82户,户籍人口360人。耕地面积400亩,其中水田120 亩。
庆丰营屯三面环山,生态环境较原始,土地肥沃。清末时期有十几户人家散居在山脚下,他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因还有些人在山里种植人参(当地人称棒槌),故此地也被人们叫做棒槌营。伪满时期,日本人强制实行归村并户政策,将散户归到此处,取名庆丰营。
屯东3公里处有一山,名为摩天岭。海拔769米,是张广才余脉,也是向阳镇境内最高山峰。
该屯的许艳玲,任职于大庆市广播电视大学,教授职称。
许大梅,副教授,在哈尔滨市幼师高等专科学校任教。
于立晗,清华大学美术设计学院研究生。2016年考取博士研究生,专攻环境美术设计。
许洪军,广东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中文副教授,著有“心海放歌”诗集,收录其作品三百余首。还著有文集《心窗一叶》。
于桂贤,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先后任地理系党委书记、工会副主席等职。
砍椽沟屯
砍椽沟屯[Kǎnchuánɡōu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东南3.5公里处。东南与大崴子屯为邻,西北与庆丰营屯相邻,南与舒兰市金马镇隔河相望,北靠大山。东经127°27′24″;北纬44°37′10″。现有居民131户,户籍人口520人。耕地面积800亩,其中水田500亩。
砍椽沟屯始建于1934年,开荒立屯之人有赵永清、范祥民和陈才祖父辈等人。因此地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川,生长着适合做椽子的杨木、椴木。盖房子人家都到此地砍伐椽子,故人们称这里为砍椽沟屯。此屯原址在屯西一公里处,紧靠着拉林河。1956年发大水,将这个屯的大部分房屋冲毁,人们重新在地势较高的地方重建屯落。
该屯的王坤,解放战争时参加部队随“四野”到海南,最后任海南某县人大主任。
丰收屯
丰收屯[Fēnɡshōu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东南7公里处。东面是蛤拉河子林场山,西靠拉林河,南与沙河子镇东信屯相邻,西北与大崴子屯为界。东经127°33′24″;北纬44°34′06″。现有80户,户籍人口340人。耕地面积610亩,其中水田 320亩。
丰收屯原名老党家小屯,1953年建屯。因吉林省榆树县人党凤岐率亲属和王姓人来到此处建屯,开荒种地,建房安家,故始称老党小屯。人民公社时期,由大队支部书记范祥礼改名为丰收屯,寓意多打粮食。
大崴子屯
大崴子屯[Dàwǎizi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东南6公里处。东紧靠大山,西北与砍椽沟屯为邻,南面为拉林河,北依大山。东经127°33′24″;北纬44°34′06″。大崴子屯包括致富村和中源村两个村,南部归中源村管辖,北部归致富村管辖。致富村大崴子屯现有居民180户,户籍人口856人。耕地面积950亩,其中水田550 亩。中源村大崴子屯现有居民121户,户籍人口302人,其中汉族44人,朝鲜族258人。耕地面积2 194亩,其中水田2 194亩。
清末民初,郭万德的曾祖从山东省迁来此地居住。这里地势平缓,拉林河由东南流经此地,形成较宽的河面。河水较深,水流平缓,俗称“河崴子”,屯名因此而得。大崴子屯水资源条件好,朝鲜族人有种植水稻的技术,便来此地种植水稻,这里汉族人只会种旱田。大约在新中国成立前后陆续有朝鲜族人来这里开垦水田,形成汉鲜同住一个屯的现象。道南以朝鲜族人居多,道北多为汉族人。
畜牧场屯
畜牧场屯[Xùmùchǎnɡ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东5公里处。东与大崴子屯为界,南靠拉林河,西面和北面均靠大山。现有居民30户,户籍人口92人。耕地面积190亩,其中水田130亩。
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公社在此地建立畜牧场,以养猪、养牛为主。后来畜牧场解体,当时的住户在此形成屯落,归致富村管辖,人们称此屯为畜牧场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