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黑龙江 > 哈尔滨市 > 五常市 > 民意乡 > 明华村

黑龙江哈尔滨市五常市民意乡明华村概况

[移动版]

明华村[Mínɡhuácūn]位于民意乡政府所在地西北5.5公里处的丘陵浅山区。东邻中发村,西与常堡乡交界,北与卫国乡相邻,是民意乡的最北端。东经127°16′05";北纬44°57′54"。全村现有居民705户,户籍人口3 120人。耕地面积23 808亩,其中水田8 150亩。

民国时期,这里是一片荒山野岭,树木丛生,低洼地带全是“塔头沟”和“漂筏甸子”,人烟稀少,住户分散。有很多从关内逃荒到这里的百姓,就地取材,搭上个马架子,就在这里开荒种地。到了伪满时期,日本人实行归村并户,便形成了屯落。一开始叫青山村,归大房子区所辖(现永进村)。建国初期又改名为福新村,归前进乡(现前进村)所辖。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又改为明华管理区,归工农人民公社(现杜家镇)所辖。1961年民意人民公社成立后,这里又改作明华大队归民意公社了。1984年恢复了乡村制后,便称作明华村。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把以前划出去的五七村也划回了明华村。现管辖程家窝棚屯、陈家窝棚屯、单家围子屯、福安屯、蛤蟆塘屯、黄家围子屯、马家围子屯、平安屯、青山屯、双河屯、新立屯11个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在程家窝棚屯。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明华村形成了“南运,北转,西水,东旱”的经济发展格局,靠公路沿线的几个村庄,北边的村屯大部分劳动力已流转到城里务工。河西三个屯以发展水田为主项,河东打不成水井的几个屯,以养殖业和玉米生产为主项。产业结构调整后,村级经济迅速发展,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明华村党支部从2009年开始,在上级的安排下,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依靠广大村民的不懈努力,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使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省级文明村建设先进单位。

程家窝棚屯

程家窝棚屯[Chénɡjiāwōpenɡtún]是明华村村委会所在地,位于全村的正中心。东靠中发村的中厚屯,西靠新立屯,南靠蛤蟆塘屯,北靠福安屯。东经127°16′05";北纬44°57′54"。现有居民42户,户籍人口213人。耕地面积1 884亩,其中水田721亩。

民国时期,大户老程家从关内来这里开荒种田,搭建窝棚安家定居。那时这里只是一个山岗,周边全是树木。后来,胡匪遍地,东南1里地的老李家受不起恶霸郭聋子的欺负,也搬到老程家这里来居住,渐渐地搬来的户数多了,屯子也发展起来了。人们便以最早在此居住的程家命名为程家窝棚屯。

陈家街屯

陈家街屯[Chénjiājiē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北1.5公里处。东靠福安屯,西靠常堡乡金家屯,南靠程家窝棚屯,北靠双合屯。东经127°15′36";北纬44°58′30"。现有居民54户,户籍人口225人。耕地面积1 989亩,其中水田926亩。

陈家街屯原名陈纪街,1942年陈姓人家和纪姓人家从关内来到此地开垦土地,建房安家落户,建有一趟街的房子,人们称此地为陈纪街,后改为陈家街。慢慢的这两户都因家事离开了这个屯。虽然这里变成了其他姓氏的领地,但屯名仍为陈家街。

土地改革之后,已经故去的老支部书记谷云峰同志就带领村民不畏劳苦,战天斗地,改变了屯子一穷二白的面貌,近十年来,人们惊奇地发现,黄土岗的地底下有十多米的沙层,于是党支部就组织农户实行旱改水。组织人力协调贷款,打井配套。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实现旱改水8百多亩,昔日黄土岗,今日米粮川。

单家围子屯

驱车从五常市城东沿铁通路行驶10公里,北侧修筑一座铁门,这里便是明华村道口。下公路1.5公里的屯落就是单家围子屯[Shànjiāwéizitún]。这里与明华村委会所在地相距2.5公里。东靠平安屯,西靠前进村杨家窝棚屯,南靠吕大屯,北靠蛤蟆塘屯。东经127°16′19";北纬44°56′20"。现有居民56户,户籍人口235人。耕地面积2 680亩,其中水田715亩。

清朝末年,一单姓人家从江苏搬来此地开荒种地,修建房屋居住,为防土匪,在房屋四周筑起土围子,得名单家围子。1969到2001年间,单家围子屯曾是五七村(大队)的村委会所在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级把明华村南片的马家围子屯、单家围子屯、平安屯、蛤蟆塘屯四个自然屯,5个生产队划出去,成立了五七村。村名由当时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得来。1992年,五常市委书记高洪吉同志在这里创办了养殖基地,曾经是省级样板村。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这个村又并回明华村。

福安屯

福安屯[Fúāntún]位于明华村村委会所在地北1公里处。东靠黄家围子屯,西靠陈家街屯,南靠程家窝棚屯,北靠青山屯。东经127°16′19";北纬44°58′34"。是明华村最小的一个自然屯。现有居民35户,户籍人口165人。耕地面积 1 314亩,其中水田399亩。

1930年一邵姓人家从关内来到此地安家落户,开荒种地。后来张姓人家和骆姓人家也先后从关内来到这里居住,形成屯落。1946年土改后,打倒地主土豪,老百姓企盼过上安全美好的日子,取名福安屯。

村支书邵连珍同志从土地改革开始,就是老百姓的当家人。新成立以后,村里组织劳动力,在屯西头的场院盖起了小学校,就是明华小学的前身,当时叫福新二校,(福新一校设在单家围子)。上个世纪80年代,双河屯杨洪有同志在这里读书,后来担任绥化地区领导。

蛤蟆塘屯

蛤蟆塘屯[Hámotánɡtún]在村委会所在地的正南方1.8公里处。东靠吴家围子屯,西靠马家围子屯,南靠单家围子屯,北靠程家窝棚屯,原五七公路从村头通过。东经127°16′23";北纬44°57′01"。现有居民69户,户籍人口259人。耕地面积2 060亩,其中水田750亩。

蛤蟆塘屯始建于1941年,因此地后面是山,前面是河。每到汛期河水猛涨,春秋之际,蛤蟆甚多,故得名蛤蟆塘。最早沈姓和罗姓家族从关内来此居住,后其它姓氏逐渐搬来此处形成较大的屯落。

黄家围子屯

黄家围子屯[Huánɡjiāwéizitún]距村委会所在地东北1.5公里处。东靠新地号屯,西靠福安屯,南靠中厚屯,北靠青山屯,这里是明华村的东大门。东经127°16′55";北纬44°58′34"。现有居民108户,户籍人口472人。耕地面积3 892亩,其中水田327亩。

黄家围子也称黄烟屯,黄牛屯。伪满以前,因黄姓人家从关内来到这里占荒,开垦土地,建房居住并筑有土围子,故得名黄家围子屯。后来又搬来姓方的住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其他姓氏便多了起来,屯落渐成。

黄家围子屯是明华村最大的自然屯,当时分成两个生产小队。这里的村民吃苦耐劳,他们住在黄家围子,便在“黄”字上面下功夫,全屯专门种黄烟,最多卖过三十元一斤,因此也叫黄烟屯。改革开放以后,在上级提出发展“五色工程”时,这里又叫黄牛屯。黄牛存栏超过两百多头,占全乡之首。

马家围子屯

马家围子屯[Mǎjiāwéizitún]坐落在村委会所在地的西南方向2.5公里处。东靠蛤蟆塘屯,西靠五常镇太平庄屯,南靠杨家窝棚屯,北靠新立屯。东经127°15′22";北纬44°57′01"。现有居民77户,户籍人口384人。耕地面积1 729亩,其中水田1 020亩。

清末,马姓人家从关内来到此地,在程家窝棚屯西头盖了一个窝棚居住,取名马家窝棚。后来发现新立屯南边没有人居住,并且有未开垦的土地,便搬往那里。渐渐地其他姓氏也集聚在这里,形成了屯落,取屯名马家围子屯。

明华小学学子殷永江,曾任大连市市政府计委主任曾在这里居住。

平安屯

平安屯[Pínɡān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东南4.6公里处。东靠长岗屯,西靠单家围子屯,南靠民意中学,北靠敬老院屯。东经127°17′31";北纬44°56′20"。现有居民112户,户籍人口468人。耕地面积3 905亩,其中水田812亩。

平安屯在伪满时期居住的人就很多。原因是日本侵略者在东北修“三八”公路时,在这里设一个营部。当时这里的日本头目懂得如果把周边的老百姓得罪过深,自己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于是除了征粮征税以外,一般不去干扰。因而这里的百姓就比较平安,故得名平安屯。

青山屯

青山屯[Qīnɡshāntún]位于村委会所在地北3.2公里处。这里是民意乡的最北端,东靠卫国乡西安村屯,西靠双河屯,南靠福安屯,北与常堡乡的战家围子隔山相望。东经127°16′37";北纬44°59′24"。现有居民32户,户籍人口154人。耕地面积1 321亩,其中水田339亩。

青山屯始建于1952年,伪满时期叫杨青本屯。因当时大房子区区长杨青本在这里居住,故得名杨青本屯。杨任职期间,经常骑自行车往来,这在旧是很新奇的事情。人们议论纷纷,说:“两个轮子还不倒,真是怪事!”后来辽宁省黑山县的一些居民来到这里落户,屯落初具规模。因杨青本有两个名字,另名杨青山,故1959年改名青山屯。

双河屯

双河屯[Shuānɡhétún]在明华村的西北角,距村委会3.4公里。东靠青山屯,西同常堡乡的伞家店一水之隔,南靠陈家街屯,北边同常堡乡的大树林子屯隔河相望。东经127°15′36";北纬44°59′06"。现有居民65户,户籍人口289人。耕地面积2 006亩,其中水田1 856亩。

双河屯始建于1938年,最早叫双龙屯、蒲家围子。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雄汪雅臣将军率部队经常驻扎在这里,因汪部队起先报号“双龙”,故此地称双龙屯。后又因全屯姓蒲的人家居多,故改名为蒲家围子屯。新成立后,根据屯子两头各有一条河流通过的特点,而命名为双河屯。

双河屯地处低洼地带,这里开垦水田最早。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化时期,这里便是全村第一个水田队。

新立屯

新立屯[Xīlìtún]地处村委所在地会以西南1公里处的低洼地带。东靠程家窝棚屯,西靠五常镇太平庄田地,南靠马家围子屯,北靠陈家街屯。东经127°15′18";北纬44°57′36"。现有居民65户,户籍人口246人。耕地面积1 628亩,其中水田624亩。

新立屯始建于1944年,原名段粉坊屯。最早期一段姓人家在这里开个粉坊小有影响,当时劳力不够用,就招收关内来的流动户,屯落壮大,取名段粉坊屯,后来又称段家围子屯。直到文革时期改为新立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