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黑龙江 > 哈尔滨市 > 五常市 > 拉林满族镇 > 韩乡村

黑龙江哈尔滨市五常市拉林满族镇韩乡村概况

[移动版]

韩乡村[Hánxiānɡcūn]距拉林满族镇政府所在地北12公里。东邻营城子乡,西邻北土村,南邻太平村,北邻大沟村。东经126°32′10″;北纬45°19′16″。现有697户。总人口2 820人,满族人口1 720人。耕地面积18 219亩,全部为旱田。

韩乡村原归双桥子乡管辖,原有6个自然屯。到20世纪末,其中的小关家屯与小何家屯就基本上没有几户人家居住了,早已搬到韩乡主屯定居了。只剩四个自然屯。该村原属双桥子乡,2001年合并乡镇后,划归拉林满族镇管辖,同时又将原双桥子乡的民和生产大队所辖的两个自然屯大关家屯和小关家屯划归韩乡村管辖,因此现有6个自然屯。

建屯时都是京旗满人的佃户、或长短工,在佃主家的土地上建起了房子,由于几代人的繁衍生息,才发展成窝棚,窝棚名字都是以先在此立窝棚的姓氏命名的,之后没有改变,只不过在成立人民公社后,叫第几生产队而已。

韩乡村的何文儒出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满族,字进芝,青年时参加国民党军,在国民党军韩先弟部下任连长,中俄首山战争时韩先弟全军覆没,韩师长殉国,何文儒经过三天三夜突围幸存生还,升为少将师长,后被调到国民党国防部任中将高参,1985年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和黑龙江省委有关部门领导陪同来韩乡村省亲祭祖。

赵运岭,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军分区司令员,后调广西壮族自治区军区副司令员。

韩乡屯

韩乡屯[HánxiānɡTún]是韩乡村村委会所在地。东与大关家屯相距1公里,西与北土城子相距5公里,东南与王家窝棚相距2公里,北面到那家大榆树与白家中间距离都是1公里到1.5公里左右。东经126°50′10″;北纬45°19′16″。现有361户,总人口1 454人,其中满族人口939人。耕地面积6 514亩,全部为旱田。

此屯是原双桥子生产大队的第一、四、六生产队。清?乾隆九年(1744年),清政府第一批移民何氏家族迁来此地,何家主要有老大何恒山、老二何恒林、老三何恒顺。据说何家是满清官员索额图的后人,因此,此地就成了正黄旗头屯,正黄二屯是后黄旗,正黄旗三屯是现在的西黄旗。

为何索额图的后代姓何呢?起因是索额图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格尔纷参与太子谋反,全家被抄,后来官府开恩留下另一个儿子赫舍里,也有人叫阿舍里,所以后人也都姓何了。

老何家迁来此地,又为何叫韩乡呢?据说,老何家迁来后,跑马占荒,土地辽阔,人口繁多,于是当时官府就派人管理,主管就叫韩帽,官名就叫乡佣,因此此地就叫韩乡屯,现在此地还有韩乡坟。

为何韩乡有韩乡坟而没有姓韩的人家呢?据说,韩帽,也就是乡佣,仗势欺人,称霸一方,占据何恒山家的三间房,日积月累,双方矛盾加剧,最后双方发生械斗、拼杀,老何家最后打败韩帽,韩家离开了韩乡。

老何家三个儿子后来分了家,老二何恒林搬走,据说是去了辽宁寻根,并且还带走了何家家谱,老大恒山分得好地,也就是韩乡屯,老三恒顺分得南甸子叫白家窝棚、那家窝棚和南三门张家。

该屯的金老爷名叫金子伦,实际姓刘,官居高位,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

关瑞喜,青年时加入国民党军队,历任连长、团长等职,曾因为赵尚志提供子弹被判死刑,后因同僚保释复用。1948年围困长春时在郑洞国手下又被提升为团长,长春解放后被俘投降,在黑龙江省政协任职。

孙彦斌,曾任市委常委、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宾县县委副书记,宾县人大主任。

关文范,曾任五常市国税局局长,松花江地区国税局副局长。

孙景发,天津市委组织部,任办公室主任(厅级)。

赵 先,曾任中国石油工业部辽汉油田井下部机修厂组长、组织部部长、党委常委(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黄绍起,历任五常市城管局局长、五常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黑龙江省劳动技师学院校长。

大关家屯

大关家屯[Dàɡuānjiātún]位于韩乡村委会所在地东北1公里。东面与贺家油坊搭界距离2公里,南面与小关家相连,相距1公里,北面与连二红旗接壤,相距3公里。地处东经126°51′36″;北纬45°19′12″。

清?乾隆九年(1744年),从北京顺天府移民,开垦戍边的一批满族人落户到连二红旗,其中有一个叫哲景三的见此地平坦肥沃,便开垦了大量土地。由于地多经营不过来,便招一批汉人给他打工,招来的这些人中多数姓关,因为无正规房屋居住,便在此地里搭上窝棚居住,后来就将此地取名为关家窝棚屯。由于居住在北面姓关的人数较多,而且是先来此地的,而南面姓关的人数比北屯姓关的人数少,且是后来的,所以,便有了大关家屯与小关家屯之称。

该屯的关守义,在部队师级干部转业到海南省,任海南省海口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何景学,在部队是副师正团级,转业后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医药管理局任党委书记。

关 非,五常市医院主任医师(正教授)。

关文曾,哈市农委任法规处处长。

小关家屯

小关家屯[Xiǎoɡuānjiātún]位于韩乡村村委会所在地东1.5公里。东距贺家油坊2公里,西距韩乡屯1.5公里,东南邻贾家窝棚1公里,北距兴隆乡连二红旗3公里。东经126°49′37″;北纬45°19′05″。

大关家屯与小关家屯共有耕地6 210亩,都是旱田,总户数190户,总人口为750人,其中满族人数450人。

屯名来历见大关家屯。

大榆树屯

大榆树屯[Dàyúshùtún]位于韩乡村村委会所在地西北1.5公里。东北距那家窝棚1公里,南距韩乡屯1.5公里,西北距大沟村杨树林屯1.5公里。是原韩乡三队。东经126°49′12″;北纬45°19′23″。现有42户,户籍人口1 854人。耕地面积1 854亩,全部是旱田。

此屯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从北京顺天府草帽胡同迁来到拉林地区的移民所建。到19世纪初期刘春喜、刘荣喜哥俩由关内来到此地,开荒种地,而且家雇多名长、短工,此地人口便逐渐增多,形成屯落。因当时在村西面有一颗参天古榆树,枝繁叶茂,两、三个人合抱不过来,估计此树也有200~300年,所以取屯名叫大榆树屯。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期,一些迷信的人,将此树当做神树,经常来此树下烧香讨药,结果在一年春天的一个大风天,被一伙烧香讨药的人不小心给烧掉了,具体谁烧掉的无人知晓。

该屯的刘杰原名刘露远,曾在宋哲元的部队里当兵,1937年日寇大举进攻卢沟桥时他任112师672团团长,率兵阻击日寇,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头部受重伤仍指挥战斗,从此独把桥头,小刘杰的名字远近传开。后任115师独立旅旅长等职。建国后曾任东北森工局带岭局局长,办公厅副主任,部级视察员,离休后逝世。

那家窝棚屯

那家窝棚屯[Nājiāwōpenɡtún]距韩乡村村委会所在地北1.5公里。东边距白家屯1公里,西距大沟村杨树林1公里,北面距连二红旗屯3公里。东经126°49′37″;北纬45°19′59″。现有42户,户籍人口210人,其中满族人口186人。耕地面积2 441亩,全部为旱田。

据那国忠老人讲,他们先祖是从北京移民迁过来的。据上辈父母讲,他们是17世纪从连二红旗来到此地,到了18世纪初期在此地建窝棚。因为来时是跑马占荒,然后自己开荒种地,雇很多长短工,所以取名叫那家窝棚屯。此屯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被确定为韩乡生产大队第五生产小队。

18世纪末,先后又来了老孙家、老吴家、老关家、老马家,同时将老那家的土地租给他们耕种,土改时老那家曾被定为地主。

白家窝棚屯

白家窝棚屯[Báijiāwōpenɡtún]距韩乡村村委会所在地北1公里。西距那家窝棚屯1公里,北距连二红旗屯3公里,东南与大关家屯为邻。东经126°50′17″;北纬45°19′48″。现有62户,户籍人口221人,其中满族人口145人。耕地面积1 200亩,全部是旱田。

据现年70多岁的老人讲,大约在18世纪中早期,从北京迁来的满族人白英德在此建屯。有人说白家来时是种连二红旗哲景三的土地,属哲景三的佃户。也有人说,是种韩乡屯何恒顺的土地,是何恒顺的佃户。究竟是种谁的地大家都说不清。但在此立窝棚居住的是白英德。因此,取名为白家窝棚屯。此屯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为韩乡生产大队第二生产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