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黑龙江 > 哈尔滨市 > 五常市 > 背荫河镇 > 关家村

黑龙江哈尔滨市五常市背荫河镇关家村概况

[移动版]

关家村[Guānjiācūn]位于背荫河镇政府所在地北4.5公里处。西与营城子满族乡接壤,北与拉林满族镇和八家子乡接壤,南侧毗邻背荫河村和富有村。东经126°57′43″;北纬45°12′13″。现有540户,户籍人口2 156人,其中满族人口1 435人。耕地面积7 781亩,其中水田860亩。

关家村紧邻拉林满族镇和营城子满族乡。早在清朝时期,就有少数农民在此定居。清•乾隆九年(1744年),清政府自京都移旗民来此建屯垦荒之后,本地的人口户数不断增加,满族人口占八成以上。

“郭一口,马一匹,三关六赵曹半屯”,指的是满族姓氏中比较集中的几个姓氏。关家村关氏居多,因此曾叫关家窝堡。“关家窝堡”这个老名字一直叫到1958年。公社化时期,关家窝堡改成新建大队。下辖6个自然屯,分别变成六个生产小队。1976年更名关家村。

关家村现在是背荫河镇唯一的一个满族村。下辖6个自然屯:大关家屯、小关家屯、对刘家屯、陈北窝堡屯、韩家窝堡屯、柳树湾屯。村委会所在地设在大关家屯。

大关家屯

大关家屯[Dàɡuānjiātún]位于背荫河镇政府所在地西北4.5公里处,是关家村的村民委员会所在地。东邻八家子乡黑牛圈村单家屯,西北邻陈北窝棚屯,南邻小关家屯,北邻八家子靠山屯。东经126°57′43″;北纬45°12′13″。现有92户,户籍人口370人,其中满族人口220人。耕地面积1 300亩,其中水田300亩。

原归属八家子靠山村管辖。据老辈人讲,此地曾叫白狐窝堡,据说经常有白毛狐狸在附近出没。清•乾隆九年(1744年),满族人自京都移民来到拉林南老营后,以关姓为首的几个家族来到此地落脚定居,在此跑马占荒,建立屯基。最初搭建窝棚居住,所以曾叫关家窝堡。后改名关家屯。到了清•光绪六年(1880年),汉族人口闯关东来此的逐渐增多,又在该屯南侧1公里处安家落户,故将此屯改名为大关家屯。

小关家屯

小关家屯[Xiǎoɡuānjiātún]位于关家村村委会所在地南1公里处。东邻柳树湾屯,西邻哈五公路,北邻大关家屯。东经126°57′45″;北纬45°11′40″。现有68户,户籍人口260人,其中满族196人。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230亩。

清朝,只有几户闯关东来的汉族人在此地垦田定居。到了民国31年(1942年),有一个外号“关二印子”的,从大关家屯搬来此地,在此开荒种地。因此地距大关家屯只有1公里,故将此屯取名为小关家屯。

陈北窝堡屯

陈北窝堡屯[Chénběiwōbǔtún]位于关家村村委会所在地西北1.5公里处。东北邻八家子乡黑牛圈村,西邻哈五公路,东南邻大关家屯,西北邻对刘家屯。东经126°57′01″;北纬45°12′28″。现有户数106户,户籍人口360人,其中满族人口235人。耕地面积1 450亩。

陈北窝堡屯最初叫陈家窝堡,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陈氏家族的祖辈陈美随满人的移民大军来到此地,在此扎根定居,开垦大量的荒地。后辈陈玉山发展成为屯中一户大地主,在屯中很有声望,加之陈姓较多,故将此屯称为陈家窝堡屯。因为周边称这个窝堡那个窝棚的屯名较多,陈家窝堡又位于主屯大关家窝堡北侧,所以又称为陈北窝堡屯,简称陈北屯。

对刘家屯

对刘家屯[Duìliújiātún]位于关家村村委会所在地西北3.5公里处。东面是八家乡的靠山村靠山屯,西面是营城子满族乡古榆树村,西北面紧邻拉林满族镇新阳村。东经126°55′55″;北纬45°12′49″。现有112户,户籍人口440人,其中满族人口120人。耕地面积1 530人。

对刘家屯最初归营城子满族乡古榆树村管辖。1998年以前,对刘家屯一直叫对王家屯。相传,伪满时期王兴武从关内搬来此地,在此开垦大量的荒地,雇佣很多佃户和长短工为其耕种,而他的佃户中也有一户姓王的,这两户王姓人家均是屯西头两条街的头一家,那时候满族居住地都乐于以姓氏命屯名,于是将此屯称作对王家屯。

屯西二百米就是哈五公路和拉滨铁路,两条交通大动脉在背荫河到拉林区间是并行最紧密的一段。尤其在位于对王家屯一带路段即直又平,因此车速都非常快。九十年代起,每隔二三年屯中就会发生一起因交通导致的死亡事故,而且每次都成对的死亡,当发生三次交通死亡事故后,屯中开始散布谣言:认为罪魁祸首就是对王家这个名字不吉,谐音“对亡”。于是屯中百姓联名呼吁,对外公告,改对王家屯为对刘家屯,意为“留住”之意。1998年公路设立地标时开始启用对刘家屯名称。

韩家窝堡屯

韩家窝堡屯[Hánjiāwōbǔtún]位于背荫河镇政府所在地西北4公里处,距关家村村委会所在地西1.5公里。东邻大关家屯,北面邻陈北窝棚屯,南邻营城子满族乡营城子村。东经126°56′37″;北纬45°11′55″。现有90户,户籍人口385人,其中满族255人。耕地面积1 500亩,其中水田60亩。

此屯是满族人跑马占荒的集居地。民国时期,关氏家族从山东省逃荒来到此地,在此开荒种地,建立屯基。初时搭建窝棚居住,后聚集此地生活的居民逐渐增多,此地形成屯落。故称作关家窝堡屯。但时间长了易与大、小关家窝堡混淆,为了便于区分,将当时屯中唯一一户人称“韩老五”的大地主的姓氏做为立屯名称。从此,屯名改为韩家窝堡屯。后来韩家人逐渐搬离此地,该屯中至今已没有姓韩的了,但是韩家窝堡的名字却传了下来。

柳树湾屯

柳树湾屯[Liǔshùwāntún]位于关家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南2公里处。东邻富有村杨胡屯,西邻小关家屯,南邻哈五公路。东经126°58′49″;北纬45°11′38″。现有72户,户籍人口288人,其中满族人口166人。耕地面积1 050亩,其中水田330亩。

此屯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相传,此地建屯之前,并没有几户人家。有一户回族人,姓李,人送外号“李大牤子”,所以附近的人们便管这个地方叫做李大牤子屯。距这个屯东北5里处有一个屯子叫单家窝堡的,归八家子乡管辖。时间长了,李大牤子屯的人觉得单家窝堡的名字和本屯名字犯冲,因为“单”和“骟”谐音,牤子忌讳“骟”字,于是提议改屯名。因此地有一条水沟转弯处长有一排柳树。后来,来此居住的人家大都选在后方高岗平整地方建房,此地自然就形成了两个居住群体。为了便于区分居住地,将靠近柳树的那些人家叫前柳树湾,后建房居住地叫后柳树湾。建国初期,这两处都以“前柳树湾”称呼。公社化时期统称为柳树湾二队,1983年改为柳树湾屯。此屯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