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村[Fùjiācūn]位于八家子乡政府所在地东南11公里处。东隔阿什河与阿城区相望,西邻大亚屯村,南与二河乡相邻,北与东兴村相邻。东经127°16′40″;北纬45°20′22″。现有551户,户籍人口2 100人。耕地面积11 562亩,其中水田145亩。
新中国成立初期,名为永兴村,由高台子屯、大灰堆屯、付家油坊屯、常兴屯、南通沟屯、毛家屯、青杨沟屯、白家围子屯、六间房屯、烟囱砬子屯10个自然屯组成。当时村委会设在高台子屯。初级社、高级社时期名为红胜社,为(上述除六间房屯外)9个自然屯组成。由于六间房屯户数较少,划拨到白家围子屯和烟囱砬子屯居住。然后又从二河乡划拨回分水岭屯,故所属还是10个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在南通沟屯。人民公社化时期分为红胜大队和红利大队。红胜大队5个自然屯:毛家屯、青杨沟屯、南通沟屯、白家围子屯和烟囱砬子屯;红利大队有高台子屯、大灰堆屯、付家油坊屯、常兴屯、分水岭五个自然屯。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利大队改为红卫大队,改革开放以后红卫大队改为富家大队,以后为富家村。2001年与南通沟村合并,还以富家村为村名。
南通沟屯(土墙院)
南通沟屯[Nántōnɡɡōutún]位于八家子乡政府所在地东南11公里处。东南面是白家围子屯,西与高台子屯接壤,南邻大灰堆屯,北面是毛家屯。东经127°18′18″;北纬45°19′36″。现有78户,户籍人口320人。耕地面积1 900亩,全部为旱田。
此地原名“土墙院”。很多年前,老尤家从关内逃荒来到此地,在此开荒种地,建立屯基。由于此地人口逐渐增多,便常有土匪来此地骚扰。为防土匪,老尤家便在四边修建土墙,故名土墙院。后来由于此地是通往山里的必经之路,便将此屯改名为南通沟屯。
该屯的艾福平,曾任职外交部。
白家围子屯
白家围子屯[Báijiāwéizitún]位于富家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南1公里处。东与烟囱砬子屯相邻,西面与大灰堆屯、南通沟屯接壤,南面是富家村的付家油坊屯。东经127°18′18″;北纬45°19′36″。现有59户,户籍人口214人。耕地面积1 202亩,其中水田30亩。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前后,山东白氏家族兄弟二人携妻带子迁来此地,在此开荒种地,建立屯基。到了第二代白老俊时,家族兴旺起来,之后便招来土匪。为防土匪,白家就带领屯中居民伐树,建起来高高的栅栏。于是屯中及附近的居民都将此屯称为白家围子屯。
常兴屯
常兴屯[Chánɡxīnɡtún]位于富家村村委会所在地南3公里处。东北面是付家油房屯,西邻大亚屯村西南屯、老虎沟屯,南与分水岭屯接壤,北与大灰堆屯相邻。东经127°15′;北纬44°10′。现有56户,户籍人口194人。耕地面积925亩,其中水田20亩。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为躲避战乱,祖籍山东的几户人家逃难出来,几经辗转,来到这里,伐木开荒,定居下来,建立屯基。屯西有个山叫“长岗”,屯民看着这个南高北低的山岭,就把屯子叫了长岗屯。后来人们戏称长脖子岗,屯里人觉得不太好,就将屯名改为常兴屯,有常年兴旺的意思。
分水岭屯
分水岭屯[Fēnshuǐlǐnɡtún]位于富家村村委会所在地南5公里处。东邻二河乡平房店村一棵松屯,西面是大亚屯村老虎沟屯,北面是常兴屯。东经127°15′;北纬45°10′。现有35户,户籍人口142人。耕地面积1 127亩,全部为旱田。
分水岭屯原来叫王维山围子。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前,王家从山东逃难而来,因为这里森林茂密,交通不便,比较隐秘。“围子”就是木栅栏,用于防野兽和土匪。解放后,因为与二河乡临界有山叫分水岭,就将屯名改为分水岭屯。
该屯的抗联英雄孙禄,他身材矮小,行动敏捷,善于奔跑,他是抗联部队里重要的交通员,主要负责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之间的联络工作。文革期间,曾被诬陷叛变,后来冯仲云写信担保,才得以幸免。
付家油坊屯
付家油坊屯[Fùjiāyóufánɡtún]位于富家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南2.5公里处。东邻阿城的西泉眼水库,西北面是大灰堆屯,南与常兴屯接壤,北邻白家围子屯。东经127°18′31″;北纬45°18′08″。现有89户,户籍人口331人。耕地面积1 757亩,全部为旱田。
清•光绪五年(1879年),付家从山东来到这里开地、伐树、建屋,将黄豆、麻籽榨油食用,豆粕、麻子粕做饲料,喂家畜。自己用不了的,就外卖。于是附近散居的农户逐渐聚居此地,此地形成屯落,屯名就叫付家油坊屯。
毛家屯
毛家屯[Máojiātún]位于富家村村委会所在地北1.5公里处。东邻西泉眼水库,西与青杨沟屯接壤,南面是南通沟屯,北面是东兴村社办林场屯。东经127°16′37″;北纬45°21′02″。现有35户,户籍人口122人。耕地面积896亩,全部为旱田。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毛氏家族是最初在这里定居的,他们携家带口从山东逃荒来的,到此后主要以种地为生。之后其他姓氏人家也陆续搬来此地居住,此地便形成屯落,但仍以毛姓人口居多,因而称此屯为毛家屯。
青杨沟屯
青杨沟屯[Qīnɡyánɡɡōutún]位于富家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北1.5公里处。东与毛家屯相邻,西面是康家炉村的康家炉屯,南与高台子屯接壤,北面是闫乡屯和社办林场屯。东经127°15′19″;北纬45°20′57″。现有65户,户籍人口270人。耕地面积1371亩,全部为旱田。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左右建屯。屯北的山坡上是一望无际的大青杨(一种杨树),屯中居民主要在山间平地建屋,因此取名叫青杨沟屯。
大灰堆屯
大灰堆屯[Dàhuīduītún]位于富家村村委会所在地南1.5公里处。东邻白家围子屯、付家油坊屯,西北面是高台子屯,南与常兴屯接壤,北邻南通沟屯。东经127°17′07″;北纬45°19′04″。现有54户,户籍人口236人。耕地面积1 374亩,其中水田45亩。
清•咸丰十年(1860年),宋家随着闯关东的流民来到这里,看到这里有山有水,便在此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种植、采集等。到了清•宣统二年(1910年),定居此地的人口增多,已形成屯落。因宋家对家人和后来迁来的居民要求:烧过的柴草灰都倒在屯子西面。一方面是为了屯子的重心(屯子东高西低,过去人讲风水),另一方面预示着家族兴旺,长久不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一座大灰堆,于是屯中和附近的居民都将此屯取名大灰堆屯。“灰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痕迹,几十平米的样子,现在已不见了。
高台子屯
高台子屯[Gāotáizitún]位于富家村村委会所在地西南1.5公里处。东南邻大灰堆屯,西面是大亚村丁家岗屯,南面是大亚屯村何家屯,东北与南通沟屯接壤。东经127°15′50″;北纬45°19′32″。现有48户,户籍人口220人。耕地面积912亩,其中水田50亩。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赵家最早从山东逃荒来到此地,在此开荒种地,垦田定居。后有杨家等其他姓氏家族迁入,此地逐渐成为屯落。因屯子四周地势偏低,所以就叫高台子屯。
烟囱砬子屯
烟囱砬子屯[Yānconɡlázitún]位于富家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南3公里处。东邻阿城的西泉眼水库,西与白家围子屯接壤,西南面是付家油坊屯,北与东兴村大井泉子屯相邻。东经127°21′33″;北纬45°19′35″。现有42户,户籍人口134人。耕地面积828亩,全部为旱田。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张氏家族最早从关内逃荒来到这里,以伐木、采石、种地为生。后散居在附近的农户逐渐向此地靠拢,此地便形成屯落。因屯子南面有一个很高的石头砬子,形似烟囱,以此得名烟囱砬子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