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者在潘家峪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血案,全村1700口人中有1230名惨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潘家峪人民没有被-吓倒,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亲人的尸体,拿起武器,继续斗争。为了纪念发生在1941年1月25日潘家峪村的大惨案死难的同胞,解放后,有关部门对潘家峪惨案遗址的保护和利用,1952年唐山专署拨款,修建了村南陵园,陵园内有四座坟茔,一座纪念碑,一座祠堂。1972年原丰润县人民政府投资建馆,当时叫潘家峪革命纪念馆,建有展室8间,文物库房和办公用房6间,总计430平方米。1995年潘家峪惨案遗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名更定为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并开始新馆的建设。新馆从1997年开始筹
李运昌旧居位于丰润区火石营镇潘家峪村。1940年到1942年,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经常居住在潘家峪村东沟的两间草房内。草房为石砌墙、木檩椽,板门对开,纸糊窗棂。他在这里召开军事会议、分析斗争形式、制定作战方案。后来,由于敌人多次偷袭,潘家峪群众为了--的安全,在潘记家后院挖了一个地洞,李运昌来时就居住在此处。长河峪村李运昌旧居位于迁西县洒河桥镇长河峪村。长河峪村是革命老区村,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地下党经常活动和工作的地方,化名“南洋”。为了领导抗日斗争,冀东军区司令李运昌同志经常在该村村民张万义、张显庭、张显富等家居住和工作。有一次,正赶上日本鬼子扫荡,李运昌同志立即转移到黑窝子村东山上的密林草丛中隐蔽,使日本鬼子扑了空,他本人也逃过
潘家峪烈士陵园位于丰润区火石营镇潘家峪村南。潘家峪惨案发生后第二天,冀东党政军领导到潘家峪村,组织邻村群众把惨案遇难者进行安葬。因无法辨别姓名、年龄,只好按照男、女、童3类,堆成4座大坟,从南到北按童、女、男、男排列,以此来纪念在惨案中壮烈牺牲的乡亲们。潘家峪烈士陵园坐东朝西,东西长63.2米,南北宽50米,占地面积3160平方米。北面建有5间祠堂,内设惨案死难者名单。祠堂东南是4座烈士墓。祠堂西南是惨案纪念碑,刻有“遗恨万古”4个大字和碑文。碑西南是纪念塔,刻有李运昌、张明远、李楚离3位冀东老领导题词,分别是:“潘家峪死难烈士永垂不朽”、“潘家峪死难英雄光辉永照”和“烈士英灵,浩气长存”。潘家峪烈士陵园被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节振国旧居位于丰润区火石营镇潘家峪村。节振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秀战士,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他14岁进开滦赵各庄煤矿当工人,在党组织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1938年3月,参加开滦煤矿大-,任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大队长。5月,刀劈日本宪兵,组织工人抗日游击队。7月,参加冀东抗日暴-动-,任冀东抗日联军第二路司令部直辖特务第一大队(工人特务大队)大队长。从此,节振国率领部队活跃在开滦矿区和广大农村,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威震冀东。1938年8月,节振国把他的母亲、妻子和3个孩子全部接到潘家峪村。直到1940年8月牺牲,节振国一直居住在这里。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位于唐山市丰润区东北30千米处,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抗日战争时期,潘家峪是冀东分区和丰滦迁抗日联合政府所在地。1994年,潘家峪惨案遗址被河北省政府确立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投资重建了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坐落在村中部,东与“潘家大院”相望,整个建筑为灰白色的二层楼房,朴实大方,庄严肃穆。纪念馆内用图片、文字、文物及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展示了潘家峪人民的抗日斗争史和惨案发生的全过程。内部有序厅、主厅、尾厅和音像放映厅。馆内现有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1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