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广东省 > 梅州市 > 五华县 > 华城镇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文化旅游景点

[移动版]

狮雄山遗址

狮雄山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塔岗村狮雄山的南面山岗。属西汉南越国时期。1982年发现。遗址面积1万多平方米。1984~1990年发掘768平方米。在山岗东面平台揭露出一处回廊形宫殿基址,东回廊依山势而筑,北高南低,全长34米,内宽2米,廊外侧为土筑墙体,墙高0.5米~1.3米不等,宽1.6米,外沿用河卵石砌散水面。墙内有柱洞遗迹,柱距2米~2.5米。南回廊残长11米,北回廊残长17米,宽度不明。三面回廊围绕着一处高台,主体建筑已被毁,各处回廊均有通向高台的踏步台阶。整体面积约为1400平方米。遗址内出土大量绳纹板瓦、筒瓦,内壁有乳点纹。有少量瓦当,饰卷云箭镞纹,个别中心有“定”字反文。出土陶器有罐、盒、碗、盂、网坠、纺轮等,纹饰以方格

李威光故居

李威光故居位于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李威光是广东历史上六名武状元之一,历任御前待卫、广西提标左营游击、浙江黄岩镇压镇标水师中军游击、福建烽火门参将、闽安协副将、南澳总兵等职,晚年因病归乡。李威光一生精于海战,屡平海寇,抗倭保台,战功显赫,诰封四世武功将军。该屋为三堂、四横、一围龙,是典型客家民居。屋门前有禾坪、照墙、转斗门和月池。整座建筑为灰、砂夯筑墙体,木桁桷悬山瓦顶,建筑保存完好。堂屋内仍保留李状元练武用过的长2.5米、重64公斤的铁关刀和武石,以及御赐或名家馈赠的《状元及第》、《御前侍卫》、《会元》、《进士》、《世爱国恩》、《世受恩伦》等金木雕匾额。1994年9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六

东征军政治部旧址

东征军政治部旧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十字街石柱塘边的曾氏宗祠。祠建于清末,为面阔五间、深三进、四合院式建筑,灰沙夯筑墙体,灰沙或石砖地面,悬山顶,建筑面积420平方米。门墙和厅墙上,嵌有人物故事的石浮雕工艺,技艺精巧,构图独特。 1925年2月,东征军第一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进驻五华县城华城镇时,军政治部设此。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住在离此不远的县政府职工宿舍。东征军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动员五华中学师生起来革命,揭发-污吏,打击土豪劣绅,推举民主人士温其藩出任县长,组建了五华县民主革命政府。 现建筑保存尚好。 1994年五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屋背岭遗址

屋背岭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维西柯树櫪村后。年代为东周时期。1992年发现。1993年发掘410平方米。在山岗的西部发现一座墓葬,长方形墓穴,随葬品有陶器罐、钵、碗、器盖等。山坡南面的文化层最厚1.5米。出土遗物均为陶器,以泥质陶为多数,器类有瓮、罐、瓿、碗、钵、盂、杯、器盖、垫、纺轮、器座及动物塑像等,平底器多,凹底器少。纹饰有夔纹、勾连雷纹、云雷纹、圆涡纹、方格纹、细方格纹、编织纹、菱格纹、席纹、曲折纹、篦点纹、弦纹等,部分为组合纹。多见刻划符号。陶垫的出现,暗示这里有制陶作坊的存在。

华城东征军政治部旧址(宗圣祠)

华城东征军政治部旧址(宗圣祠)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年代为清,属于古建筑。2015年2月5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华城东征军政治部旧址(宗圣祠)为第三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一戴氏宗祠(桂园围)

新一戴氏宗祠(桂园围)位于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新一村,年代为清,属于古建筑。2016年6月29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新一戴氏宗祠(桂园围)为第四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华城城隍庙

华城城隍庙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十字街西。明洪武四年(1371),主簿李仁始建。永乐九年(1411)典史袁必贵重建(仅一堂)。正德六年(1511)知县杨继宗扩建,嘉靖年间知县李德用重修。万历中知县张大光添建燕寝斋房,天启二年(1622)署县事金汝和重修前堂,六年(1626)知县潘藻修燕寝斋房,崇祯十一年(1638)诸生徐即先等倡众重修。清顺治初贼陷城毁庙,顺治九年(1652)知县章士贞重建,康熙二年(1663)管所守备王世宦修正堂,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县常德重建,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上中堂。现此庙为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内设小院、天井,通风透光良好。2010年12月被公布为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

龙颈坑窑

龙颈坑窑位于五华县华城镇河子口老柏塘山南坡。年代为南宋至元。1992年发现,同年发掘230平方米。据调查,南坡分布有5座龙窑,其中一座,长约35米,宽约2.2米,但未清理窑炉。文化堆积厚0.5米~1.1米,出土大量已残破的匣钵、垫环、垫饼及窑砖,在一些匣钵内还有不少瓷器,均已变形、残破,或烧结粘附于匣钵内。匣钵有漏斗形、圆筒形多种型式及匣钵盖。瓷器器类有碗、盘、碟、盏、灯盏、杯、壶、罐、擂盆、器盖等,以碗、盘、盏为大宗,瓷质坚硬,洁白,釉色以青釉为主,包括青黄、青绿、青白等,个别为酱釉。其它还有陶罐、板瓦,应是窑场使用的器物。推测该窑的主要年代在南宋,至元代期间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