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晖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华盖里,为我国南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素有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盛誉,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布局既能吸取苏州园林艺术精华,又能因地制宜,环境以清幽自然、秀丽典雅见称。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园林文化随笔集《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中,对顺德“清晖园”有详尽描述。清晖园,位于广东省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园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园林经龙氏数代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清晖园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或称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
顺德区博物馆成立于1980年,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于201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一直以来,顺德区博物馆坚持开放接待观众,开展文物普查、征集工作,负责收集、整理、收藏、研究顺德区历史文化资料和具有科研价值的文物、标本等。截至2018年12月,顺德区博物馆馆藏共9421件(套),包括国家二级文物86件(套),三级文物2010件(套)。2013年12月,位于顺德新城区的顺德区博物馆新馆向市民免费开放,总建筑面积约27000㎡,陈列展示区域面积约9484㎡。馆内设有“顺德人顺德事”基本陈列和顺德祠堂历史陈列,还有“顺德美食”、“文物”、“书画”、“李小龙”、“粤剧曲艺”等专题展厅,以及育婴保健室等各类服务及功能区。新馆开放后,顺德区
据说:“未有顺德,先有宝林;考之志乘云:其先海滨一孤寺,始建于五代之南汉殇帝光天一年(公元942年),历今千余年。如今太平山西麓的宝林寺是1996年易地重建的,它左环德胜河,右临旧寨和清云双塔,占地十二万平方米主体殿阁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古朴庄严。拾级而上,有山门,分列两旁有哼哈二将,天王殿、鼓楼、钟楼、九龙壁、斋堂、客堂、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罗汉堂、碑廊、僧舍、藏经阁……一座比之原址更为壮丽的佛教丛林成为顺德乃至佛山的人文景观。登临回首,人间繁华尽收眼底。宝林寺传承法统,是属临济宗,宝林寺的诞生,则奠定了宝林寺在岭南佛教史上的地位。原顺德宝林寺位于顺德大良镇南门外凤山南麓,山如凤凰般蜿蜒绵亘,树木葱茏,苍翠峭拔
顺德演艺中心是顺德文化中心建筑群之一,是一座综合性大剧院,是顺德区文化建筑的重点项目,是佛山市承办第七届亚洲艺术节的重要会场之一。该工程建筑总面积约3.2万平方米,由大剧院、音乐厅和附楼三部分组成,其中,大剧院有1500个席位,分为地下3层(-12米),地上6层(建筑高度36米),音乐厅有500个席位。大剧院和音乐厅分别配备有现代化的舞台机械、智能化、灯光、音响等设备,建成后大剧院可举办大型交响乐、歌舞剧、戏剧、戏曲等综合性演艺活动,音乐厅可举行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现代音乐等表演活动。顺德演艺中心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顺德人与水的密切关系,其西南面规划建有一个面积为5万多平方米的人工湖,主体建筑大剧院设计造型为船型,墙体采用天然铝合板
顺峰山公园是顺德区“青、碧、蓝”建设重点工程和城市化建设的主要配套工程,是集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景区。于1999年开始兴建,至2002年3月已完成主入口广场、五行桥、石牌坊、九曲桥、玉带桥、迎春亭、青龙阁、环湖路、环山路及两大湖的挖湖工程等多项工程的建设。2004年着重推进了桂海芳丛、汀芷园、步云迳、南薰别馆、雅正园等五个景区,以及环湖路沿线绿化工程的建设,已于2004年国庆期间对市民开放。公园的建设采用山水相依、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建园手法,以不破坏原有山林、水体资源为原则,依据山势地貌自然形成了相互联通青云湖区和桂畔湖区两大湖区。其中,青云湖区,含有岭南及江南风格的园中园的大型中国古典风格园林,主要由前广场、
顺德图书馆建馆于1957年,目前馆舍位于顺德新城区文化中心广场,于2003年启动建设,2005年完成主体工程,2009年5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8306平方米,设计藏书量为100万册,设置阅览座位1500多个。馆舍采用智能化设计,按照“技术领先”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规划,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的大开间布局,曾获由美国建筑师协会和美国图书馆协会共同颁发的“2007年图书馆设计奖”,连续五次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并荣获“全国文明图书馆”等称号。顺德图书馆为区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一直以来,顺德图书馆都以“服务”为工作重点,以“立足大良,辐射全区;面向大众,服务基层”为宗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以区图书馆为中心,镇街成员馆、
顺德糖厂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顺峰居委沙头村。1934年陈济棠兴办地方实业时,投资330万元建成。捷克斯可达工厂连工包料承建,制糖设备来自捷克。尚存四栋早期厂房:制糖车间、压榨车间和成品糖仓库两间。制糖车间长35米,宽20米。钢框架结构,共用32根工字钢柱,把厂房分成宽4开间,长7开间。钢柱上有圆头铆钉。大跨度钢桁架上盖铁皮顶。空心红砖上有“永”、“广州小港”、“永利砖厂”等铭文。成品糖仓库两间,各长22米,宽40米。压榨车间长24米,宽45米。均为钢框架结构,以空心红砖砌墙。建筑作为全国第一批现代化甘蔗糖厂,并保存了助晶箱、桔水罐等早期设施,是见证广东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珍贵实物。顺德糖厂是中国第一批机械化甘蔗制糖企业,有“
大良罗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文秀居委蓬莱路,是大良北门罗氏的祠堂,号称“本原堂”。始建于明代,历经重修,其石雕、木雕、梁架等均保留典型的晚清建筑风格。坐东北向西南,原三路建筑布局,中路原三间三进,现存中路头门。头门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龙舟脊,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面阔三间16.8米,进深两间7.8米,前设三步廊。以瓜柱、柁橔、斗栱承托梁架及檩条。墙楣上绘饰多幅彩画。门枕石浮雕龙纹。大良罗姓在岭南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祠堂内曾开设顺德较早男女同校的学堂—本原学堂,现为本原幼儿园使用。头门垂脊采用双重脊,颇具特色,比较罕见,为研究顺德晚清祠堂提供了新的样式。2006年10月25日,罗氏大宗祠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顺德青云塔位于顺德市大良镇神步岗,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原名神步塔。因岗下有青云路直抵县城东门,故俗称青云塔。塔平面为八角形,外观七级,楼阁式砖塔,高45.4米。塔底层边长3.3米。县志载:“塔高十有二丈,七级,级有扶梯,可登临,八角皆铁凤衔钟,风来声闻十里”。塔基转角处砌托塔力士,为粗面砂岩雕刻,线条粗犷有力。第四层门额上嵌“三元挺秀”石匾,落款为:“万历壬寅秋八月吉旦”。是明万历三十年建塔的物证。塔身柱枋外皮灰料搀和朱砂,色彩古雅,历久不褪,俚语称“青云塔与(许)新不与旧”。1985年维修。1991年顺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岩野墓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北区居委观光市场内。历经清道光、咸丰年间、民国二十二年(1933)、1987年冬多次重修、重建,现存民国建筑风格。墓园坐西向东,占地90.9平方米。由牌坊、墓及四通碑刻组成。墓为圆锥形,由水泥建造,直径3.5米。牌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混凝土牌坊,建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廿二年,额枋正背面各阳饰“陈忠愍公墓园”或“天地正气”。 柱顶饰有云纹及瑞兽。墓主陈邦彦(1603-1647),字会份,号岩野,顺德龙山人,为明末抗清英烈,被誉为 “岭南三忠”之一。庙内的《陈岩野先生纪念碑》等碑刻,对研究陈邦彦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6年10月25日,陈岩野墓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秀钟楼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文秀居委钟楼公园内。兴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保存明建筑风格。坐南向北,总宽8.6米,总深9.2米。钟楼为四角重檐攒尖顶,正脊顶上饰宝珠,岔脊处置脊兽。灰碌筒瓦,素胎瓦当、滴水剪边。以四根木柱支承上檐,以十二根八棱形鸭屎石柱承托下檐。鸭屎石覆盆形、红砂岩仰莲、覆盆复合形柱础。钟楼基座由红砂岩石构筑,开拱道贯穿东西。楼内铜钟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铸,上刻乾隆二十九年、康熙三十年落款的四幅铭文。钟楼是顺德仅存的古代钟楼,且建筑和铜钟保存情况较好,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2006年10月25日,文秀钟楼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顺德西山庙原名关帝庙,因建在顺德西山(凤山)山麓,故俗称西山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历经重修、拓建。庙依山而建,面向东北,主体建筑沿纵轴线排列为山门、前殿、正殿二进,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山门面阔五间,脊顶通饰石湾陶塑双面组画,均为《三国演义》故事题材,人物古朴传神。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县西路西山(凤山)麓上开放时间:8:00-18:00门票/开放时间:5元,8:00-18:00开放。
人民礼堂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文秀居委文秀路梯云岗上。1958年始建,1960年12月开放。1958年至1984年曾作为顺德县(市)会堂场所。坐东向西,为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会堂可召开5000人会议,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县级会堂。主体建筑上盖为跨度55米、高25米的钢筋混凝土薄壳拱顶,平面呈八边形,周围的建筑高5层(正面6层)。堂内水泥台阶,以砖混柱子支承。人民礼堂曾是顺德标志性建筑,记录了顺德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06年10月25日,人民礼堂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塔又名旧寨塔,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苏岗居委太平山上。建于明代,清道光十一年(1831)、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25.6米。底层边长4米。用牙砖叠涩出檐,纤细小巧,如环带围绕塔身。第三层东、西两面嵌隶书石匾两块,东刻“天门瑞气”,西刻“震旦圆光”。1945年2月19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顺德大队五位战士在此抗击日伪军,称为旧寨塔之战。塔身尚存当时弹痕。该塔是研究明代岭南建筑及广东抗日战争历史的实物资料。2006年10月25日,太平塔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位于大良镇环城路。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原建在梯云山麓,明隆庆四年(1570年)迁建于现址。楼为木石结构,结石为台,下阙为门,可通车,上架16楹为楼,重檐四柱。清康熙二十九年(1890年)重修钟楼。现楼上有康熙年的木匾记事:“洪宣圣铎,铜钟千斤,朝暮扣击,声闻十里”。原钟已毁,现存铜钟是乾隆年间重铸。钟楼自移建后,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和光绪十一年(1885年)曾重修。1985年顺德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周鉴井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苏岗居委太平山麓。井为圆形,井栏高约0.5米,外井径0.7米,深1.5米。鸭屎石构造。由于泉水不断涌出,村民珍惜泉水,又在井边砌了一个井径近5米的半圆形水池,并凿一小孔引水入池。周鉴井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因修建旧寨塔的需要而开凿。目前井水仍清澈甘甜,大批村民到此取水,在村民中影响较大,具有较高的历史、民俗价值。2006年10月25日,周鉴井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锦岩庙在顺德大良镇北区锦岩,现锦岩公园内。店始建于明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等年间,均有重修。庙向东北,面阔三间,进深两座,左右各为东西偏殿。右侧还有碑屋、楼房、长廊等建筑,依山修建,典雅庄严。庙的前殿类庑殿式顶,后殿为硬山顶抬梁式木架构,五架梁配以驼峰斗拱。天井间有两小廊,四檩卷蓬顶,檐口滴水瓦,檐板饰花鸟、人物等木刻。前殿悬挂“魔障一空”木匾一块,镌刻于光绪十六年(1890),记录着顺德晚清期间办理团练、护沙局等情况。庙正殿为观音堂,天妃、英烈祀于左右。右偏殿为东庙,左为西庙。三庙前均建香亭一座,中亭名“南海水月”,气左右为“显祐台”和“海天鸿庇”,(现已毁)按《锦岩志略》载,庙内有记事碑七块,现仅存明代万历已酉(1609
华盖山栈道全长约1600米、宽2米,共设有3主3次共计6个出入口,以及多处山顶观景平台。其中,3个主要出入口分别为莘村大街二巷南出入口、华盖路步行街东出入口、凤山路北出入口。门票免费景点位置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步行街内
德胜广场位于大良新城区中心地带,占地35.4万平方米,始建于2001年1月,于2002年3月全部工程落成使用。德胜广场规模宏大,设施先进,是顺德建筑史上的最新成就,德胜广场建筑风格,是中西结合,采百家之长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建筑文化体系。北面是庄严巍峨的市政府办公大楼,南面是新区水轴工程。入夜,华灯竞放,异彩纷呈。作为新城区象征的市政府行政大楼,是一幢新仿古建筑,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行政大楼采用了许多中国建筑符号,并突出了政府办公楼的雄伟和庄严的特征。圆顶是中国人“天圆地方”的概念,由几十根圆柱支撑的圆顶天穹,则是人民团结一致的象征。采用白色为主调,体现政府清新廉洁的形象。圆柱顶的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符号。柱的运用,体现人民政府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