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源村位于闻韶镇北面,距离镇政府约 1.5公里。相邻自然村为坌村、马寨、路头村。因从始兴大井头搬迁到此取名塘源。本内坐落于丘陵地带,地势较为平坦。附近没有大的山岭,周边海拔不高,最高处约270米。塘源河流经本村。
塘源村清朝属南雄县百顺都,民国时期(1941年)属南雄百顺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南雄县百顺乡,1958年属于仁化县长扶公社。 1992年,属仁化闻韶塘源管理区。 2006年属仁化县闻韶镇塘源行政村至今。
本村无海外留学人员、非户籍外来人口、华人、华侨及归侨。本村世居民族为汉族,世居村民所属民系为客家,本地通用方言为客家方言。本村传统经营以水稻种植为主。现时经营主要为种植水稻、贡柑等。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生产、林木及外出务工收入等。本村主要自然资源林木、毛竹,特色农产品有大米、花生、番薯、薯子、冬笋、香菇、贡柑、沙糖桔、葛粉、蕉芋粉、土制酒饼自酿黄酒、番薯干、腊肠、腊肉、腊鸭等,特色节庆食品有春节的油糍、灰糕糍、糖环、油角仔、炸果料、腊肠、腊肉、腊鸭、硬饼子(炒米饼)、水糍(类似汤圆);观音会(也叫观音诞,农历二月十九日)的虾仔糍、高粱糍、番薯糍、千层糍;清明节的艾糍;端午节的粽糍(也叫粽子)箬叶制作;禾斋节(农历五月十八日)的流水叶糍(蕉叶糍);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的舌头糍(箬ruo叶糍,就叫斗笠叶糍)、蕉叶糍;中秋节的月饼、竹筒饼、硬饼子(炒米饼);重阳节的九层糍、赖锅糍(糍冻)、南瓜糍;洗禾镰:黄腊糍、麻糍;冬至的黄酒,婚嫁时做的散饭(红米饭),孩子满月时做的红糍等。特色工艺品有竹笼、竹箥箕、竹箩筐、竹筛、竹菜篮、竹糍篮、竹蒸篮、菜竹架、竹饭筒、竹垫塔(晒谷子的垫)、竹灶箕、木耙、六初、桶缸(打谷用)、糍蒸、木缸盖、木水桶、木饭蒸、木盘、木饭勺、木筷子、木碗等。
全村1998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2001年通自来水,1976年通电,1995年通电话,2006 年通网络。 村中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现存30余座。代表性民居有主要建于清咸丰年间,现已破败,基本上无人居住,目前只有五户人还居住在老房子里面。村内现存宗祠有2座,作为家族大事商议之地,主要宗族活动有:
婚嫁:族人会以斗盛米,上压红包以道贺;东道则以糖饼或贵留部分米以示回敬。族中男丁娶妻,上女方家门提亲时,用箩、篮等盛着鸡、猪、鸭、糖饼等聘礼,上压一方红纸以示吉祥喜庆。女方出嫁时,会提前准备好红鸡蛋、红饭团(用红纸将米饭染后弄成一小团)、葱苗(一般是两根葱苗,并缠一条红绳,寓意聪明、通气),路上如果遇到小桥,会将准备好的红鸡蛋、葱苗、红饭等丢在桥边,以图吉利。
洗三朝(小姜酒):小孩出生第三天,娘家人置棉裙、背带、鸡、蛋、衣服等登门以示庆贺。
做姜酒(大姜酒):小孩快未满月时,村中族人亲友来道贺;东道主则回以红鸡蛋、饼干、红糍感谢来宾。
春节:大年三十家庭男主人在新年1点后要到祠堂烧香、点蜡烛和鞭炮拜祖,初一早上小孩要向前辈拜年,拜年时前辈给小孩分发红包(亦叫“利是”“利市”,寓意红红火火、安康吉祥、顺顺利利)。初一当天,家家户户一般不扫地。
观音会(观音诞):农历二月十九日这天,村民敬土地公公和村边村口的“沙官”,这一天,村民不但要自做糍粑(流水叶糍),还会用芋头等酿豆腐。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村民家家户户做粽糍(粽子)、买猪肉、鱼、杀鸡和鸭加菜庆祝节日,每家每户还要在自己家的门上挂上野艾苗和石焦胡苗防邪迎吉。
禾斋节:每年五月十八村民去三圣庙祈福,祈祷当年种粮丰收、无灾无害。
清明节:村民在清明节前一周内,每家男女老少都会去扫墓祭祖,清明节这一天,全村同姓老少或外村同姓老少都会共聚一堂一起去拜祖坟。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俗称七月半),村民每户除了自做糍粑、杀鸡、买猪肉和鱼加菜,每户还要买纸钱纪念逝去的亲人,当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各房父老乡亲把自家的纸钱合在一堆放在祠堂中间放火燃烧并烧香、烧蜡烛、放炮竹。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村民家家户户当天晚上全家人共进饭餐后聚在一起品尝月饼和赏月。
洗禾镰:每年农历10月初,一年早、中、晚稻收割后,村民把自家的镰刀放好,庆祝完成了一年的稻谷种植,户户做糍粑、杀鸡、杀鸭,买菜煲泥鳅过节。
本村有塘源水口庙,所建年代不详,村民一般会在每月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时到庙里进行祭拜。
村内有马鞍山练兵场遗址。据当地村民讲,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整个练兵场建在马鞍山。有山岗、平地及山坡。据传,练兵场设射箭场、跑马场、练功场等。现在,整个练兵场面目全非,被历代开垦为农田,种树和种竹。很少人知道是古代练兵场所。是当时军队的重要军事场所。对研究古代军事史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