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黄黄氏家庙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陂角村。建于清代,1998年、2007年曾重修。坐北向南。由禾坪、堂屋、花胎、围龙、横屋等组成,为四堂六横三围龙布局,通一进五间,总面阔91.5米,总进深98.3米,共计房屋158间,占地面积约8994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7988平方米。悬山顶、灰瓦面、沙灰夹石垒墙、简易木质挑。正立面呈凹肚形,麻石条大门框,上方题“黄氏家庙”。第四堂圆形麻石柱支撑构筑屏风。第四堂与第三堂之间左右两廊对称,中间天井宽阔。第三堂为敞厅,比第四堂高一台阶,圆形麻石柱多柱支撑。第三堂与第二堂之间左右两廊对称,中间天井宽大。第二堂为敞厅,比第三堂高一台阶,麻石柱多柱支撑,抬梁式木质梁架。第二堂与第一堂之间两廊对称,抬
黄香铁宅(故居)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陂角村,称“识字耕田之舍”,又名“铁耕楼”。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西南向东北。为四横两层走马楼杠式布局,总面阔29.8米,总进深32.5米,占地面积约96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64平方米。沙灰夹石垒墙、拱劵式通廊。大门正面上方题“识字耕田之舍”,两侧楹联:“广厦万间初成此屋;汪波千顷长绕吾庐”。第一横为硬山顶,第二、三横为悬山顶。第一、二横屋之间左边开一侧大门;第二、三横屋之间左边同样开有侧大门,上方题“榖诒”,两侧楹联“汲井添炊梧子饭;联云重起稻孙楼”。第四横屋为杂屋。二层结构形同一层,内容有所不同,青砖柱多柱支撑形成通廊,抬梁式木质梁架,木质挑、楼板,砖墙和木质护栏。对于整合、挖掘和利用
桂岭书院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城郊村蕉岭中学内。据《蕉岭县志》(1992年10月第一版)记载,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光绪年间重修,2005年按原貌修缮。1904年丘逢甲在此创办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1914年改为蕉岭中学。坐北向南。为三层殿堂式布局,通一进七间,总面阔25.6米,总进深17.3米,共计房屋12间,占地面积约443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30平方米。重檐庑殿式顶、灰瓦面、三合土夯墙,通水墨描绘墙裙。前带七级台阶,正立面为门廊,方、圆形麻石柱支撑,中部卷棚顶、精美斗拱,抬梁式木质梁架,左右两侧施八角形门。首层明间为敞厅,圆形石基木柱支撑构筑穿花屏风,左右两侧开小门。二层麻石质楼梯,
太平军康王部指挥部旧址(又称荣禄第)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城郊村。据《蕉岭县志》(1992年10月第一版)记载,清同治四年(1865)太平军余部康王汪海洋率9万多人由福建武平岩前、下坝墟等地进驻镇平(现蕉岭县)县城,康王入城后,住在城西“荣禄第”3个多月,并把指挥部设在该处,指挥太平军与清军作战。“荣禄第”建于清嘉庆年间。2001年重修。为当地徐氏祖堂,坐东北向西南,由围墙、禾坪、堂屋、横屋、枕屋等组成,为两堂两横杠式围布局,通一进五间,总面阔29.8米,总进深31.7米,共计房屋40间,占地面积约94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809平方米。悬山顶、灰瓦面、沙灰夹石夯墙。下堂为敞厅,圆形麻石柱多柱支撑构筑屏风,抬梁式木质梁架。下
城郊棂星门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城郊村县人民小学内状元桥前。据石坊碑刻记载,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坐北向南。由坊座、坊身组成,六柱五间冲天柱式石坊,东西对称,南北两大面,均麻石质构造,通高6.60米,面宽12.70米,进深4.07米,占地面积约52平方米。整座石坊由六根0.37米见方的方柱支撑,并将石坊分隔为中门和东西侧门,南面柱底施葫芦形抱石鼓。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麻石板组成,下层阴刻“棂星门”3个大字,落款:乾隆二十年春三月建。左右次间均施三合土墙;左右梢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组成,下层麻石板浮雕“鲤跃龙门”等。城郊棂星门反映了古代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理念,是蕉岭县境内唯一一座棂星门,对研究蕉岭县境内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文
城郊状元桥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蕉城镇城郊村县人民小学内。据《蕉岭县志》(1992年10月第一版)记载,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南北走向。由泮池、石拱桥组成,为横联式砌建券拱石拱桥。状元桥横跨泮池南北两端,桥长11.5米,拱跨2.2米,宽2.92米,拱矢高0.7米,占地面积236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42平方米。桥拱用麻石砌筑,桥墩沙灰批荡,桥面左右两侧设栏板望柱。泮池为半月形,四周施栏板望柱。传说明清科举入选者,均着盛装,胸前戴花,绕泮池一周,跨过状元桥,然后由县官致词表示祝贺。该桥结构独特,造型美观,是蕉岭县境内仅存一座反映古代客家人崇文重教和人文发展历史的代表性建筑,对于研究当地崇文重教的传统客家文化和石拱桥建筑工艺具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