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广东省 > 惠州市 > 惠阳区 > 秋长街道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文化旅游景点

[移动版]

叶挺故居(叶挺将军纪念园)

叶挺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基地。叶挺故居是其祖父叶沛林所建,有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于1978年被列为惠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7月1日经维修后正式开馆。1989年6月26日,省政府批准叶挺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加快叶挺故居的保护、开发和利用,2001年9月惠阳成立了叶挺故居修缮领导小组,启动了修缮、扩大绿化叶挺故居工程,并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抓好故居修缮工作和配套道路建设:修通了秋长镇至周田会水楼村的将军路,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叶挺故居广场,在广场中央竖立了1座叶挺铜像;房屋、读书亭等按“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复了破败的木椅、土墙等;还按故居保护范围修

客家围屋——碧滟楼(叶亚来故居)

碧滟楼位于秋长街道周田村,是清代著名华侨领袖“吉隆坡之父”叶亚来的故居,与叶氏宗祠相距大约1公里。建于1889年,是叶亚来发达后回乡捐建,也是他成功的标志。碧滟楼是集传统客家建筑工艺建成,内部有形状各异的院落,结构布局得体实用,是一幢惠州地区典型的客家传统四0围屋,正门接开阔的禾坪。前方开一半月形水塘,水塘两端对称矗立多对旗杆夹(功名碑)。平面呈长方形,长60多米,宽近37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从远处看依山而立,非常壮观。昔日的豪华,还能够从高大气派的0建筑上看得出来。与其他众多古民居相比,碧滟楼气势恢宏,屋顶层层叠叠,外檐装饰华丽,引梁、瓦唇、挡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屋内的墙壁上都装饰有精美的壁画。故居正门上方镶嵌“碧滟楼”

惠阳铁门扇

惠州巿惠阳经济开发区铁门扇村位于广东惠州惠阳区秋长镇东部、经济开发区的西南部与淡水街道相连。由铁门扇、山塘尾、沙美村、黄竹坜等自然村组成。铁门扇村是客家人聚居区。清朝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原居兴宁县的一支叶族人在叶特茂率领下迁徙至归善县淡水周田村,叶特茂与他兄弟在周田村分家后,带领家人进入黄竹坜定居。在叶族人到达黄竹坜之前,此地已经有客家人居住,当时地名不叫铁门扇,也不叫黄竹坜,附近有一个叫下坑的地方分散地住着几姓几户农家,人数不多,对土地的开发程度不高,到处都是一片沙丘和树林。铁门扇村拥有秋长镇大型的客家围屋群,如铁门扇南阳世居将军第南阳楼、山塘尾大夫第桂林楼。建筑艺术较高的有沙坑叶氏始祖屋——黄竹坜竹叶第石狗屋,进士第老屋。

会新楼

会新楼位于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建于民国。坐北向南,总面阔50米,总进深22米,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由前围、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的客家围屋。禾坪前有泮池。围屋正面置三门,中间大门为中轴祠堂门,门上嵌一青石匾,匾中央阳刻“会新楼”三字,邹鲁题。踏入大门有条走廊,连通整座建筑。一进门厅,门厅左右置房,后置木屏门,屏门背面书“奕世其昌”字样;二进中厅为敞厅,屏风挡板上的堂联为“堂构新成願毓□□多衍庆;真轮著美乐培兰桂叠腾芳”,墙上有壁画,左右置房;二进厅堂之间由天井相隔,天井两边设横巷及厢房。中轴与横屋之间以天阶相隔。整座围屋外墙均有西式的灰塑,该围屋柔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是较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会新楼曾是东江特委,县委,江南指挥部

会龙楼

秋长镇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许多地方仍保留着客家传统的建筑和生活方式。以客家围屋为主的客家文化资源丰富,目前全镇共有各式围龙屋100多幢,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有30多幢,是客家传统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其中,位于官山村的会龙楼,建成于1888年,是东江革命学校旧址,是东江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客家围龙屋之一。位于周田村的碧滟楼,是由被誉为“开辟吉隆坡的巨人”叶亚来出资于光绪年间建成的。在叶挺故居周边散布着一些客家围屋,如会新楼、会源楼、瑞狮围等,它们各具特色,融合客家历史、民俗、风情、建筑、文化、人物等客家特色于一体,形成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育英楼)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育英楼)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叶挺将军故居的左后侧。1938年10月,日军在惠阳县大亚湾登陆后,中共中央致电中共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指示要在东江敌占区后方开辟游击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中共东南特委书记梁广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在香港多次召开中共香港市委、海员工委和东南特委领导干部会议,决定由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带队到惠阳组织人民抗日武装。10月24日,曾生、谢鹤筹、周伯明等带领由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组成的临时工作团到达惠阳坪山。30日,在坪山羊母嶂,由曾生主持召开了有香港惠阳青年回乡救亡工作团和坪山、淡水、盐田、沙鱼涌等12个党支部代表参加的干部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共惠宝

榴兆楼

榴兆楼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茶园村老屋村小组。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北朝东南,总面阔50.4米,总进深29.4米,占地面积1482平方米。由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的客家围屋。一进置三门,中间为门楼,门上嵌一青石匾,阳刻“榴兆楼”三字,步入大门为门厅,后置两柱木屏门,左右耳房;二进中厅,后置两柱活动开启木屏门,梁架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三进为供奉祖先灵牌的祖堂,明间置神龛,两侧次间为房。三进厅堂之间由天井相隔,天井左右设横巷,通往两横居室,四周墙上有壁画,封檐板上的雕刻栩栩如生。堂屋与横屋之间,以天阶相隔。围屋四角筑三层高的角楼,角楼顶饰镬耳山墙。榴兆楼是重要的红色革命史迹。在1941年12月至1942年6月历时半年多的抢救香港文

会水楼

惠州会水楼是叶挺将军的祖屋,该楼是叶特盛玄孙叶成发建于清朝道光5年。建筑风格为三堂两横客家围屋。会水楼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由周田叶氏五世祖叶成发于清朝道光5年(1825年)修建,是叶挺将军的祖屋,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楼外有腾云学堂旧址、叶挺将军故居、育英楼等历史文物。会水楼由周田叶氏五世祖叶成发于清朝道光5年(1825年)修建,建筑风格为三堂两横客家围龙屋,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95.6平方米,坐西向东,单间进深19.09米,面阔9.6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83.3平方米。整座建筑呈现长方形,外墙夯土结构,正面开一门,窗口上有西式的灰塑。会水楼适合居住一百多人,随社会发展,已全部外迁。现楼内已无人居住,

廖似光故居

“周田廖屋”建于清朝初年,位于秋长周田村东风小组。围屋前面有禾坪和转斗门,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为三堂、两横、院落式的小型客家围屋。居住在周田的廖氏族人,是兴宁始祖廖德源的裔孙。因“周田廖屋”是著名长征女杰廖似光的故居,在2004年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从转斗门进到院子,可看见正面有三个门,从中间大门进入为门厅,门厅上方的隔板写有“光前裕后”四个大字。穿过中厅,就可以看到上厅安放着祖先牌位,墙壁上写着“有庆堂”。2014年,廖氏族人捐资对祖祠进行了维修,并在门厅的屋顶上,安放了一只石狮子。祖堂的左侧是“廖似光故居”。为纪念廖似光,后人对廖似光居住过的、已经坍塌的横屋进行了修建,并在2011年7月1日建成开放。叶选平题写了

腾云学堂旧址

腾云学堂旧址,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叶挺纪念馆内,叶挺故居的左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腾云学堂坐东朝西,总面阔11.9米,总进深16.6米,建筑占地面积187.3平方米,建筑面积290.3平方米。建筑为夯土墙瓦顶结构,院落式布局,建筑右侧为二层结构。该学堂建于1825年(清道光五年),为会水楼叶氏族人创办,是供其本房子弟免费入读的私塾。腾云学堂是叶挺将军年少时接受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教育的地点,同时还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活动的重要据点,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培育了大量人才。现作为纪念馆内的陈展点,腾云学堂还原了少年叶挺在此读书时的学堂陈设,内部设有反映书塾文化、周

秋长客家围屋群

千年客家文化,百年红色经典。秋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遗存和突出的地方特色,“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一位智者运用《滕王阁序》对秋长的精妙解读。拥有着绚烂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存的秋长先后入选了省和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是惠州市首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其中客家围屋群是秋长最具历史与文化价值的代表。客家围屋融合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等文化精髓,充分展现了建筑艺术的高深造诣。秋长千百年来形成的村落建筑,尤其是各式客家围屋、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置身于客家围屋中,你能无处不感受到来自客家文化的魅力。秋长是粤东地区客家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