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福建省 > 三明市 > 清流县 > 林畲镇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林畲镇文化旅游景点

[移动版]

林畲红色小镇景区

清流林畲红色小镇景区地处清流县东北部,距清流县城37公里。1930年1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从古田出发,经连城入清流,在此驻扎七天,并写下著名诗篇《如梦令·元旦》,展望了“风展红旗如画”的美好愿望。景区拥有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毛泽东旧居、红军医院、红军夜校、红军桥、红军井、红军烈士墓、红军标语等共色文化遗址群,以百顷冷泉、千亩桂花、万亩茶园、四季花海、“五虎三狮两麒麟”等旅游资源,全镇已形成“山·水·花·茶·红”五大旅游名片,逐步形成以“红印林畲”为主题的红色主题品牌。

毛泽东旧居诒燕第

毛泽东旧居诒燕第位于清流县林畲乡林畲村塘堀自然村,距林畲学校100米处。1930年1月,古田会议胜利召开之后不久,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闽西苏区的第二次“三省会剿”阴谋,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4军从闽西古田出发,分路回师赣南,转战江西。其中毛泽东率红2纵队于1月14日从连城菇田进入清流,15日经沙芜、蛟坑、余朋、芹溪、雾露坑、桐坑、小池、温家山等地进抵林畲,夜宿于此。在此次的行军路上,毛泽东写下光辉诗篇——《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之后,1931年6月中下旬红4军第11师曾士峨、罗瑞卿部,1933年7月底红军东方军彭德怀、滕代远部和福建军区独立第7师等部在这一地区

红军临时战地医院旧址

红军临时战地医院旧址位于清流县林畲乡舒曹村石寨下自然村仁寿峰山脚下。1933年7月至8月间,彭德怀、滕代远率红军东方军首次入闽作战,转战于宁化、清流、连城、归化、将乐一线。此时正值盛夏酷暑,山村痢疾横行,红军中染病人员颇多,加上战事频繁,伤员骤增,红军后方医院又远在宁化西南20余里的茶湖岗,运送困难,因此许多伤病员无法得到及时救治,部队减员严重。为了更好地及时救治伤病人员,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损失,保存有生力量,红军东方军指挥机关便利用石寨下特殊的地理条件,设置了临时战地医院,为及时抢救红军中伤病人员的生命,保存红军战斗力并进而达成战略目的发挥了重要作用。1934年3月,为阻止国民党军第10师向中央苏区推进,红7军团和福建军区宁清归

舒曹红军桥

红军桥位于清流县林畲乡舒曹村背芜自然村与子竹坪自然村交界处。1931年冬,在林畲驻防的红军独立第7师1团1部在完成任务从归化方向返回驻地途经该桥时,不料遭遇-民团伏击。由于事发突然,激战中,10余名红军指战员血染石桥,英勇牺牲。为了缅怀烈士英灵,当地村民就将此桥命名为红军桥,以志纪念。红军桥是一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单孔石拱桥,红军桥长15米,面宽4米,桥面距水面高约3.4米。解放以前,这里是清流至归化(今明溪县)、三元方向的必经之路,前方不足1公里的豁口处就是镇守四县的交通枢纽──五通凹,有官道可分别通往清流林畲、永安安砂、归化城关、盖洋和宁化泉上五个方向。红军桥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舒曹红军井

红军井位于清流县林畲乡舒曹村社公塘自然村。1930年1月14日,当毛泽东率领红4军第2纵队第一次来到林畲时,这口涌流了近千年清澈甘泉的古井竟然汨汨地冒出了鲜艳的红水,且前后持续了整整7日方退。消息传开,山村一片沸腾,十里八乡的百姓们摩肩接踵、纷至沓来、顶礼膜拜,都惊异于这口古井与红军的特殊缘份,红军井因此得名。红军井是一口圆形石砌古井,井宽直径约1.5米,深不足2米。不知确切建造年代。据当地群众称,自从这里有村庄起,就有这口古井。现在,这口井仍保存完好。红军井于2009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畲红军史迹

林畲红军史迹1930~1931年座落地点:清流县林畲乡塘堀村简介:由毛泽东旧居(诒燕第)、工人夜校(即润晖第)、红军井、红军医院(由一座民居和一个天然溶洞组成)、红军桥、烈士墓等组成。1930年1月15日,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二纵队经连城入清流,宿营林畲乡塘堀村,在此召开群众大会。次日,开赴明溪。行军期间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如梦令·元旦》一词。1931年6月,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为了扩大中央根据地,部份红军由泰宁、将乐、明溪进入林畲,成立了林畲乡苏维埃政府。保护范围:旧址四周向外延伸20米。2009年,林畲红军史迹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