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永乐重建的洪恩灵济宫自金鳌山下沿山势建到山顶,计有三重门、六座宫殿,以及法堂、道房、钟鼓楼、御碑亭、牌坊、客舍等大小建筑两百余间,四周建有宫墙环绕,整座建筑金碧辉煌,仿佛帝王宫殿,故其大门楹联写道:“欲观北京皇帝殿,先看青铺灵济宫”。北平的灵济行宫则与此相仿,占地九百七十四亩,有八座大殿,三百五十间房屋,规模堪比皇宫。现存的灵济宫为1988年重建,建筑面积约有2460平方米,由山门、御碑亭、庙堂等组成。山门朝西,两层青砖砌筑,三段式歇山顶,上 书--“金鳌门”。山门内为前院,院南侧保留有明代御碑亭,平面方形,面阔三间,边长8.89米,高9.80米,覆莲柱础,抬梁斗拱。上为重檐攒尖顶,顶面处密铺望板,角嵴置兽吻。亭中立有「
紫台庵战斗旧址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农光村。解放前,紫台庵处于沪屿镇(现青口镇一带)管辖区域内。沪屿镇位于闽侯七里中心,人口众多,街道店铺林立,较为繁华。七里一带地主豪绅多数居住该镇,民团和一个排的保安队驻在镇南端的紫台庵内。1936年1月的一个夜晚,闽中游击队第1支队副队长吴德标率领60多名游击队员急速包围了紫台庵。庵内民团和保安队在睡梦中惊醒,急忙架起机-向游击队猛烈扫射。吴德标当机立断,立即把主力队伍分成两个小分队,第1小分队作掩护,第2小分队为主攻。在敌人的火力被第1个小分队压住的一刹那,第2小分队迅速匍匐到紫台庵墙角下,把两架竹梯靠在敌楼窗口下,两个队员迅猛登上竹梯,从窗口投入集8枚为一束的手-,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嚎啕哭叫。活
灵济宫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闽侯县驻地甘蔗镇东南38公里青口镇青圃村灵济宫南侧。灵济宫庙堂大门外左侧为木构建筑式样“御碑亭”,高7.2米,由20多根大木柱立地支架,亭上盖青色小瓦,四角蚩吻兽头。据专家考证,该碑亭具有辽金时代北方木亭的风格,在南方能见到,实属罕见。木亭结构牢固,虽经500多年的风雨,但保存仍较完好。亭内的石制龟蚨背驮高大“御碑”仰首而伏。“御碑”是明成祖所赐,麻石质料,碑身高4.2米,宽0.6米,厚0.42米,碑顶半圆,上刻篆字“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碑文为楷书字体,由于由碑亭保护,碑文大部分字仍可清晰可读,约有720字。碑文两旁饰以蝙蝠图案,花样精美。碑下的龟座高1.4米,作伸颈昂首状,龟体石料红白相间,光滑似镜,可
中共闽浙赣区委会议遗址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南阳顶下的大岩洞。南阳顶海拔700多米,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山深林密,路陡坡险。山顶下有个大岩洞,可容纳100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中共福建省委(时称闽浙赣区党委)机关驻地。1947年3月,中共闽浙赣区委机关从古田迁到尚干镇南阳顶,直至1948年1月又迁到南平县凤山镇。这期间,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即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中共中央对皖浙闽边区革命斗争十分关注,于这年6月对皖浙闽边区爱国游击战争作出指示,指出目前在皖浙闽各地人民武装力量尚小,暂时不宜过急,强调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游击战争,应从发动群众,要求减轻负担,免除征兵、征粮、减租减息等经济斗争做起。7月10日,中
大义乡战斗旧址十八姓宗祠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大义村。1935年冬,活动在莆田常太游击根据地的红军闽中游击队第2支队,在马口镇压了罪恶累累的铺差韩觐侯和为虎作伥、欺压穷人的猴坑土豪杨本六后,接着又在渡口、银坑等地抓获并处决了伪装买山货、侦探搜集常太根据地情报的国民党特务3人。国民党-派抽调500多兵力向常太游击根据地大举“围剿”。为配合常太游击队反“围剿”斗争,牵制敌人兵力,闽中游击队第1支队遵照中共闽中特委指示,决定到福夏线攻打闽侯大义乡敌据点。是年12月,当获悉大义乡(今属闽侯青口镇大义村)十八姓宗祠内驻有民团后,闽中游击队第1支队迅速选派10名精干先遣队员化装潜入大义乡,侦察民团驻地——十八姓宗祠的地形、哨位及布防设施等。游击队政委
闽侯升平人瑞坊位于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坊兜灵济宫前。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坊为石构二层牌楼式,四方柱,三门,歇山式楼顶,坊柱、枋、斗拱、脊吻用卯榫拼合,均衡严谨。青石构件,浮雕或透雕各种人物鸟兽花卉等。通高5.8米,宽5.2米。坊正中额题:“升平人瑞”,旁刻:“咸丰十年礼部题请奉旨建坊为”,“闽县寿民林聿淇年百有三岁立”。四根坊柱两面镌刻四副楹联:“圣化沦肤食德身跻无量寿;家人绕膝承欢笑指曰期年”,“天子重引年时承赐膳;老人躬捧诏快睹旌闾”和“生际郅隆杖履常游仁寿寓;年臻大耋晨昏闲话太平时”,“椿帙经四期童颜不改;榆年冠七濑古貌堪钦”,联句隽永,书法精妙。以浮雕、透雕和圆雕等混合手法刻有“姜太公钓鱼”、“郭子仪拜寿”、“王母跨
杨厝龟山阁位于闽侯县青口镇杨厝村。龟山阁坐北朝南,为全木结构双层楼阁,建于碧波之上,江水环流阁下,基础用方形条石垒迭成“井”字形墩式基,上铺方形磉盘石,鼓形石柱础。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灰瓦铺作,鹊尾吻。四角转角处椽板象四把合扇展开,结构奇巧。上下两层四周均置木环廊,木倚栏和靠背花格栏干,花格门、窗。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1989年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祀杨龟山、文昌帝君。
青圃青石塔位于闽侯县青口镇团结村,年代为宋。简介:八角九层石构楼阁式实心塔,通高9.6米。由方形塔基、八角形须弥座、九层八角塔身和七层相轮塔刹等组成。九层塔身均刻出平座、倚柱、佛龛和佛像;塔檐由两块刻出垂脊、瓦垅、勾头滴水,塔刹由刹杆、覆钵、露盘、七层相轮、宝盖、葫芦组成。2013年,青圃青石塔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塔周边各外延20米。
莲峰石塔位于闽侯县青口镇莲峰村,年代为宋。简介:八角七层石构楼阁式实心塔,由八角形塔基、圭脚、二层台、双层须弥座、七层塔身、相轮塔刹等部分组成,通高8米。塔基边长0.9米,仰覆莲须弥座,塔身每层均刻出平座、倚柱、佛龛、佛像,塔檐用整石刻出重脊、檐口和翘角。塔刹由刹杆、露盘、七层相轮和火焰组成。第一层塔檐下竖匾阴刻“祝圣延寿”篆字。2013年,莲峰石塔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塔周边各外延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