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在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崖上的素的东山风动石,一直是岛上人民最引以为荣、视如珍宝的自然奇观,是旅游者最喜爱的美景之一。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人们常说,到了闽南,不到东山,是一件憾事;而到了东山,不到风动石,则更是一大憾事。的确如此。这风动巨石耸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宽44.47米,长4.46米,重约200顿,上尖底圆,状似仙桃,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斜的磐石上,两石的接触面仅为十余平方厘米。狂风吹来时,巨石轻轻摇晃不定,人若仰卧盘石上,跷起双足蹬推,巨石也摇晃起来,但又不会倒下。人们站在风动石下面,有一种惊险的感觉,叹为天下奇观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东山关帝庙,是全国四大关帝庙之一,1996年1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的建筑结构相当精巧。它的庙门为牌楼式,称“太子亭”,由六根圆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亭上有各种独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流光溢彩。关帝庙内回廊厢房、丹墀龙陛,华表僧舍,建筑工艺精湛。庙内存有多方石碑刻、柱础、铜钟、香炉等珍贵文物,其中的金木雕、石雕更是琳琅满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东山关帝庙还是台湾及东南亚众多关帝庙的香缘祖庙,每年均有众多的关帝信徒到东山关帝庙追源谒祖、朝圣观光。东山关帝庙成了两岸民间交流的一道桥
东山县博物馆位于东山县风动石景区内,创建于1988年7月,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下辖黄道周纪念馆,占地面积2453平方米,建筑面积4349平方米,与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合署办公,人员编制6名(含东山县文物管理所2名编制),实际在编人员5名,固定临时工(博物馆服务部合同工)5名,属于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东山县博物馆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不断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展览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先后举办五十多个陈列展览,对东山文化建设、普及科学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东山县博物馆(含黄道周纪念馆)现共有三个展厅,其中博物馆新址拥有一楼与二楼两个展厅,一楼展厅常设“史前闽台文化关系陈列”,二楼机动展厅,现设“
在东山岛东北部,有一片宽阔的海域,是东山港的出口,进出东山的渔船、商船、货船、游轮都要从这片海域经过。因此,该海域也成为东山的咽喉要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该海域与东山主岛相连接处,是一片巨大的海滨礁石群,怪石嶙峋,各具情态,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千层雪浪花,引人入胜,是天然的海蚀地貌奇观。礁石群上,防风抗沙耐碱的木麻黄、相思树等树木,葱茏滴翠,郁郁蓊蓊。在绿树丛中,一条蜿蜒巨龙,起伏出没,连绵不绝,雄距在东海之滨,保卫着东山安宁,这就是闽海五大水寨之一的铜山古城。铜山古城建于明朝。据《铜山志》载,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骚扰,派江夏侯周德兴到铜山,选择险要之地,征调云霄、诏安、漳浦等地民工,临海砌石,环
在东山风动石景区,万绿丛中座落着一座巨大的石台——“钓鳌台”。它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纷纷登临远眺抒怀。清末民国初东山著名书画家马兆麟所作《东山十八景》为“钓鳌石”歌吟:“仙脚独步腾云汉……”沿着旋转式阶梯登上“钓鳌台”,“钓鳌台”石面略向西南倾斜,给人以欲滑欲坠的感觉,似航船侧身临海荡波状。石上正面,有一个“仙脚印”,形似人的脚印,长约0.30米,前宽约0.15米,后跟宽0.08米左右。奇妙的是,游人无论男女老少试足都适宜。脚印外圈呈圆状,直径为0.90米,深不足0.30米,这就是“仙脚桶”。传说,南宋末年,沉东京浮南澳时,有一位姓孙的真人见地裂山崩,在仙桶里沐浴斋戒后,携男童登石升天,留下这只“仙脚印”。在钓鳌石上可眼极四面八方,东
东山碑廊位于东山风动石、关帝庙与古城墙之间的一片坡地。古城北门内有一岔路通往莲花池。在这条林中小路的中段两侧,一高一低面对面矗立着两座石碑坊,低的为“民俗角”入口,高的便是碑廊的入口。拾阶而上,过了碑坊,只见一道长长的碑墙,顺着山势,缓缓而上,雪白的墙上,镶嵌着一方方泛着青光的古碑。碑墙每隔一段凿开或方或圆的门洞,两面墙脚均以青石板铺就平整光滑的廊道,可双面观赏古碑,又显空灵开朗。墙头仿悬山屋顶式样,饰以碧绿琉璃瓦,在太阳底下,流光溢彩。碑墙的延伸,或挺然独立,或依傍大石,或紧贴岩壁,在那片坡地上圈出一个近似方形的园子。园内巧妙利用山坡地势,修整出若干个台地,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曲径台阶,上上下下,通达其间。台地上绿草如茵,草地上保
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公园社区,年代为1941年。简介:民国三十年(1941)为纪念东山民众积极捐购飞机支援抗日而建,三十一年(1942)落成。纪念碑为塔式方尖碑形制,通高8.27米,用花岗岩石板密缝干砌而成。碑座四方形,边长4.06米,设三级台基,碑身分三层,高7.7米,寓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碑正面镌刻篆书“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纪念碑”,底座落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卅年冬建,东山县长楼胜利,书记长马友涛”,背面勒东山县破除迷信节约献机征募委员会所立碑记,详细记载东山县民众齐心抗日、募款献机以及建碑经过的内容,两侧镌刻征募委员会委员姓名和捐资献机500元以上者芳名。2018年,东山抗战献机纪念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
铜陵黄道周故居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公园社区菜园底224号,年代为明。简介:建于明初。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合院式建筑。主厝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门楣上悬“苏峰拱秀”匾额,系当年黄道周亲笔题书。明间为厅堂,后檐隔断为龛台,龛内悬挂晚清民国时期所绘黄道周画像。主厝东西侧为面阔三间的护厝,南侧以山墙围合,中为内天井,有水井一口。明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黄道周在此出生,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之前一直在此居住。黄道周(1585-1646),字幼元,号石斋,东山铜陵人,明末著名理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天文学家和爱国主义者。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铜陵黄道周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
铜陵天后宫位于东山县铜陵镇码头社区打铁街,年代为明至清。简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建,清嘉庆十七年(1816)、咸丰六年(1856)重修。坐西南朝东北,二进式布局,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8.5平方米。前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顶;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前殿和主殿的明、次间均为明堂。天井设曲面石板桥为径,两侧以过水廊房相连。前殿墙体以条石密缝摆砌,镶嵌花鸟人物石雕,前廊梁架亦为石构斗拱。主殿殿内制安龙凤石柱,形制奇巧。木构梁架描金绘彩,精雕细刻。宫内尚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具呈闽铜船户告示碑》一方。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铜陵天后宫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
介绍漳州东门屿又称塔屿,位于东山岛铜陵镇东侧,整个岛屿呈“工”字形,面积80.514公顷。因其汇聚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之美,而被人们喻为“海上仙山”。与温州的江心屿、厦门的鼓浪屿、台湾的兰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屿。塔屿的几座山丘蜿蜒逶迤,千姿百态。南部天然洞壑,形态各异。中部有优良的海滨浴场。北部有东明寺已及天然沙滩、洞穴,景色优美。岛上的主要景观有:文峰塔、文昌阁、渔翁石、鹰嘴岩、云山石室、东明寺。门票门票45人民币开放时间08:00—16:00。景点位置福建省漳州东山县铜陵镇环城路
铜山城墙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公园社区,年代为明。简介: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建。墙体为花岗岩垒砌,墙高2~5.5米,垣宽2~4米。北起西门兜,南至4号哨所,依山势逶迤环绕,总长约855米。城墙内辟跑马道,外设女墙雉堞,有东门、西门和北门三个城门。东门(晨曦门)为完整的月城形制,面阔12.8米,进深11.2米。历史上,戚继光、沈有容、郑成功、施琅、陈化成等先后率部在此驻扎。保护范围:城墙墙基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铜山城墙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朝彝故居,也称永锡堂,东山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铜陵镇公园街511号。始建于明末,分前、后座,后座为一厅四房,建筑面积260平方米。建筑式样为悬山顶、土木结构。内存“永锡堂”木匾和木刻对联。故居前竖一对石旗杆。保存完好。唐朝彝为清康熙六年进士,官至宗人府府丞。
东山抗战烈士陵园址在今铜陵镇五里亭。民国30年由40多名华侨捐款一万多元建成。该陵园由公墓、烈士纪念碑、纪念亭构成,占地300平方米。陵园四周为栏杆式围墙,园门墙镌刻国民政府东山县长楼胜利的题字“毅魄长存”。陵园内有两棵大榕树和花台,公墓前塑汪精卫夫妇跪像。纪念亭(五里亭)内竖华侨捐资芳名碑刻。198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门匾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肖克将军题匾:“东山抗战烈士陵园”镏金大字。陵园内种植多种花木。
又称九仙山,俗称九仙顶。在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北面。明初设铜山水寨钦依把总署,故名。是历代军事要地。戚继光、郑成功均曾先后屯兵于此,有郑成功水操台、万军井等遗迹。山临海凸起,雄踞铜山湾隘口。山上巨石垒叠,有石洞曰“铜山石室”,洞内有“仙峤记言”石碑一块,记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郑成功部将洪旭、张进、甘辉等42人捐银建观音堂事。沿洞后石窦可至瑶台仙峤。
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群年代:明、清座落地点:东山县铜陵镇桂花街简介:俗称“演武亭万福公”,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始建,原是用来收葬东山岛先民无嗣或无主尸骨,并筑祠坛祭奠其亡灵。明景泰三年(1452),铜山水寨开始抽丁戍卫台湾、澎湖,清统一台湾后,东山先后出戍台湾、澎湖的班兵有40000余人。官兵殉难或病故后,通常先将其骨殖装进陶瓮,后再移回东山葬于此。保护范围:墓区及其附属建筑物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09年,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