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门镇位于旺苍县城东南方向28公里,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由原农建、化龙、木门合并而来,幅员115.42平方公里,辖18个村(社区)、119个村(居)民小组、13145户35871人,素有“茶乡古镇、红色木门”之称。木门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南朝梁武帝时期(公元521年)设木门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9年)置静州,民国32年(1943年)成立东藩乡,1958年撤销东藩区(改藩为凡)并将化龙、农建并入东凡乡,1986年改东凡乡为木门镇。
木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大将张飞、魏延在此大战魏将张郃,至今尚存延战街、射郃坪、火箭河等古战遗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在这里挥师作战,历经大小战役十几起,并在这里组织召开了著名的“木门军事会议”,留下了木门军事会议会址、青龙寨战斗遗址等一大批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遗迹。
木门文化悠远、博大精深。木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文人雅士多会于此。诗仙李白《送郗昂谪巴州清化》、诗圣杜甫《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携酒临江》脍炙人口,唐太子李贤、上官婉儿曾于木门寺煮茶晒经,元代蒲道远、清人石文魁等都在木门留有墨迹。悠远的文化传承,孕育了木门独特的地域风情和乡土文化,形成了红色文化、山歌文化、唢呐文化、火龙文化、竹编文化、饮食文化等六大文化体系。
木门区位独特、交通便捷。地处旺苍、南江、苍溪三县交汇处,素有“一脚踏三县,通达十八乡(镇)”的美誉。米仓古道和剑门蜀道在这里呈十字交叉,广巴高速和普(济)木(门)、木(门)九(龙)、木(门)正(直)三条公路在境内交汇,便捷的交通条件造就了木门场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木门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境内气候温润,空气清新,光照充足,土地肥沃,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素有“粮仓”之称。
种茶历史悠久,形成以茶叶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2.6万余亩,其中黄茶7000亩,出产的广元黄茶和广元纯黄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省级四星级东凡现代农业园区和全省唯一茶种业园区所在地。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8.08%,竹木苍郁掩映之下,茶园与荷塘星罗棋布,既是民众休养生息的福泽之地,又是游客旅游观光的良好去处,获得“四川特色气候小镇—黄茶清馨小镇”荣誉称号。
木门基础优越,潜力巨大。是国家级重点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文化先进镇、省级卫生乡镇、第二批省级百镇建设试点镇、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有木门景区国家4a级景区以及8处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五大片区之一—木门茶文旅融合发展区的中心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川陕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的深入实施,必将为木门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客来茶当酒,人走茶不凉。”热情好客的木门人民,热忱欢迎八方宾朋到木门古镇体验红色文化,品味米仓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