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县豫宁街道区域面积8.93平方公里,下辖16个社区,常住人口5.2万人。街道办事处位于武宁县城城区,属武宁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近年来,豫宁街道党工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努力创新,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社区面貌更加靓丽,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居民生活更加富裕。
豫宁街道办事处下辖16个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名称有:登高山、白石岭、古艾、樟树下、太婆堰、竹岭村、东渡、豫宁、九岭、观湖、西海、胜利、豫和、锦宁、锦和、锦安,其中,东渡居民委员会亦保留行政村建制,既可称东渡居民委员会,也可称为东渡村民委员会。
一、名称及沿革。
武宁县县城原名为古艾镇,后名为新宁镇,现名为豫宁街道。
古艾镇
唐玄宗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县城由修江北岸新县〈现石渡乡新华〉迁设玉枕山前,即古艾镇,至公元1970年迁移时为止,有一千二百二十五年的历史。在悠久的历史中,它不断起着变化,较长时期是封建统治者的堡垒,但有时成为农民起义军的大本营。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军盘踞长达两年之久,被侵占前又遭日机轰炸,房屋被毁,损失惨重,这段时期,县城发展极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老山城重新焕发青春光芒,成为我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新宁镇
公元1958年,柘林水电站动工兴建,按设计要求,古艾镇属库区范围,必须迁移,第一次选择三山〈巾口乡所在地〉,因该地水源不足而停建,第二次选择月田〈黄塅境内〉,后因柘林水电站下马又停建,第三次因柘林水电站复建,水库水位降低至65米,又选择修河南岸的南市岭作为新县城地址,即新宁镇。新宁镇的命名从1960年4月正式开始(见1960年4月16日中共武宁县委城镇人民公社建社办公室关于建立城镇人民公社几个具体问题的意见),当时遵照上级关于建立城市人民公社的指示,我县筹建城镇人民公社时,考虑到县城即将搬迁,就将新成立的县城人民公社命名为新宁镇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召开的镇四届一次人大会上,选出首届新宁镇人民委员会。
新宁镇地处修江中游的丘陵岗上,地势平坦开阔,地理坐标:东经114˚06‘,北纬29˚ 14‘。总面积13平方公理。东接县经济开发区风口村,西南邻黄塅,北靠柘林湖,有武宁大桥与柘林湖北岸宋溪镇相连。沙田港从严阳山里由南向北,经县城西侧注入柘林湖。新宁镇三面怀水,一面临山,风光秀丽,环境优美。县城建设日新月异,逐浙变成了一座漂亮的现代化城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努力,1997年建成江西省卫生县城,1999年建成全国卫生县城。2001年开始创建山水园林城市,2005年开始创建最佳人居环境。未来的县城建设必将跨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先进小城镇行列。
豫宁街道
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经上级决定,2003年9月26日,新宁镇人民政府迁至黄塅,管辖原黄塅镇,严阳乡全部和南市乡一部分地区。在原新宁镇辖区设立豫宁街道。县城居民仍为新宁镇户口,但归豫宁街道管辖。
二、人口数量与变更
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城人口逐年增加。
公元1949年,据县统计局人口统计资料记载,县城人口户数1404户,总人口4321人。
公元1982年7月,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新宁镇总户数5687户,总人口20338人。
公元2005年7月,根据新宁公安分局户籍登记数,各居民委员会总户数15829户,总人口43954人。其中,男性22082人,占总人口数的50.2%,女性21872人,占总人口数的49.8%。〈注:该数据不含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
县城迁入人口主要是:一是因工作、招工、投亲等迁入;二是因在县城买房迁入;三是在县城办厂、开店的工商个体户迁入;四是国家移民迁入,其中1969年,浙江建德县迁入移户59户,29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