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琮英故居位于北山镇牌楼村玉林塘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老宅”三多堂”建于1891年(陈琮英出生前10年),上下两栋,大小房屋28间,占地6亩,含杂屋、菜园、禾场等,是当地的富贵家宅。20世纪50年代该宅分6家居住,先后被改造,仅留陈琮英父母老屋6间。后因年久失修,木损瓦塌,1975年由陈琮英侄孙陈平安修缮了部分墙体、屋面。2015年又进行了维修加固。现存修缮后的堂屋、正房、厨房、杂屋等6间,建筑面积187平方米,内有陈琮英和父、母亲睡过的床,用过的大柜、书桌、箱子、洗脸架等,睹物思人,令人思绪万千。陈琮英(1902—2003),原中国共产党七大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夫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任弼时同志处机要秘书、中央机要局
北山镇石常惜字塔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是湖南省今存刻字最多、保存完好的惜字塔之一,位于原石常乡卷石村(今新中村)南桂塘,为须弥座、中空楼阁式全麻石结构,通高4.5米,底部直径2米,宝葫芦形塔顶。塔基至第二层为五边六角形,边宽0.67米。一、二层各有3个直径24.5厘米的圆形门洞,上下层相错,便于焚烧字纸。正南面第三层竖刻“惜字炉”楷体大字,上有横刻篆体“惜字炉”,右刻“道光九年岁次吉立”,左刻“孟冬月黄公祠建”。第三层东、西两侧分别竖刻劝人奋进的楷体五言诗,其一为:鸟迹久留芳,文明法自良。因何而独立,缘草不容彰。其二已难辨认。另两面刻宝剑图、鲤鱼云龙图,取鱼跃龙门之意。此塔为黄公祠族人捐资修建,以福佑地方。其北侧民居群内,公祠
戴凤翔墓位于北山镇新云村野鸡塘屋后山顶,南北朝向,长、宽约3米,水泥红砖构结,墓碑书“戴公钟奇大人之墓”,前有高0.2米、宽0.5米、长0.6米青石板凹刻卧体墓志铭,墓后立高1.5米、宽1.7米青石板凹刻碑文。墓地占地约15平方米。左边约10米处为墓主0-墓,墓体结构与墓主人近似。戴凤翔(1881—1962),字钟奇,号澄怀,汉族,长沙县北山人,国民党早期高级将领,军事教育家。他少怀大志,能文善武,目睹清廷之愚昧腐败,立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19岁投军南京两江总督府,任勤务兵兼督府子弟陪读,1902年考入江南将弁学堂,开始接触西方军事指挥理论。1904年毕业充新军第9镇马标任排长,时晚清政府为培养现代军事指挥人才,鼓励在职军官进新式
彭氏宗祠位于北山镇高仓村,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坐西朝东,规模宏大,重重屋宇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组成一个个长方形天井,楼上楼下,走廊、房间宽敞明亮,气派庄重,是闻名遐迩的大型建筑群。相传该祠是块风水宝地,内有九口井泉,水清甘甜,如出一源,任何一口井提水,其它泉眼皆回应:水位同升同降,故有“九井连泉”美称。族人彭海鲲,念桑梓、济苍生,借家族之力,先在祠内办新派小学,1942年更办“湖南省私立高仓中学”,有学生400多,是当时长沙县四所完全中学之一。他取“仓颉造字”传说,执意把文字归还造字的民众,始称“大扫盲,上台阶”,竭诚教育,惠及一方百姓,人称“彭圣人”,“高仓中学”后改名“长沙县第二中学”,绿树成荫,花香四溢,占地105亩
常家祠堂位于北山镇常新桥北500米处,虽为常氏支祠,却比其西总祠更富丽堂皇,造型古朴浑厚,恢宏大气,细部刻画精巧雅致,是长沙县保存最完好的祠堂,也是本书作者之一陈先枢母亲常友芳老家的宗族祠堂。据《长沙欧塘常氏谱》:“始迁祖钧公,字黻肃,原字福绣,号秉国,一号毅斋,后唐同光二年(924)以孝廉官湖南刺史,与陈公端、彭公滢自江西庐陵追贼至长沙,遂隶籍长沙雾阳乡伙散桥,旋徙大贤都欧塘即常家冲老屋。”与之相印证的有《长沙青山彭氏宗谱》:“始祖滢公,字汉霖,号旭湖,行政一,由彭城世居江西吉州之庐陵山口老杠树下,为唐保义郎。值江南黄巢乱,同招讨使姻舅陈端、蒋良杰共领兵征剿。后唐同光元年(923)与陈、蒋及甥南行至湖南长沙雾阳乡火散桥,议曰: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