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永乐年间(1369-1402),陈、王、李、张、朱等姓氏,因水灾、避祸等原因自湖南益阳、江西等地迁居此地。
清属施南府恩施县市廓里一甲。
有人在今北端靠清江河岸处烧窑、造布瓦、青砖,南部是校场,中间地带有农田。
民国十六年(1917),湖北省实业厂建荆南道第三农业实验场。
民国十四年(1925),停办交恩施县管理。
民国十八年(1929),恢复,改名施南农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复名恩施农场,翌年停办。
抗战时农场恢复,改名为第七区农场,迁五峰山。
1933年,为“围剿”湘鄂西红军,南昌湘鄂赣三省边防剿匪总司令部,令建恩施飞机场,征用民工3400人,初建规模小。
1935年8月,南昌行营下令扩建,延长跑道,南北长550米,东西宽175米,面积为0.11平方千米,1938年竣工。
1939年日机轰炸恩施城和机场,为抗日需要,1940年再扩建,增建后山湾机库,征南四县民工4000人,日夜奋修,历时二年完成,扩建后机场长1450米,宽350米,占地385亩,耗资法币75万元,驻中美合编的飞机大队,有中型轰炸机B——25,野马式战斗机起降,日平均起降飞机近百架次。
抗战胜利,机场停用。
1950年后,中央军委令恩施军分区代管机场,场地由军队垦植,以资军需。
1958年6月,广州民航局决定开辟武汉--恩施航线,地委专署动员职工、干部、市民2万人突击,日夜整修,8月,“安二型”飞机试成功,恩施机场改作民用。
1968-1972年,改善净空条件停航。
1973年复航。
1974年10月扩建跑道,铺宽30米、长1700米混凝土跑道,建长140米、宽46米滑行道和停机坪,新建候机大楼。
1993年,新机场启用。
1995年老机场交恩施市开发,市拔50万元建栏杆和下水道。
1997年10月,机场路居民委员会成立,租市交通局门卫室办公,因建风雨桥,市交通局迁走,又租州传输局一楼办公。
2003年搬进清和园。